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21.
2011—2012年广州高建筑物雷电磁场特征统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对雷电磁场的影响,对2011年7月—2012年8月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试验中获取的雷电磁场波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共选取击中14个高建筑物的40次雷电 (均为负极性雷电) 的磁场数据,结果表明:高建筑物对回击磁场峰值有增强作用,且建筑物越高对回击磁场峰值的增强作用越大,高度在200 m以上的建筑物上雷电首次回击磁场峰值的几何平均值是高度在200 m以下的建筑物上的2.4倍;高建筑物雷电回击的磁场波形呈多峰特征;观测到的20次击中200 m以下高建筑物的雷电中,有13次 (65%) 雷电首次回击的磁场波形出现后续峰值比初始峰值大的现象,击中200 m以上高建筑物的14次雷电中有8次 (57%) 出现该现象;40次高建筑物雷电中有22次 (55%) 为多回击雷电,135个回击间隔时间的几何平均值为69.1 ms, 多回击高建筑物雷电中有10次 (45%) 出现继后回击的磁场峰值大于首次回击磁场峰值的现象。  相似文献   
22.
地形地表的不规则起伏对雷电电磁场传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地形地表的不规则起伏(简称粗糙地表)对雷电电磁场传播的影响,首先利用二维分形方法模拟了粗糙地表,然后利用Barrick表面阻抗理论和Wait近似算法研究了粗糙地表对雷电电磁场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地表对地闪首次回击垂直电场的影响较小,但对继后回击存在明显的影响。随着粗糙度的增加,继后回击垂直电场峰值的衰减程度明显增加,且时域脉冲波形上升沿时间增大。如继后回击电磁场传播100 km,均方高为30 m的粗糙地表(电导率σ=0.1 S/m)引起时域电磁场波形上升沿时间额外增约1.5μs,电场峰值额外减小约12%,且其影响随着地面电导率的减小而增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考虑复杂地形地表对闪电定位系统探测精度和效率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3.
Pulse trains of irregular pulse characteristics and erratic amplitudes are observed in lightning flashes. These are termed “chaotic pulse trains” in this study. The average width of the individual pulses of these pulse trains is in the range of a few microseconds, with the lower limit of individual measurements extending into the sub-microsecond region. The typical pulse separation lies in the range of 2–. The pulse duration shows a consistent distribution with the most probable value at 400–. Chaotic pulse trains occur most often immediately prior to subsequent strokes. However, they occur also a few milliseconds to several tens of milliseconds prior to return strokes and sometimes do not precede return strokes at all. Twenty-six percent of the total subsequent strokes recorded in this study were preceded by chaotic pulse trains. A few of these pulse trains have occurred in a sequence of several tens of millisecond intervals in between return strokes. We have also found them to occur within very intense cloud flashes. These chaotic pulse trains have featur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known pulse trains reported in the lightning literature. Hence, they may be caused by a physical process that has not yet been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24.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新乡市驻地地貌特征和近5a的空间雷暴特征,对该部流动哨的雷击易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标区雷电引发的人身伤害风险较大。除避免或减少雷电高发时段外出巡逻及巡逻中雷电发生时采取远离树木、电力线等防御措施外,在巡逻道路两侧适当位置增设接闪杆及移除横穿巡逻道路的电力线路或按有关规定在线杆增设电涌保护器,可降低雷电造成的人身伤害风险。  相似文献   
25.
新型人工引雷专用火箭及其首次引雷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郄秀书  杨静  蒋如斌 《大气科学》2010,34(5):937-946
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人工引雷专用火箭, 火箭箭体结构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 质量轻, 并具有空中抛伞和放线功能。利用新型火箭和全新的雷电流及同步电磁场测量技术, 在2009年的山东人工引雷实验 (SHATLE2009) 中成功引发负极性云对地放电过程3次, 共包括6次大电流回击过程, 采用0.5 mΩ的大功率同轴分流器和宽带光纤传输技术测量到了0.1 μs时间分辨率的雷电流波形、以及距雷电通道30 m、60 m和480 m处的电磁场和6000 f/s的高速摄像观测资料。6次回击的电流峰值分布范围为11.2~16.3 kA, 几何平均值12.8 kA; 半峰值宽度为7.4~34.9 μs, 几何平均值21.6 μs; 10%~90%峰值的上升时间为0.5~1.4 μs, 几何平均值1.0 μs。成功的人工引发雷电实验证明新型引雷火箭安全性能好、可靠性高, 其成功研制为雷电物理过程和效应的研究, 以及雷电流波形资料的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对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雷电防护标准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钟万强 《气象科技》2010,38(6):758-761
鉴于雷击分类目前缺乏完整的体系,根据雷击危害方式对雷击进行了综合研究,将间接雷击分为两大类,由此提出了"雷电电位差效应"。对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等效应进行了阐述,并单独对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进行分析。介绍了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对安全距离做了说明。研究了雷电电位差效应与人身伤害的关系。分析表明:雷电电位差效应主要包括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以及与人身伤害有关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主要包括躲避、等电位连接和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27.
营运状况下漂浮体系悬索桥加劲梁纵向运动产生的过大累积行程会引起伸缩缝和塔梁纵向阻尼器等连接构件的性能退化和疲劳损坏.探索加劲梁纵向运动过大累积行程的成因,并找出降低累积行程的控制措施是确保悬索桥健康运营的关键.首先,以江阴长江大桥实测位移时程数据为基础,对不同频谱特性的位移成分进行分解,并统计了不同位移成分的循环次数和...  相似文献   
28.
甘肃中川地区雷暴地闪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王道洪  刘欣生 《高原气象》1990,9(4):405-410
本文分析了1987年6月28日甘肃中川地区一次雷暴过程中地面4个测站的电场资料,并定量估算了4个地闪的8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量及其高度。负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高度为4km左右(对应的环境温度为-11.2℃),而正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高度为2km左右(环境温度+4.9℃)。负地闪大多发生在云闪后的电场恢复阶段,且在开始时往往具有持续几百毫秒的云内放电过程。其激发过程可能是首先在云底部正电荷区产生向上传输的持续正流光,导致云中部负电荷向下移动,并引发向下传输的负先导,最终导致地闪回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We review recent studies of the statistics of return intervals (i) in long-term correlated monofractal records and (ii) in multifractal records in the absence (or presence) of linear long-term correlations. We show that for the monofractal records which are long-term power-law correlated with exponent γ,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he return intervals follows a stretched exponential with the same exponent γ and the return intervals are long-term correlated, again with the same exponent γ. For the multifractal recor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aling behavior both in the distribuiton and correlation behavior of return intervals between large event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are demonstrated. In the absence of linear long-term correlations, the nonlinear correlations contribute strongly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return intervals such that the return intervals become long-term correlated even though the original data are linearly uncorrelated (i.e., the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vanishes).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he return intervals is mainly described by a power law.  相似文献   
30.
城市复杂道路网的Stroke生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连接stroke的方法在处理表达较为详细的城市道路网数据时,会产生双行道分离和环岛处截断等错误.为能够在城市复杂道路网中正确生成stroke,针对道路网中的双行道和道路交叉口模式提出一种新的stroke生成方法.该方法采用道路街区几何形态分析、基于连通关系的层次聚类等算法自动识别出道路网中的双行道和道路交叉口模式,并使用穷举stroke配对组合算法连接截断的stroke,从而保证stroke的连续性.以武汉市NAVIN-FOTM导航电子地图数据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生成的stroke符合stroke感知归组原则中平滑连贯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