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346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层状云人工增雨宏观判据在MICAPS平台上的演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志鸾  邢开成 《气象科技》2005,33(5):445-450
针对地市级普遍缺乏可业务应用的人工增雨潜力实时分析及预测系统的情况,以常规探空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资料,开发了几种人工增雨宏观诊断场,并实现了这些诊断场的定时自动处理和在MICAPS平台上的实时分析显示.其中,冰面过饱和度可诊断“冰水转化区”的垂直分布,进而为确定合适的播撒高度提供判据.T-Td垂直分布可反映准饱和湿层伸展的高度和厚度,其顶部为合适的播撒高度;特征温度层高度可提供"播云温度窗区"的高度和厚度,也可为进一步确定播撒高度提供判据.几种方法综合应用可确定最佳播撒高度.增雨潜力系数与降水的演变趋势很一致,可为选择合适的作业时机提供参考.以一次典型过程为例,对上述方法做了试用.为了定量确定人工增雨潜力的大小,综合考虑了各种物理量(要素)场对降水的贡献以及降水预报对宏观增雨潜力的指示意义,应用多因子权重集成法,制作人工增雨潜力等级预报,并用2004年2~5月7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实例应用检验,证明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62.
刘泽  张志  陈建平 《江苏地质》2020,44(4):401-406
基于ASTER数据、Landsat 8数据及WorldView-2数据,采用波段组合法、最小噪声分离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波段比值法,结合岩石光谱曲线,综合提取了新疆北山地区侵入岩的岩性特征。对WorldView-2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最小噪声分离,并将R(PCA2)G(PCA1)B(PCA4)、R(MNF2)G(MNF1)B(PCA1)、OLI数据R(B7)G(B6)B(B5)进行假彩色合成,利用OLI数据中的B5/B2、B2/B1突出花岗岩。这些方法解决了复杂岩性的影像色调差异较小、细节不清晰等问题,降低了岩性划分及解译的难度,使各种岩性界线更加明晰。结合前人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对研究区侵入岩岩性进行了系统解译及分析。多源遥感数据的综合利用,有助于更有效地识别复杂岩性并进行更详细的岩性分类,提高遥感岩性识别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663.
The determ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geoid for marine regions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gravity data provided by different sources, e.g. global geopotential models, satellite altimetry, and shipborne gravimetric observations. Shipborne gravity data, acquired over a long time, comprises the short-wavelengths gravitation signal. This paper aims to produce a consistent gravity field over the Red Sea region to be used for geoid modelling. Both, the leave-one-out cross-validation and Kriging prediction techniques were chosen to ensure that the observed shipborne gravity data are consistent as well as free of gross-errors. A confidence level equivalent to 95.4% was decided to filter the observed shipborne data, while the cross-validation algorithm was repeatedly applied until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residuals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estimated values are less than 1.5 mGal, which led to the elimination of about 17.7% of the shipborne gravity dataset.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hipborne gravity data with DTU13 and SSv23.1 satellite altimetry-derived gravity models is done and reported.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altimetry models almost have identical data content when compared one another, where the DTU13 gave better results with a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2.40 and 8.71 mGal, respectively. A statistical comparison has been made between different global geopotential models (GGMs) and shipborne gravity data. The Spectral Enhancement Method was applied to overcome the existing spectral gap between the GGMs and shipborne gravity data. EGM2008 manifested the best results with differences characterised with a mean of 1.35 mGal and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11.11 mGal. Finally, the least-squares collocation (LSC) was implemented to combine the shipborne gravity data with DTU13 in order to create a unique and consistent gravity field over the Red Sea with no data voids. The combined data were independently tested using a total number of 95 randomly chosen shipborne gravity station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xtracted shipborne gravity data and DTU13 altimetry anomalies before and after applying the LSC revealed that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s procurable from the combined dataset, in which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dropped from ?3.60 and 9.31 mGal to ?0.39 and 2.04 mGa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664.
李达  张绍文 《热带地理》2020,40(6):1085-1093
基于西双版纳18个样本村、612个农户、跨时6年的面板数据,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测度了2012—2014和2014—2018年2个阶段“投入—产出”结构之间的拟合程度,分析了橡胶主产区农户橡胶依赖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构建Tobit模型分析了橡胶路径依赖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橡胶主产区的橡胶依赖呈下降趋势。2)橡胶依赖符合自增强机制假设。橡胶产出依赖程度具有传递效应,表明橡胶依赖可以逆势调控,可以利用政策补贴等手段增强投入激励,提高本期橡胶依赖,进而提高下一期橡胶依赖。3)收益递增并不必然导致橡胶依赖。农户更加看重未来的期望收益,提升期望收益才能保障农户种植橡胶的积极性。4)橡胶依赖表现为土地依赖。土地种植橡胶后具备了“专用资产属性”,转变种植结构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5)橡胶依赖还表现为海拔依赖。主要供给橡胶的低海拔地区,农户调整橡胶种植规模的时间成本较高海拔地区小,更容易毁弃胶林,应将低海拔地区做为橡胶产业政策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665.
水下视频可直观记录和反映海洋牧场生物资源的现状和变动,目前亟待开展基于图像的海洋牧场生物识别分类方法研究,以充分发挥图像处理技术在海洋牧场生物群落监测领域的应用潜力。利用采集自我国北方烟威地区包含鱼礁、藻床和泥沙三种图像背景的水下视频,开展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数据集的建立和3种分类模型的应用。对比了基于绿通道的色彩补偿和限制对比度的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等方法在海洋牧场水下图像增强上的效果。建立了北方海洋牧场常见岩礁生物图像分类数据集,包括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Lizahaematocheilus)、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等鱼类11种、棘皮类3种和蟹类1种,共23 211张图像。基于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和PaddleX全流程开发工具,选择AlexNet、MobileNetV3和ResNet50三种图像分类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迁移学习,并分别验证了其在含噪音水下图像上的鲁棒性。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在测试集的类准确率分别达到96.64%、94.75%和99.23%,其中ResNet50模型在含有高斯噪音的图像集验证具有更好的鲁棒性。综之,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我国海洋牧场生物群落监测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可为我国海洋牧场监测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66.
武艳  孙建印  段培法  侯宜广  安迪  席琳 《气象科技》2014,42(6):1137-1142
为了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水平和增雨效率,利用2010—2012年徐州市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多种观测资料,在分析徐州地区地形特征、增雨作业习惯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建立人工增雨潜势分析模型,对未来12h的人工增雨潜势和临近增雨潜势进行逐步分级判断,将增雨潜势区分为两级:级别Ⅰ增雨潜势较小和级别Ⅱ增雨潜势较大,并指导人工增雨作业。2013年徐州人工增雨作业实践表明,人工增雨12h潜势预报模型和临近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以增雨潜势预报模型为基础,修改徐州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流程,提高指挥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667.
本文主要是利用水汽图像和HLAFS数值模式计算方法从定性到定量地研究1998年6月12日 ̄14日江南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通过云系路径的分析和发展的定量研究,我们可清楚看到影响江南北部这次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从青藏高原东移的。其中,特别是该系统(气旋)东移到暖湿的海而时得到了大量第表面水汽蒸发补充,水汽上升凝结潜热释放,促使气旋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68.
北方冬季火箭增雪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播云温度窗和层状冷云概念模型,结合冬季系统云系降水特点,对冬季播云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冬季火箭增雪策略,并指出了我国中高纬度北方深冬或高海拔地区冬季,总体缺乏作业条件,靠播"核"的人工增雪作业很难收到效果;中高纬度北方初冬和冬末季节或冬季温度常年在0℃左右中低纬度地区,可以采用短射程火箭开展人工增雪作业。  相似文献   
669.
利用分段线性拉伸的方法对阴影区图像进行了增强处理,给出了方法的原理和处理步骤;从而大大提高了图像的解译能力。  相似文献   
670.
通过 1 997~ 1 999年在河北省衡水半干旱地区对冬小麦进行耕作、覆盖、底墒和补水灌溉等综合应变防御技术田间试验研究 ,在拔节期以有限水分胁迫效益指标 ( 55% )为依据 ,制定出脯氨酸含量大于 0 .30 g/ 1 0 0 g为小麦受旱的生化指标 ;选取土壤水分、叶面积系数、生物量、补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小麦受旱程度的特征量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了平均每实施一项抗旱技术 ,可使小麦增产 4.3% ,以深松 覆盖 足墒综合配套技术增产效果最明显 ,可增产 2 7.0 % ,水分利用效率达到 2 0 .1 kg/ ( mm· hm2 ) ,其次是深松 覆盖 欠墒综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