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346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652.
653.
654.
利用FY-2C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和逐时降水资料及NCAR/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9月24-25日河南省出现的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降水过程的是低槽—切变云系,切变线云系为暖云云系,结构较均匀,低槽云系主体为冷云,云顶亮温不均匀,有低亮温带结构,当东移的低槽云系与北抬的切变线云系叠加后,叠加区上有中小尺度云团活动,促使降水加强。强降水出现在700 hPa、850 hPa切变线之间及500 hPa低槽前部,并与云顶亮温的发展变化趋势表现出相似性;500 hPa槽前、700 hPa切变线北侧的降水,雨强与亮温值的对应关系不确定。这主要是由于低槽云系和切变线云系的叠加部位不仅具有深厚的湿层,而且具有较强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条件;切变线北侧处于低空辐散区且水汽条件较差,自然降水产生的条件不是很好。最后借助于FY-2C卫星资料反演的云物理参数,对低槽—切变云系的增雨潜势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低槽—切变云系上云顶温度较高的部位符合“播云窗”概念,具有很好的增雨潜势,切变线北侧的低槽云系由于云顶温度低、低空水汽不充分,“播撒—供应”机制不能很好地建立,其增雨潜势条件也弱。  相似文献   
655.
邹光源 《气象》2007,33(12):46-52
利用三维积云模式模拟2006年4月9日下午发生在广西东兰县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三维模式对该个例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个例催化数值试验表明,该积云具有一定的人工催化潜力,当在出现过冷水后,自然冰晶浓度较低前在过冷水区的底部实施适量的催化,则可达到最佳的效果,既能一定程度增雨又能一定程度消雹;当过量催化时则既能一定程度消雨又一定程度消雹。  相似文献   
656.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1日发生在河西中部及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及其产品的表现特征,认为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加之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强度场、速度场具有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并且在增雨催化阶段表现显著。速度图上的辐合流场、风廓线产品特征及雷达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产品对进行强降水落区、降水系统移动、地面降水估计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反射率因子图上的零度层亮带和速度图上的汇合流场特征是把握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和部位的重要依据。祁连山中段沿山不同海拔高度地面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检验增雨效果提供了研究依据。另外,从天气学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57.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回顾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在过去的40多年中, 围绕人工增雨技术与外场试验、雹云物理与人工防雹、雾结构观测与人工消雾、云的宏观结构与云图、云降水模式与数值模拟、云物理室内实验与催化剂及催化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很多研究成果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发挥了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658.
采用线性代数L2向量空间Householder变换-Norm(范数)构造函数,实现了遥感影像的边缘增强.影像实验结果与传统的Laplacian和Sobel边缘增强进行比较表明,本算法的边缘增强效果要优于Laplacian和Sobel边缘增强,为遥感影像的边缘增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59.
In this paper setup, operational problems and a straightforward calibration approach for a cost-effective X-Band radar are presented. The LAWR (Local Area Weather Radar) system is based on conventional ship radar technology which is adapted to register rainfall within a range of about 60 km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500 m per pixel. The instrument offers neither Doppler processing nor vertical scan capabilities but uses 20° wide (vertical) beam. The calibration suffers from an unfavorably distributed and very sparse rain gauge network, heavy clutter contamination of the signal and obstructions by surrounding terrain. A specific scaling approach is developed, that includes satellite data on cloud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to overcome these limitations. Observed clutter is removed and missing values are replaced by bilinear interpolation of the undisturbed signals. A temporal and spatial bias of the radar signal is corrected using an omni-direct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hypothesis. This is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location of the radar site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high rainfall on the eastern Andean slopes and low rainfall on the leeward side. A further limitation of the system is that the LAWR does not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measured reflectivity Z but dimensionless counts (8 bit resolution). Calibration is performed assuming a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radar output and rainfall as recommended by the systems manufacturer. The intercomparison of rain gauge and scatterometer data with calibrated radar rainfall reveals a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developed calibration approach.  相似文献   
660.
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建设即将成功,天气雷达在估测降水、人工影响天气方面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天气雷达测量降水的基本原理并对其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雷达估计降水的研究现状以及雷达测雨在水文中应用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