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30篇 |
免费 | 1443篇 |
国内免费 | 24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2篇 |
大气科学 | 342篇 |
地球物理 | 1219篇 |
地质学 | 7767篇 |
海洋学 | 478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304篇 |
自然地理 | 6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128篇 |
2022年 | 225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313篇 |
2019年 | 314篇 |
2018年 | 290篇 |
2017年 | 330篇 |
2016年 | 371篇 |
2015年 | 336篇 |
2014年 | 423篇 |
2013年 | 532篇 |
2012年 | 495篇 |
2011年 | 547篇 |
2010年 | 414篇 |
2009年 | 515篇 |
2008年 | 502篇 |
2007年 | 511篇 |
2006年 | 564篇 |
2005年 | 431篇 |
2004年 | 431篇 |
2003年 | 373篇 |
2002年 | 369篇 |
2001年 | 324篇 |
2000年 | 359篇 |
1999年 | 274篇 |
1998年 | 204篇 |
1997年 | 223篇 |
1996年 | 180篇 |
1995年 | 152篇 |
1994年 | 111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Our two newly obtained high-quality 40Ar/39Ar ages suggest that the high-K volcanic rocks of the Lawuxiang Formation in the Mangkang basin, Tibet were formed at 33.5
± 0.2 Ma. The tracing of elemental and Pb-Sr-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indicates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an EM2 enriched
mantle i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caused by transpression. Their evidently negative anomalies in HFSEs such as Nb and Ta make
clear that there is an input of continental material into the mantle source. The high-K rocks at 33.5 ± 0.2 Ma in the Mangkang
basin may temporally, spatially and compositionally compare with the early one of two-pulse high-K rocks in eastern Tibet
distinguished by Wang J. H. et al., implying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the same tectonic setting. 相似文献
943.
SHANG Xue LI XiaoQiang AN ZhiSheng JI Ming & ZHANG HongBin State Key Lab of Loess &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China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9,52(10):1510-1519
Lake Qinghai is the largest inland brackish lake in China and lies within the NE Tibetan Plateau. Our study shows that pollen assemblages in each vegetation belt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vegetation types of this area. Among the herbaceous and shrubby pollen assemblages, Artemisia is over-represented, while Poaceae, Cyperaceae and Polygonaceae are under-represented. Artemisia/ Chenopodiaceae (A/C) ratios with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 can be used as a proper index to reconstruct the... 相似文献
944.
Seismo-tectonic areas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S≥7 along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zone are divided, and their individual fault-pattern and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re analyzed.
Those strong-earthquake areas are located in some special parts of the fault zone, where the major branch-faults of the fault
zone form left stepping, parallel, and fork-like patterns. In the strong-earthquake areas structurally complicated basins
are developed, such as pull-apart basins in fork-like area, in double stepping area, and in stepping and fork-like areas.
Foundation item: 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9507424).
Contribution No. 2001A003,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相似文献
945.
Chen Jianyu Wang Qijun 《地球科学》1986,(3)
本文根据三水盆地下第三系心组有机地化资料的分析,确定其生油门限深度为400米。进一步讨论了影响我国东部第三系含油气盆地成油门限值的几种地质因素。提出这些年青的盆地只要具有高地温梯度、高沉降速度、埋深大、剥蚀少就能在较短时间中形成油气。 相似文献
946.
利用区域地质、测井、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地区长2油层沉积相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2时期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广泛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分流河道储层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孔隙度一般为15 %左右,渗透率一般为5×10-3μm2 左右,属低孔低渗型储层。本区构造运动微弱,长2为构造-岩性油藏,分流河道砂体与长1沉积的泥岩盖层配置以及上倾方向分流间洼地的岩性遮挡是油气在长2 砂体中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47.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开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邵新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29(3):20-23
以多年的地下水勘查经验、成果为基础,总结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客观和主观原因;认为地下水动态监测和水运行测量统计是实现逐步逼近地下水资源量的最有效方法;提出了开发地下水库,实施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稳定供水,是西北内陆干旱盆地水资源开发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48.
949.
依据近年来最新资料,通过对羌塘盆地南、北边界构造带构造属性、地球动力学机制及构造演化历程的讨论,剖析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属性与盆地演化历程;在对盆地内部不同位置上三叠统岩性、岩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与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讨论了煤层在层序格架下的位置、聚煤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为一复杂叠合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期被动陆缘盆地,晚三叠世晚期羌北前陆盆地和羌南被动陆缘裂陷-坳陷盆地等不同的盆地演化历程;上三叠统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层序和两个三级层序,煤层位于高位体系域中上部,主要受控于高频率低级次海平面变化.具含煤岩系厚度大,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的特征;三角洲平原地带有利于煤层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沿分割羌南、羌北盆地的中央隆起带发育,进一步指出该带是羌塘盆地内今后重要的找煤方向,并得到新发现的赛包玛煤点验证. 相似文献
950.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最大的前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由于新的地球物理资料未得以充分应用等问题导致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分布特征存在诸多不同看法,这些问题制约了盆地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本文以最新实测1∶10万高精度航磁数据为基础,采用切线法对研究区航磁异常深度进行反演计算,结合钻井、地震及南海北部陆域物性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磁性基底分布特征。在充分调研珠江口盆地已有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以盆地磁性基底展布特征为基础,结合断裂、区域构造等对珠江口盆地内部构造单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磁性基底深度在0~9 km之间,磁性基底呈"三隆两坳"构造格局,整个坳陷区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 NE向深大断裂为控盆断裂,常为盆地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NW向断裂常控制次一级构造单元并影响其展布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