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4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测绘学   374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246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90篇
天文学   133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张峰  李四海  刘金 《海洋测绘》2008,28(3):68-71
在船舶监控系统中应用3S技术,实现了船只航迹线的动态绘制,系统能够根据船只航行方向动态显示航行轨迹,程序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偏转角度算法和距离插值两个核心算法。实践表明,这两个算法的合理应用,在航迹线可视化表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2.
随着全站仪测角测距精度的提高,在高程联测中,用EDM高程导线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成为外业高程测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分析了影响EDM高程导线测量精度的因素,讨论了提高EDM高程导线测量精度的办法,提出了效率函数的概念,并以某测区三级GPS大地控制网高程联测数据为例,从精度和效率方面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3.
GPS网络RTK内插算法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PS网络RTK中,利用不同的内插算法,生成的流动站误差改正数不同,它们对定位结果的影响也不同。通过算例分析表明,选择合理的内插算法,不仅可以生成与流动站真实误差较为接近的误差改正数,还可以提高整周模糊度的解算成功率和导航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74.
介绍了使用地块划分Landsat7 ETM+遥感影像作为分类单元。为每一种目标类型选取标准地块,采用MDPA算法计算待分类地块与标准地块的亮度、绿度和湿度3种特征的直方图距离和相似指数,以此作为分类依据,结果准确率为95%。对于地块边界稳定的区域,能够显著地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75.
不同指标下的穗港城市走廊潜在通达性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徐旭  曹小曙  闫小培 《地理研究》2007,26(1):179-186
本文以最短时间距离以及加权平均出行时间两种指标,其中后者以未来人口数为其加权因子,在对广州至香港之间廊道状区域的陆路交通网络现状通达性数据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其潜在通达性及其空间格局进行预测分析。由此得出,穗港走廊内部的陆路网络潜在通达性呈现出同心环状态分布的空间格局,其潜在通达性水平以环心为最优,逐渐往外层递减;两种指标换算成通达性系数进行对比,发现利用未来人口数作为加权因子之后,走廊南部在整个网络的通达性地位得到了提升,但走廊北部的通达性地位却受到了削弱;穗港走廊潜在通达性空间格局比现状更加收敛,整体通达性水平得到提升,初始通达性水平越低的地方,提升的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76.
以南京市1988年TM影像为信息源,组合影像4、5波段得到建筑用地指数(NDBI),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NDBI进行修正,分类提取建筑用地;对照TM影像修改误分的地块后转化为栅格数据,生成50×50个像元大小的格网,统计每个格网单元内的建筑用地率,将该值赋给各个格网单元的几何中心点;采用距离倒数方法由点数据插值得出整个影像范围内的建筑用地区域分异情况,进而反映出不同建筑用地率的辐射影响范围。该方法可定量提取不同建筑用地率的辐射边界,有助于根据单张影像数据分析城市的扩张趋势,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城市的发展;对于需要跨江发展的城市(如南京),该方法可以辅助桥梁等过江通道的选址。  相似文献   
7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201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公路零担专线数据,从城市节点、城际联系、子网络3个层面对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上海、天津、郑州、广州、杭州在网络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根据货流组织系数,可将城市节点划分为强中心、次强中心、弱中心、从属型4种类型。2)在首位联系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输出型城市和输入型城市的比例为4∶1,反映货流流向的不均衡性。由公路零担专线数据刻画的网络空间呈现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集中在500 km的专线数量占比为41.9%。3)公路零担专线网络形成东北―冀鲁蒙社区、中原社区、关中社区、江淮社区、泛珠三角―长三角社区、长株潭社区6个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城市社区,社区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和跨行政区特征。最后,提出以下建议:增强成渝城市群公路零担专线服务能力,发挥核心城市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优化边缘城市产业结构,加强交通与产业融合;积极引导无车承运人平台发挥网络规模化效应,提高公路货运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78.
中国滑雪场可达性及市场潜力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可达性分析方法与潜力模型对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格局与市场潜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全面认识了滑雪场在交通可达性方面的优劣势,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或改进方向.研究表明:中国滑雪场距离城市中心的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1.24 h,南方可达性普遍较差,北方同一城市内部差异较大.全国各城市到达某一滑雪场的最短时间呈圈层式分布...  相似文献   
79.
梅江河流域年均降雨量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降雨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及降雨空间插值的主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向等影响降雨空间分布的多种要素,应用协克里金方法,探讨流域降雨量的空间插值问题及其应用,并与反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方法等单要素方法进行了降雨空间插值的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应用协克里金方法,在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向等影响要素的条件下,对降雨进行空间插值,其结果具有比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80.
This paper considers how farmers perceive and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policy risks, and suggests that understanding these risk responses is as important as understanding responses to biophysic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Based on a survey of 162 farmers in California, we test three hypotheses regarding climate policy risk: (1) that perceived climate change risks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farmer's responses to climate policy risks, (2) that previous climate change experiences will influence farmer's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s and climate policy risk responses, and (3) that past experiences with environmental policies will more strongly affect a farmer's climate change beliefs, risks, and climate policy risk responses. Us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e find support for all three hypotheses and furthermore show that farmers’ negative past policy experiences do not make them less likely to respond to climate policy risks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a government incentive program. We discuss how future research and climate policies can be structured to garner greater agricultural participation. This work highlights that understanding climate policy risk responses and other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cy perspectives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 beliefs, risks and behaviors and should be more thoroughly considered in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