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370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064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61.
中国西部积雪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韦志刚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93,12(4):347-354
本文利用台站及卫星资料建立了中国西部积雪30年逐月时间序列。该序列是目前资料时间最长、最好的序列,为研究该区积雪月际和年际变化及其影响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中国西部冬春积雪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平均为负相关趋势,与6月降水的相关分布较有规律,冬春多(少),其它地区6月降水偏多(少)。我国西部多(少)雪对6月从份500hPa高度的变化是:高原北边高纬高度降低(升高)及副热地区升高(降低),有(不)利于高  相似文献   
62.
1991 年6月江淮持续暴雨的云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GMS静止卫星的红外数据处理,获得了1991年夏季江淮梅雨期暴雨大范围的平均云分布。对1991年6月6次江淮暴雨过程逐时和3小时的GMS红外云图动画和照片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梅雨期暴雨的三种中低纬云系相互作用的云型演变模型图,并利用由卫星气象中心处理的NOAA卫星的TOVS水汽反演资料,结合低层的θse和急流分析,给出了1991年6月江淮暴雨的水汽输送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63.
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对我国环流和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NOAA NESDIS提供的1975—1986年青藏高原地区卫星雪盖资料,作出了各月冬季青藏高原雪盖频率图。发现1—3月是高原雪盖面积最大的月份,在此期间高原雪盖面积有明显的持续性,并与欧亚雪盖面积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3月高原雪盖异常与中国环流和降水的关系,发现高原雪盖异常的后延冷却效应较弱,大约不足一个月;3月高原多雪以后,5月东亚北风加大,南岭以北降水偏少,少雪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64.
水分不足地区降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自然界与人类系统水分平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作降水评价的供需平衡模式。该模式对全面发挥由降水所形成的各种主要水资源成分的潜力是有用的。用此模式作了个例试验,并提出在水分不足地区缓解水分欠缺的途径。  相似文献   
65.
差巴嘎蒿繁殖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进 《中国沙漠》1994,14(3):60-65
差巴嘎蒿(Artemasiahalodendron)营养繁殖的最佳材料是当年生带根基部营养枝;降水量是影响营养繁殖成活率的主导因子,栽植后5日内降水之和(x)与成活率(y)的相关系数为0.9701,回归方程为:y=34.0236+41.04671gx。营养繁殖应在有一定降水的条件下及时进行,最佳时间在6月中旬。不宜利用种子繁殖建立人工植被。  相似文献   
66.
The accurate observation of the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o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In-situ measurement using measuring instruments carried by meteorological balloon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obtain the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which is a supplementary means for aircraft to observe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This observation method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situ measurem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existing balloon-borne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probes, the detec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particle impact-sampling sensors, particle imaging sensors, light-scattering sensors, light intensity attenuation sensors and charge measurement sensors. The working principles, key technologies and mai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ypical instrumen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detailed cloud structure acquisition, cloud remote sensing method establishment,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hysical process research and parameterization, and scientific observation of thunderstorm cloud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alloon-borne cloud precipitation particle detectors was prospected,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technical research and equipmen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67.
对流和层状云系电活动,对流及降水特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27  
张义军  华贵义 《高原气象》1995,14(4):396-405
通过对6次不同云系电特性、回波、对流及降水特性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不稳定能量外,-10℃层和0℃层高度以及他们之间的高度差、0℃层与云顶的高度差也是表征雷暴动力和电特性的重要参量;雷暴云起电过程对冰相作用有较强的依赖性;雷暴中的电活动与对流活动成正相关,闪电多发生在30dBz强回波高度大于-10℃层高度时段内,强烈的电活动与强降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与一般性降雨对应关系较差;在雷暴消散期,闪电可能会影响雷暴的特性  相似文献   
68.
云南省40年降水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缪启龙  肖伟 《气象科学》1995,15(3):293-299
根据云南省1951-1990年18个站的降水资料,用正交函数展开,由方差贡献最大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场分析了云南省降水距平均的典型分布,指出云南省全省范围内的降水距平同号较少发生,而是较多的发一降水距平异号。进而分析了四十年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云南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年际变化对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 1982—1992年期间的日平均 MSU(Spencer, 1993)海洋降水和 5天平均的CMAP(Xie& Arkin, 1997)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年际变化的正常年份(1982—83年, 1986—88年, 1991—92年),均有明显的MJO信号传到日界线以东并在中、东太平洋维持数月。热带MJO活动强度的年际变化与局地SST的变化存在正相关。中、东太平洋降水的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SST的最强正相关在Nino3区附近。以观测SST场强迫CCM3大气模式的数值试验基本上真实地再现了11年期间热带太平洋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总趋势,但模拟季节内振荡的强度较观测平均偏弱。对比分别采用周平均和月平均SST强迫场的积分结果,发现在中、东太平洋,二个积分模拟的降水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接近并且趋势与观测基本一致,而在西太平洋二个积分的模拟结果差别较大。这表明在热带中、东太平洋,SST强迫的年际变化对MJO强度的变化有强的制约。而在MJO总体活跃的热带西太平洋,SST强迫场的季节变化对模拟MJO活动也有较大影响。CCM3模拟  相似文献   
70.
将流的标准化变差度概念应用到各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研究中去,并用其作为大气环流调整的客观定量指标。用该指标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与用传统天气气候学方法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的来临日期,在绝大多数具体年份两者均很接近,故可作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先兆指标。但有一些年份,南海季风的建立不伴随着低空环流的突变过程,两种方法都可能不准确,可靠的方法也许是用场相似度作指标。此外,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就出现了环流调整,该调整为南海夏季风建立打下基础,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则表现为低空环流的大调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高、低空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显著调整的结果,并非限于南海范围局部,南海夏季风建立不能看作是发生在南海的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