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5篇 |
免费 | 1235篇 |
国内免费 | 19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篇 |
大气科学 | 4124篇 |
地球物理 | 630篇 |
地质学 | 1232篇 |
海洋学 | 176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170篇 |
自然地理 | 8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242篇 |
2021年 | 296篇 |
2020年 | 304篇 |
2019年 | 351篇 |
2018年 | 260篇 |
2017年 | 297篇 |
2016年 | 256篇 |
2015年 | 285篇 |
2014年 | 376篇 |
2013年 | 433篇 |
2012年 | 382篇 |
2011年 | 359篇 |
2010年 | 269篇 |
2009年 | 303篇 |
2008年 | 265篇 |
2007年 | 364篇 |
2006年 | 310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189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141篇 |
2001年 | 142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and drought in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Drought i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natural hazards in Gansu Province in Northwest China. The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affect
the severity of drought.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trend of precipit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rainfall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drought severity, Mann–Kendall test was used.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was calculated
to reconstruct the drought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and analyze the frequency of drought occurrence in the recent 5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I is applicable in Gansu Province. The number of severe droughts differs among regions: it is
more obvious as a 3-month drough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an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 and
other droughts at 6-, 9-, and 12-month time scales have the same effect in the three regions. Mann–Kendal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in the summer periods and a downward trend in the autumn-winter-spring intervals ranging from
10.5 mm/10 years to −37.4 mm/10 years, which affect the loc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droughts mitigation, and agriculture
decision making. This situation poses challenges for future study. 相似文献
112.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鉴于此,本文使用经过部分观测站点检验的卫星反演数据,研究了春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后期夏季我国东部降水的联系和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土壤湿度总体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去除该线性趋势后,我们定义了一个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来定量表征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表层、中层、深层的土壤湿度年际变率趋于一致,且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土壤湿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56).当TPSMI偏大时,即高原东部土壤湿度偏大,而西部偏小时,夏季在高原东部(西部)存在一个潜热(感热)热源,二者共同作用下,在对流层中高层从高原西部经我国大陆直至东北地区激发出一个气旋-反气旋-气旋波列,该波列呈相当正压结构,有利于东北冷涡的加强及冷空气向南爆发;与此同时,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低空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汇合,伴随着上升运动加强,从而有利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反之,当TPSMI偏小时,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113.
乌鲁木齐市降水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2003年乌鲁木齐市SO2、NO2、PM10的日平均浓度和日降水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降水对3种大气污染物的湿清除能力。分析表明大雨对SO2和PM10的湿清除能力大于小雨,而小雨大于中雨。中雪对SO2和PM10的湿清除能力大于大雪,而大雪大于小雪。小量以上降水(降雨和降雪)对NO2的湿清除能力基本相当。微雨对3种大气污染物具有湿清除能力,而微雪使3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4.
唐山地区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地处干旱和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导致干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干旱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短缺,主要就是降水量的偏少.从简单实用角度考虑,本文根据唐山地区1956~2005年的水文和气象资料,采用降水距平、径流系数、她表湿润度指数等指标对唐山地区的干旱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该地区近50年的干旱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5.
风廓线雷达垂直径向速度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北京风廓线雷达五波束探测中的垂直波束资料,进行了垂直速度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垂直速度的分级显示,配合地面气象记录,对不同的天气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稳晴空的天气风廓线雷达所测量的垂直速度很小,基本上在±1m·s~(-1)范围内;而有降水时,风廓线雷达所测得边界层的垂直速度基本上都是朝向地面的,不同相态降水粒子的垂直下落速度有明显的差别。分析表明风廓线雷达垂直速度的探测对研究晴空大气的垂直运动、判断降水粒子相态和降水预报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6.
对2005年"海棠"台风倒槽造成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结果表明:倾斜涡度发展是暴雨产生和加强的重要机制之一,暴雨产生在eθ线陡立密集区内,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边界层内925hPa具有MPV1>0、MPV2<0的特征,此次暴雨产生在正的MPV1中心附近,有利的地形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水量。 相似文献
117.
用因子分析及方差最大原则下的正交旋转技术,计算并识别长江中下游汛期(5~9月)降水场的四个空间高载荷区及相对应的因子得分系数.它们的空间、时间变化,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实际降水特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区域平均海温及ENSO事件都与高载荷区的汛期降水有一定的联系,所得结果可作为汛期降水短期气候预报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118.
从气象观测事实和物理的角度出发,定义了一种江淮切变线强度的定量化的表征方法,即综合与降水关系密切的切变涡度和散度形成能客观近似地刻画切变线附近切变强度的指标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再分析资料和实况降水资料分析切变强度与对应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强切变强度区域与降水雨带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降水区往往与强切变强度区域相一致或是比强切变强度区域略偏南;证实了切变强度与降水强度有正相关关系的事实,当切变强度■时,对应区域6 h累积降水量超过10 mm,甚至达到30 mm。 相似文献
119.
本文研究了前期冬季北极海冰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冰异常信号对极端降水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EOF1)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多时,冬季大气环流呈现出类北大西洋涛动(NAO)正位相的异常分布,并伴随经向的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该海温异常可以从冬季持续到春季,进而激发出从北大西洋到欧亚中纬度的纬向遥相关波列,在东亚地区引起气旋型环流异常。该气旋型环流异常会引起中国东部地区湿度显著增加,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为该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相反,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少时,其滞后引起的春季环流异常则不利于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进一步的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信号对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0.
中天山及其北麓的降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天山地带85.0°~90.0°E,42.5°~45.0°N范围内17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气温观测数据及美国NCEP/NCAR1950-2000年再分析月平均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区域近年来降水呈现上升趋势,且冬、夏季相对显著,山区降水增幅大于山前平原地带.年代际变化表现为60-70年代降水量减少,80-90年代逐步增加.大气可降水量多年也表现为增加趋势.近50a来该地区上空的水汽输送状况显示,年平均大气水汽输入为9217.8×108m3,输出水汽8625.7×108m3,净收支为592.0×108m3,且水汽收支主要取决于夏半年的水汽输入量,境外全年输入的水汽只有6.4%转化为降水.从50-90年代水汽净收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只在90年代有略微增长.结合该地区的河流径流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说明中天山北麓近年来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内部的水循环量增加和水循环速率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