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9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777篇
测绘学   888篇
大气科学   1621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重力地形改正是区域重力测量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步骤,目前重力地形改正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快速地重建测站附近高精度的三维地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景立体视觉和摄影测量技术的快速近区重力地形改正方法,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快速测图系统。为了使该系统硬件尽量小型化并满足精度需求,我们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精度分析和设计优化。所开发的研究系统可以从获取的全景立体图像自动生成DEM并计算重力地形改正值。该系统已经过野外多站多种地形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其效率和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野外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2.
欧氏聚类算法是多元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应用于测绘领域中点云数据的分割。本文首先计算点云数据中两点之间的欧氏距离,将距离小于指定阈值作为分为一类的判定准则;然后迭代计算,直至所有的类间距大于指定阈值,完成欧氏聚类分割。具体步骤为:①利用Octree法建立点云数据拓扑组织结构;②对每个点进行k近邻搜索,计算该点与k个邻近点之间的欧氏距离,最小归为一类;③设置一定的阈值,对步骤②迭代计算,直至所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大于指定阈值。试验证明,欧氏聚类算法对不同测量技术手段获取的点云数据均具有适用性,可以成功对点云数据进行分割,分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3.
提出了利用地理位置信息与云计算模式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主动式播发方式,并建设了相应的应用平台。该平台采用了“虚实”组合服务器,将科学计算部分与用户交互分离,充分发挥物理服务器的计算效能,大大提升了平台服务的性能,可根据用户数量进行弹性的服务器配置从而节省平台运行的成本,同时具备多个虚拟服务器备份从而实现平台持续安全运行,并能够有效控制针对特定时空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精度,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部署即可服务于区域或者全球用户。  相似文献   
74.
A one-dimensional cumulus cloud chemistry model(1CCCM)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cloudphysical processes and chemical processes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a convective cloud.The cloudphysical submodel includes a detailed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ed scheme of 20 processes.Thechemistry submodel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gas phase chemistry,aqueous phase chemistry andscavenging of soluble gases.The gas phase reaction mechanism contains 85 reactions among 45species including 13 organics.The aqueous phase reaction mechanism contains 54 reactions among40 species and 12 ion equilibria.Mass of 19 gases is transported between the gas phase and theaqueous phase.With this model,studies may be made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s among processesduring lifetime of a cumulus cloud.  相似文献   
75.
We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Oort cloud comet perihelia. The data considered includes comets having orbital elements of the two highest quality classes with original energies designated as new or young. Perihelion directions are determined in galactic, ecliptic and geocentric equatorial coordinates. Asymmetries are detected in the scatter and are studied statistically for evidence of adiabatic galactic tidal dynamics, an impulse-induced shower and observational bias. The only bias detected is the well-known deficiency of observations with perihelion distances q > 2.5 AU.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a seasonal dependence. Nor is there a substantive hemispherical bias in either ecliptic or equatorial coordinates. There is evidence for a weak stellar shower previously detected by Biermann which accounts for ≈ 10% of the total observations. Both the q bias and the Biermann star track serve to weaken the evidence for a galactic tidal imprint. Nevertheles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ymmetries in galactic latitude and longitude of perihelia remain. A latitude asymmetry is produced by a dominant tidal component perpendicular to the galactic disk. The longitude signal implies that ≈ 20% of new comets need an additional dynamical mechanism. Known disk non-uniformities and an hypothetical bound perturber are discussed as potential explanations. We conclude that the detected dynamical signature of the galactic tide is real and is not an artifact of observational bias, impulsive showers or poor data.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76.
本文评述了当前国内外利用雷达回波资料识别雹云的现状,着重介绍了笔者近年来利用雷达回波资料建立雹云识别模式的研究工作,并展望了雹云识别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7.
78.
本文阐述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复杂建筑物精细三维模型的技术方法。从扫描方案拟订、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三个方面逐层展开分析,重点探讨扫描点的拼接、降噪、三角网构建、模型重建、模型可视化等环节的原理和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并以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为建模对象,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9.
利用2005年7-12月卫星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地形资料,统计分析了无云条件下气温与云顶亮温的差值,结果表明:无云情况下气温与云顶亮温差值平均为5.04℃,且具有较大的日变化性。由此提出了按时次分别求取阈值用以检测云。通过个例对比分析,初步得出该方法检测云具有以下特点:可用于全天候云检测;不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该云检测方法应用于反演计算,不仅反演的中、高云区域与实测的比较一致,而且反演的低云区域与实测结果也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80.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比较了2017年7月成都双流机场的两次雷雨过程,根据天气形势分为"两高切变"和"东高西低"2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微波辐射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0~10 km,以相对湿度达到80%来区分干区和湿区,则两次过程前3 h,相对湿度在垂直方向均呈现"上下干、中间湿"三层结构,并早于近地层前2 h达到饱和状态;过程期间相对湿度呈现"上干、下湿"两层结构;过程结束后湿层抬高,低层变干。两次过程水汽含量充沛,保持在70 kg/m~2以上,峰值超过85 kg/m~2。每一次中阵雨发生后水汽含量都会短暂回落,但仍高于过程前的数值,不足2 h后再次发生中阵雨。由0℃线高度变化可知,降水过程中,暖区(温度≥0℃)内相对湿度≥90%;云中液态水含量主要分布于6 km以下,温度在0℃以上的液态水占比很高,故两次过程以暖云降水为主。雷雨前1 h左右有"低层气温上升,0℃层抬升,K指数、CAPE指数也明显增大"的典型特征。降水发生在相对湿度、水汽总含量、云中液态水含量和稳定度指数快速增长的波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