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06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给定1948~1999年逐月变化的全球观测的海表温度分布,使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CM3/NCAR)模拟了大气对海表温度变化的响应,利用SVD和合成检验方法,分析了El Nino发展阶段夏季、成熟阶段冬季以及衰亡阶段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年际异常型.结果表明:El Nino发展阶段夏季,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以及日本海附近为高度负异常中心,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东,东亚夏季风增强;El Nino成熟阶段冬季,东亚大槽加强,东亚北部冬季风加强;El Nino衰亡阶段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南、西伸,东亚夏季风减弱;El Nino事件在其衰亡阶段夏季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最紧密,其次是成熟阶段冬季,最后是发展阶段夏季.模拟的El Nino演变不同阶段东亚大气环流年际异常型易于解释以往研究中观测分析揭示的由El Nino造成的我国东部气温和降水异常型.  相似文献   
132.
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4,他引:11  
汪宏宇  龚强  孙凤华  杨素英 《高原气象》2005,24(6):1024-1033
采用REOF,SVD分析方法,首先指出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是全国气温异常的第一主分量,进而分析其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全区年、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极端低温较极端高温升高明显。近百年来,全区增温幅度明显高于20世纪全球平均增暖水平。冬季,对流层中、低层上,当纬向西风偏强时,东北和华北东部易高温;而当经向风强盛时,易低温。夏季,气温异常与东北冷涡活动有关;1980年代以来气温显著变暖与对流层中、低层气压场的年代际突变有关。冬夏季气温与东亚冬夏季风、Nino3区海温的关系并不显著,但在1990年代以前,东北夏季低温与El Nino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33.
北江天然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黎坤江涛  刘德地 《水文》2005,25(3):20-25,57
分析了最近45年来北江天然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江天然年径流量具有阶段性特征,1984年后,发生明显变化,持续丰水和持续枯水时段开始变长,年际变化存在21年和11年的周期;锋面低槽形成大暴雨是北江主汛期径流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大罗山、石坑崆是北江的两级迎水坡,其形成的多雨中心圈是北江径流量补充的主要来源;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北江年径流量普遍增大,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当年北江径流量普遍增大;太阳黑子的急剧变化,改变了地球的热力系统,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这是太阳黑子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4.
青藏高原东北侧汛期降水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侧区域平均降水量资料(1958~1997年)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500hPa网格资料(2.5°×2.5°?),分析发现:(1)高原东北侧汛期降水份额最大的7、8、9月3个月近40年降水明显减少,过去明显存在的准3年周期振荡80年代以来处于低潮;(2)日本-北太平洋附近位势高度降低,鄂霍茨克海阻高加强是高原东北侧7、8、9月干旱最典型的标志;(3)就干旱流型而言,7月干旱环流与江淮梅雨环流特征十分相似,表现在江淮多梅雨年,一般是高原东北侧重旱年;(4)高原东北侧7~9月的典型旱年流型,实际就是ElNi?o流型;(5)ElNi?o事件对高原东北侧降水有明显影响,表现在该区域典型少雨年,一般发生于ElNi?o事件当年。从阶段看,以7~9月降水总量与ElNi?o事件相关最为显著,从月际看,尤以9月关系最好。  相似文献   
135.
陈隆勋  赵平 《气象科学》2000,21(3):249-259
目前有关El Nino(La Nina)形成机制的讨论,大多是强调海气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地气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异常气流对于El Nino/La Nina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海气和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应该是耦合的,不应该加以分离。本文综合了近年来我们得到的有关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海气陆相互作用过程的准四年振荡过程,用来解释El Nina形成机制和亚洲大陆气候年际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6.
长江中游1998年特大洪涝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 100hPa、500hPa月平均高度资料、海温、射出长波辐射(OLR)及武汉的气温 和降水资料,对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涝的成因作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冬春厄尔尼诺、副 热带高压和从春到初夏期间,印度洋-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ITCZ)南侧积云对流的异常较 强,以及冬季雨雪异常偏多等气候特点,是有利于洪涝发生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137.
通过对1956-1996年11次厄尔尼诺现象与太阳黑子、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发现有一定规律,用概率统计方法建立起厄尔尼诺的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38.
厄尔尼诺与全球趋暖灾害骤增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近 1 2 0年来全球大气温度的记录 ,进行了每 1 0年平均气温的分析 ,可以明显地划分为 3个时期即温度偏低期 (1 880~ 1 91 9年 ,至少 40年 ) ,过渡期 (温度变化起伏不大 ,1 92 0~ 1 979年 ,约 60年 )和升温期。再参照有关小冰期 (1 4 50或 1 4 90年开始至 1 850或 1 880年止 ,约 40 0年 )的文献资料 ,小冰期的气温比 1 880~ 1 91 9年时期更低些 ,因此推论温度偏低期持续了约 450年。由此可见 ,近 450年全球大气温度的变化 ,大体上是一个单向渐变过程。根据本世纪厄尔尼诺出现的情况 ,也可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时期 :从1 90 0年有记录开始至 1 940年为厄尔尼诺偶见期 ,在此时期尚未看出全球变暖 ;1 940~1 980年为厄尔尼诺中等发生期 ,全球出现微弱或中等程度的升温 ;1 980~ 1 998年为厄尔尼诺频繁出现期 ,此时全球明显升温。由此认为 1 0 0年来厄尔尼诺的出现情况 ,类似上述全球大气升温的单向渐变过程。本文考虑到海洋的热惯性 ,提出应关注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的叠加效应的新观点 ,提出今后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内 ,厄尔尼诺仍将频繁出现 ,全球温度将保持偏暖状态。与此伴同发生的是各类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生物灾害等的频繁出现并加剧。应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维护农业持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9.
冯利华 《热带地理》2000,20(3):219-221
根据对厄尔尼诺事件、太阳黑子活动与浙江丰水年关系的分析,得出了浙江丰水年的统计预报模式:(1)在春季型厄尔北诺事件的当年和夏季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浙江年径流量的距平一般都大于零;(2)厄尔尼诺事件的结束时间若超过5月1日,那么次年浙江年径流量的距平一般都大于零;(3)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对浙江丰水年的影响也越大;(4)在太阳黑子活动22年磁周期转变年前后的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浙江年径流量的距  相似文献   
140.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在厄尔尼诺事件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厄尔尼诺事件多因素成因进行了分析。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神经网络方法对1973~1994年的全球7级以上地震次数、日食条件、海温距平数据建立了SOFM网络检验模型。对1995~2000年厄尔尼诺事件进行了检验,检验的准确率为83.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