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80篇
  免费   3937篇
  国内免费   7107篇
测绘学   2455篇
大气科学   7718篇
地球物理   4465篇
地质学   8025篇
海洋学   4090篇
天文学   1521篇
综合类   1616篇
自然地理   2834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722篇
  2021年   834篇
  2020年   1100篇
  2019年   1300篇
  2018年   929篇
  2017年   1096篇
  2016年   1091篇
  2015年   1247篇
  2014年   1370篇
  2013年   1806篇
  2012年   1479篇
  2011年   1460篇
  2010年   1207篇
  2009年   1415篇
  2008年   1472篇
  2007年   1798篇
  2006年   1720篇
  2005年   1479篇
  2004年   1265篇
  2003年   1039篇
  2002年   946篇
  2001年   752篇
  2000年   853篇
  1999年   758篇
  1998年   611篇
  1997年   470篇
  1996年   409篇
  1995年   308篇
  1994年   294篇
  1993年   260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56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5篇
  18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中华鲟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进行了连续3年(1995-1997)共70尾来源于长江水系中华鲟样本遗传分析,共用了40个10bp长的随机引物,在26种可供分析的引物中,只有OPK01、OPK02、OPK03、OPK09、OPK14和OPQ08RAPD-PCR产物有多态现象,多态引物占23%。26个引物中共扩增出108条稳定的DNA带。其中12条带为多态带,多态座位比例为11.1%。个体间  相似文献   
192.
193.
海浪日最大波高序列的一种标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重标度分析方法研究小麦岛海洋观测站1961-1980年二十年海浪日最大波高序列时发现,该序列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记忆性和持久性,详细的论证表明分式布朗运动模型是描述海浪日最大波高序列的一个较好的模型,同时,应用分式布朗运动模型我们找到了存在于海浪日最大波高序列中的一种标度性质-累积离差(t)的统计自仿射性。  相似文献   
194.
本文对1987~1988年在山东省部分海岛底栖生物调查时发现的异毛虫科5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配有插图,其中一种为新亚种,另有3个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95.
作者对引进的红罗非鱼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繁殖育种及海水驯养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得出:①亲鱼的怀卵量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式为:Y=124.78L—588.8),在北方地区每年产卵3—4次,产卵量为怀卵量的1/2;②水温25—30℃,11—18d受精卵孵出鱼苗;③红罗非鱼不仅可在淡水中生存,且在自然海水和半咸水中均能生存,是海水养殖的优良品种;④红罗非鱼同虾混养,可提高鱼虾成活率,增大养成规格。  相似文献   
196.
1996年6月初,对福建省平潭县真鲷网箱养殖场发生的弧菌病进行研究,并确定该病病原菌为最小弧菌(Vibrio mimicus)。采用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层析及Sephadex-G100层析等方法对最小弧菌产生的外毒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外毒素为单一的多肽,分子量为30.456kD,对真鲷的LD50为4.48μg,对真鲷等养殖动物的溶血性最强,对Vero细胞的CD50值为0.48μg,肠毒性弱阳性。该外毒素与最小弧菌产生的其他毒力因子相比,性质独特,是一类新的毒力因子,建议命名为Vm-Pm毒素。  相似文献   
197.
风暴期间黄河水下三角洲波浪变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适用黄河三角洲的波动理论,对黄河三角洲风暴期间及前后波浪连续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将其投在komar波浪理论分区图中后,分析了风暴期间黄河水下三角洲波浪的波形特征,发现站位所在地适合的波浪理论主要为艾里波和斯托克斯波,风暴期间波浪变形,还存在少量超过极限波陡线的波浪,通过比较常见的极限波陡线,看出Miche曲线比较适合该研究区。  相似文献   
198.
分离入射波与反射波的解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永学  彭静萍等 《海洋工程》2003,21(1):42-46,52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入射波和反射波的解析方法(AM)。利用两点处的 波高信息,运用Hilbert变换得到波浪信号在复域内的解析表达式,不需要计算合成波高和相位差即可实现信号的分离。根据分离结果,可以精确地估计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幅值以及反射系数等参数,能够获得入射波与反射波之间的相位信息,并且可方便地用于不规则波的分离。文中通过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实验对AM法进行了检验,所得的结果与实际值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99.
在对一头因误捕而受伤的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治疗和饲养过程中,探索并积累了江豚的一些外伤治疗方法、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日常所需维生素的补充,以及江豚生活环境的控制要求,为人工条件下饲养江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0.
Since the Intermediate Oyashio Water (IOW) gradually accumulates in Sagami Bay, it can reasonably be supposed that the IOW also flows out from Sagami Bay, even though it may be altered by mixing with other waters. We have occasionally observed a water less than 34.2 psu with a potential density of 26.8 at the southeastern area off Izu Peninsula in July 1993 by the training vessel Seisui-maru of Mie University. Observational data supplied by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and the Kanagawa Prefectural Fisheries Experimental Station show that the IOW of less than 34.1 psu was observed at northern stations of the line PT (KJ) off the Boso Peninsula and to the east of Oshima in the late spring 1993. Based upon these observ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OW flows out from Sagami Bay into the Shikoku Basin along southeastern area off the Izu Peninsula. The less saline water (<34.2 psu) was also observed to the west of Miyake-jima during the same cruise, and the westward intrusion of IOW from south of the Boso Peninsula to the Shikoku Basin through the gate area of the Kuroshio path over the Izu Ridge was detected. This event indicated that the IOW branched south of the Boso Peninsula and flowed into Sagami Bay and/or into the gate area over the Izu Ridge. The southward intrusion of IOW into the south of the Boso Peninsula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latitudinal location of the main axes of the Kuroshio and the Oyashio.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