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南昌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关键技术,采用了地表发射率对亮度温度进行订正的方法,尽可能地消除地表覆盖等对地表温度反演的影响,利用1989和2000年的LandsatTM/ETM+数据,实现了南昌市城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城市热岛效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南昌地区发现的早侏罗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昌县岗上乡裴家Rk-4孔获得较丰富的孢粉化石,计有40属84种,含1新种。文中介绍了孢粉组合及其特征,讨论并阐明了含孢粉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早侏罗世;并对该孔内地质构造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泥沙收支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鄱阳湖流域内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河)和鄱阳湖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控制站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各流域内主要河流的入湖泥沙和鄱阳湖出湖泥沙特征,对鄱阳湖泥沙收支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1955~2010年五河总入湖泥沙811.69 Mt,其中赣江(占59.7%)>信江(占13.7%)>修河(占10.2%)>抚河(占9.7%)>饶河(占6.7%);② 径流量是影响入湖输沙量的最主要因素,入湖泥沙与入湖径流的季节特征一致;③ 水库的蓄水拦沙作用是五河入湖泥沙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水库对入湖泥沙的影响强度与水库库容和集水区的植被覆盖状况有关;植被覆盖变化对赣江、抚河、饶河和修河的入湖输沙量的影响明显;④ 1955~2010年,鄱阳湖总出湖泥沙560.10 Mt,其中1955~2000年出湖泥沙量呈降低趋势,但受鄱阳湖采砂影响,2001年以来出湖泥沙显著增加;丰水季长江水对鄱阳湖的顶托和倒灌,使出湖泥沙与出湖径流在时间上不同步;三峡工程的运行改变了(长)江(鄱阳)湖之间的水动力关系,长江倒灌泥沙显著减少;⑤ 受鄱阳湖采砂的影响,鄱阳湖泥沙平衡系统由净沉积转变为净侵蚀,1955~2000年入湖泥沙大于出湖泥沙,年均泥沙沉积约为1.41 mm;2001~2010年出湖泥沙大于入湖泥沙,加上采砂输出沙量,2001~2010年鄱阳湖泥沙净减少2 213.65 Mt。 相似文献
14.
正20142263Lü Shaojun(Geological Survey of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30,China)Early-Middle Permian Biostrati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Qiangduo Area,Tibet(Resources SurveyEnvironment,ISSN1671-4814,CN32-1640/N,34(4),2013,p.221-227,2illus.,2tables,22refs.)Key words:biostratigraphy,Lower Permian,Middle Permian,Tibet 相似文献
15.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人口与土地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二者之间状态演化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二者概念基础上,基于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人口生活、城镇规模、城镇投入、城镇产出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省会型城市南昌市2002~2011年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① 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呈波动变化并持续上涨,城镇发展由土地滞后型向人口滞后型转变;②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状态由失调衰退区向过渡协调区演进,发展类型则由高度不协调状态向勉强协调状态过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昌市人口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的原因,指出两者关系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外在制度与内在基础的共同作用,并认为构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双重优化路径是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20142512Chen Xiaoan(Jiangxi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Nanchang 330029,China);Yang Ji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ollapse Erosion(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ISSN1008-2786,CN51-1516/P,31(6),2013,p.716-722,2illus.,7tables,14refs.)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基于2016-01~2018-07的Sentinel-1A数据,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时序处理方法获取南昌市主城区地面形变信息,对比2种监测结果,分析产生不均匀地面形变的原因。结果表明,2种时序技术的监测结果相关性较高,南昌市主城区的形变趋势为西北抬升、东南下沉。形变区空间分布存在梅岭抬升区、南昌西火车站沉降区、赣江东岸沉降区、邓家埠沉降区和南钢沉降区,主要受地质构造、含水层介质、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22日南昌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利用HYSPLIT模式和6 h—次的NCEP 1°×1°再分析场资料模拟了大暴雨过程240 h气块的后向轨迹,并对中低层的轨迹进行了聚类分析,讨论了不同层次气块在移动过程中水汽的变化。结论:(1)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500 hPa低槽前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中、南海海域有1508号热带风暴鲸鱼的背景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及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高空200 hPa存在风向分流辐散,且南昌上空有位势不稳定层结等对流性降水特征。(2)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暴雨过程中水汽路径总体上可以归纳为6条,源自西北太平洋西部、位于1500 m以上的层次,占180条轨迹的46.7%;其次是从南海东部北上而来,位于3000 m以下的层次,占24.4%;还有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南部和云南南部等西南方向的通道,占11.7%;其他3条路径均不足9%。(3)对不同层次气块水汽含量的定量分析发现,源自西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东部近海面的气块水汽含量大,到达1500、500 m上空时比湿仍然较高,因而对暴雨的贡献大。南昌3000 m上空气块初始时来自西北太平洋中部相对干的空气,但到达南昌上空时水汽含量显著增大,对暴雨水汽输送贡献也较大。在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且南海有热带风暴存在的背景下,沿副热带高压底部偏东南或偏东气流导致的水汽输送对江南北部暴雨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南昌市城市用地的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解译多时相南昌市遥感影像,分析了28年间南昌市主要建成区扩展的时空特点,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探讨。南昌市主要建成区的用地扩展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扩展过程中分别受到了交通线和赣江的引导作用和限制作用,并且以占用耕地为主。人口、工业发展、利用外资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构成了南昌市主要建成区用地扩展的软环境影响因子,交通区位、自然条件等硬件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主要建成区的扩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