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1篇
  免费   1244篇
  国内免费   2046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4322篇
地球物理   668篇
地质学   1118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854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242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68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446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综合分析EISCAT雷达与卫星当地测量数据,并利用磁层磁场模式对磁力线进行追踪,研究了发生在极光椭圆朝极盖边界附近电离层中,一例反常的背离太阳流动的强等离子体对流事件,及相关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结果表明,磁暴期间IMFBz指向南时观测到这一反常高速对流,及其相应的等离子体性态特征,很可能是向阳侧磁层顶磁重联过程在电离层中的印记.  相似文献   
82.
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1959-2008 年51 个地面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 计算了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 并结合EOF、趋势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年内降水不均匀性特征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PCD在0.53~0.75 之间, 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而PCP变化不大, 主要集中在7 月中旬和下旬;②近50a 黄土高原地区PCD主要以南北反向型分布为主;③从变化趋势来看, PCD增加趋势较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夏的同心和山西的五台山等地, PCD减小比较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西的阳泉以及青海的门源等地区;而PCP整体上呈现提前趋势, 只有青海的门源站附近有小幅推迟趋势;④年降水量与PCD有较好的相关性, 大部分地区都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5 的检验;而年降水量与PCP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通过显著水平0.05 检验的区域仅分布在山西的兴县、陕西的洛川以及宁夏的固原等地。  相似文献   
83.
李相虎  张奇  邵敏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9):1164-1170
基于1998-2007 年热带测雨卫星(TRMM) 3B42 V6 降雨数据分析鄱阳湖流域降雨时空分布特征, 并利用40个气象站观测日降雨数据对TRMM数据在不同子流域、不同降雨强度及不同季节里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弥补了以往只评价整体精度的不足。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北部地区修水、饶河子流域较易出现暴雨, 导致雷达信号衰减, 使TRMM对大雨强降雨的探测出现较大偏差;流域内降雨以10~50 mm为主, 其雨量占到总雨量的60%;流域降雨在年内1-3 月中旬为干旱少雨期, 3 月下旬-9 月初为湿润多雨期, 9-12 月再次进入干旱少雨期;而空间分布呈东、西部大, 中部小的格局;同时发现, 在赣南山区TRMM降雨较观测雨量低300~400 mm, 这可能受高程和坡度的影响, 使TRMM对山区降雨的探测精度也出现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84.
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风成地层沉积时代、沉积相和磁化率等研究结果表明,早在800KaB.P.前西南季风就已存在,受全球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其盛行衰变与东南季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本区地层所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不如东南季风区详细;而且西南季风因高原屏障作用给本区带来的降水愈来愈少,气候明显地向干冷化发展。  相似文献   
85.
The Gray Fossil Site (GFS) includes a small (<2 ha) paleosinkhole lake fill with an exceptionally well-preserved record of sedimentation and fossils from the latest Miocene to earliest Pliocene. The uppermost lacustrine stratigraphy is characterized by rhythmites that regularly alternate between coarse-grained and organic-rich (A) laminae and fine-grained, silty clay (B) laminae. Both the A and B components are almost exclusively comprised of exogenic sediment (including organic matter). Periodicities of 24 and 4.4 are recorded within a continuous 96 interpreted year sequence of rhythmite sediment. In a small lake with a poorly oxygenated bottom, the presence of laterally continuous laminated sediment that includes well-known periodicities in rhythmite thickness is interpreted as representing annually generated varves that correspond to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edimentation. The distinctly larger fraction of medium sand-size quartz grains present within the A laminae, as well as the abrupt transitions between A and B components suggest that the rhythmites represent deposition during alternating high-energy and lower-energy season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a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pattern. The seasonal climate may relate to changes in the ocean circulation pattern prior to 4.6 Ma that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east coast of North America and the Atlantic Ocean, but this climate phase seems to be only a temporary condition, as underlying and overlying sediment are both consistent with drier conditions. The periodicity at 24 interpreted year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well-known Hale solar cycle. The 4.4 interpreted-year periodicity occurs within the ENSO frequency band, and if this documentation of ENSO-like interannual climate change is correct, then it suggests that ENSO operated at times during the warm Earth conditions characterizing the late Tertiary.  相似文献   
86.
川西高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异常年环流形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川西高原9个观测站的1960—2006年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川西高原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得到如下主要结论:①1960—2006年,川西高原的夏季降水有微弱增加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近几年,川西高原夏季降水偏多,70年代和90年代川西高原夏季降水明显偏少。②川西高原夏季降水多雨年和少雨年的环流形势存着明显的差异。高原夏季降水与500 hPa乌拉尔山高压脊、亚洲东北部高压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密切相关,还与100 hPa南亚高压的强弱有关。③川西高原多雨年前期春季OLR距平场上,印度洋中部对流偏强,印尼-南海南部地区对流减弱。OLR的变化可以为川西高原夏季降水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7.
本文是一个用大气环境模式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陆面特征改变之后影响其降水的数值试验,模式中假定西北地区的植被完全被裸陆代替,对6、7、8月进行数值积分,以便检查夏季大气环流对陆面特征的响应,数值试验的结论是:陆面反照率升高后,与之相伴随的是降水率下降,并且大气的下沉运动控制了该地区。  相似文献   
88.
中国近46年来冬半年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5,他引:3  
房巧敏  龚道溢  毛睿 《地理科学》2007,27(5):711-717
中国总体冬半年降水总量、日降水强度以及强降水日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西北地区的变化相对显著,其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及日降水强度都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跃变。华北和中部地区降水总量趋于减少。南方3区多为增加趋势,其中东南和华南与冬季风及欧亚遥相关型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西南地区日降水参数则与温度和北极涛动指数显著相关。东北地区降水指标没有明显的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89.
张玉娟 《气象科技》2007,35(1):61-65
用1951年1月至2003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格点比湿、垂直速度资料,以及杭州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杭州地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强度以及地面降水量的演变特点。结果发现,可降水量与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这两者均利于降水的时段,降水量不一定偏多,这说明空中水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对杭州6月大气可降水量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全球同纬度地区作了对比,发现近53年来,杭州地区6月份降水量处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0.
曾勇  杨莲梅 《暴雨灾害》2017,26(5):410-421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FY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NECP、EC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4年8月30日(简称“8.30”)和9月8日(简称“9.08”)南疆西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8.30”过程发生在高压脊前西北气流内,“9.08”过程出现在低涡底部平直西风带内,两次过程中地面和低空中尺度辐合线均是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造成短时强降水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迅速、移动快,两次短时强降水分别产生在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和发展过程中范围最大时。两次过程在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流风暴质心高度明显不同,“8.30”过程影响系统为高质心γ中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高度6 km,具有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旋转特征;“9.08”过程影响系统为低质心γ中尺度普通单体风暴,最强回波高度2 km,雷达径向速度上两次过程边界层辐合线对对流风暴的产生和加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