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2篇 |
免费 | 1239篇 |
国内免费 | 23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8篇 |
大气科学 | 1607篇 |
地球物理 | 814篇 |
地质学 | 4378篇 |
海洋学 | 466篇 |
天文学 | 150篇 |
综合类 | 334篇 |
自然地理 | 4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35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324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316篇 |
2018年 | 314篇 |
2017年 | 299篇 |
2016年 | 368篇 |
2015年 | 368篇 |
2014年 | 459篇 |
2013年 | 423篇 |
2012年 | 456篇 |
2011年 | 398篇 |
2010年 | 407篇 |
2009年 | 362篇 |
2008年 | 352篇 |
2007年 | 394篇 |
2006年 | 367篇 |
2005年 | 355篇 |
2004年 | 311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220篇 |
2001年 | 204篇 |
2000年 | 186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64篇 |
1997年 | 130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城市建筑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与城市建筑物日益增多,及时获取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建筑覆盖率、建筑容积率等相关指标,有利于城市居住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促进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还可为交通与通讯等科学规划提供参考.随着高分辨率影像应用的日益推广以及信息提取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城市建筑物及建筑覆盖率、建筑容积率等指标与传统手段相比具有快速、高效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高分辨率城市建筑物提取及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存在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高分辨率影像城市建筑物研究系统化、促进城市遥感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2006年冬季在南京北郊盘城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仪器对雾日和非雾日的边界层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非雾日主要为单层贴地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双层结构,雾发展成熟时逆温则脱离地面。与非雾日相比,雾日平均雾顶之上温度日较差增大,雾顶之下则减小。平均风速的时间—高度分布在雾日和非雾日类似,在稳定性边界层中风速随高度出现一个或者两个极大值区。温度和比湿在非雾日没有显著的对应性,而在雾体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雾顶升降过程中反相关。较强的逆温、较低的温度和较小的近地层风速是南京冬季成雾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53.
对河南省40个代表站1961-2005年夏季≥35℃高温日数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典型场基本能反映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分布的主要特征,前3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据此,得出河南夏季≥35℃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类型为全省一致型、西北至东南差异型和西南至东北差异型。第一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最大,第二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演变显示,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平均呈减少趋势,且存在2~4 a、8~14 a的周期变化,目前河南夏季高温日数正处于偏多状态中。应用逐日20时500 hPa ECMWF北半球格点资料,对1991-2005年河南典型的大面积持续高温下的环流形势进行普查、分类,分别求各种类型下的环流平均场,从而得到河南省高温的两种环流型,即贝加尔湖高压型和副热带高压型。 相似文献
54.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2003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并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常年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找出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55.
56.
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对晋冀蒙交界区1494年至2009年间发生的30个M_S≥5.0地震的时间—震级序列的准周期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区M_S≥5.0地震序列现阶段存在333年的较长稳定周期和77年的中等周期以及11年、8.6年的优势短周期,333年的长周期表明该区5级以上地震高潮期已过,但仍处于地震的较强活跃时段,77年的中等周期表明目前处于5级以上地震成组活动的低潮期,而11年的短周期显示2010年前后周期峰值达到极大值,表明2010年在77年成组活动的低潮期内有一次小的高潮,而8.6年的短周期显示周期已于2007年达到峰值极大值。相比于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方法不仅能够分辨出地震活动的优势准周期性,而且能够对不同周期在不同时段的活跃程度给出清晰的描述,对当前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的判断相对更准确。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基于区间Ⅱ-型模糊区域模型,讨论了区间Ⅱ-型模糊区域的结构,通过对传统的n-交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区间Ⅱ-型模糊区域拓扑关系的n-交矩阵和各原子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拓扑关系的形式化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区间Ⅱ-型模糊拓扑关系矩阵与8种基本拓扑关系矩阵的相似度并排序,确定其首要拓扑关系,结合拓扑关系距离确定其可能存在的次要拓扑关系。 相似文献
58.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continuously supported infinite beams under high‐speed moving loads. A change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equations of motion in the dynamics of discrete structures is proposed to obtain an improved accuracy of the numerical integration in the time domain. The proposed numerical method called the “periodic configuration update” or “PCU method” is appl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 vertical moving harmonic load on an infinite classical Euler‐Bernoulli beam resting on a continuous viscoelastic foundation. This study show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thods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that suffer from the material time derivative, i.e., convective terms, that arises from the Galilean transformation. To confront this numerical problem, the PCU method retains the principle of the spatial follow of loads while zeroing the relative velocity with the traversed beam via a step‐by‐step adaptive integration of the equation of structural dynamics. The dynamic load is modeled with high theoretical velocities that can reach the critical velocity of the studied beam with different angular frequencies belonging to moderate frequency range. A parametric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key parameters on the convergence.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a high efficiency of the PCU method for solving these types of problems relative to the dynamics of high speed trains/tracks. 相似文献
59.
Studies in the past have tried to reproduce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granular materials by propos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s based on a common assumption that model parameters and parameters describing the properties, including gradation of individual grains are inevitably linked. However successful these models have proved to be, they cannot account for the changes in granular assembly behaviour if the grains start to break during mechanical load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o analyse the relation between grading change and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granular assembly. A way to model the influence of grain breakage is to use a critical state‐based model. The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grain breakage during loading, depending on the individual grain strength and size distribution, can be introduced into constitutive relations by means of a new parameter that controls the evolution of critical state with changes in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Experimental data from a calcareous sand, a quartz sand, and a rockfill material were compared with numerical results and good‐quality simulations were obtained. The main consequences of grain breakage are increased compressibility and a gradual dilatancy disappearance in the granular material. The critical state concept is also enriched by considering its overall rel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granular material.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