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2篇 |
免费 | 1239篇 |
国内免费 | 23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8篇 |
大气科学 | 1607篇 |
地球物理 | 814篇 |
地质学 | 4378篇 |
海洋学 | 466篇 |
天文学 | 150篇 |
综合类 | 334篇 |
自然地理 | 4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35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324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316篇 |
2018年 | 314篇 |
2017年 | 299篇 |
2016年 | 368篇 |
2015年 | 368篇 |
2014年 | 459篇 |
2013年 | 423篇 |
2012年 | 456篇 |
2011年 | 398篇 |
2010年 | 407篇 |
2009年 | 362篇 |
2008年 | 352篇 |
2007年 | 394篇 |
2006年 | 367篇 |
2005年 | 355篇 |
2004年 | 311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220篇 |
2001年 | 204篇 |
2000年 | 186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64篇 |
1997年 | 130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41.
内蒙古达茂旗宝音图岩群是在达茂旗、查干呼绍地区 1:5万区调和白云鄂博幅 1:2 5万区调过程中从过去的巴特敖包群和白云鄂博群未分岩组解体出来的中级变质岩系。通过对宝音图岩群中阳起钠长片岩、二云片岩 (原岩均为基性火山岩 )进行单颗粒锆石U -Pb法年龄测定 ,获得了两条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 (2 486± 42 )Ma、(2 496± 2 6 )Ma ,代表了宝音图岩群基性火山岩及宝音图岩群的形成时代 ;在不一致线之外不同成因的锆石的2 0 7Pb/ 2 0 6Pb表面年龄 (2 2 2 7± 15 )Ma ,寓示着 2 2 0 0Ma左右发生了一次区域性变质热事件 ;下交点年龄 (319±486 )Ma和 (40 6± 46 )Ma ,代表了 2 5 0~ 480Ma时期该区大面积岩浆侵位及宝音图岩群后期变形变质改造的时期 ,两个年龄样的获得为研究古元古代古陆的裂解及白云鄂博海槽的形成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42.
利用交流阻抗谱实验技术,在0.5~2.0 GPa、573~873 K和10-1~106 Hz条件下,借助YJ-3000t紧装式六面顶高压设备和Solartron-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测定了石英砂岩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在测定的频率范围,样品的复阻抗的实部、虚部、模和相角对频率有很强的依赖性。随着温度升高,电导率增大,lgσT与1/T之间符合Arrhenius线性关系。通过拟合计算,获得了表征样品电学性质的指前因子、活化焓、活化能、活化体积等物性参数。杂质离子导电机制对高温高压下石英砂岩的导电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3.
内蒙古西乌旗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海底扇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乌珠穆沁旗地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沉积环境的认识尚缺乏确凿证据.对塔宾庙林场剖面寿山沟组的研究认为是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发育粒序层理和平行层理,属于鲍马序列中的A和B段,并伴有Zoophycos相遗迹化石组合,属于海底扇沉积.根据岩石类型、砂岩的单层厚度、砂岩和泥岩的比值,划分出内扇、中扇、外扇3个亚相,内扇亚相发育水道砾岩,外扇亚相发育复理石相遗迹化石.该区寿山沟组厚层暗色泥岩,是良好的烃源岩,而扇体可以作为有效的储层,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4.
SLJ型宽频带大动态力平衡三分向加速度计的设计与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详尽介绍了三分向力平衡加速度计的技术性能、工作原理和理论计算,给出了技术指标鉴定实测结果和获取地震记录的时程曲线。 相似文献
145.
200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为:全国降水量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早春和伏秋少雨,受旱范围广,华南沿海地区别冬春夏初少雨连旱;汛期内无大范围或持续的强降水过程发生,但长江中下游一带春汛明显,北方雨季偏早,南方部分地区暴雨洪涝及局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较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起伏变化较大。沙尘天气时段集中,影响范围广,强度偏强。登陆我国的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个数接近常年;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偏多。 相似文献
146.
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desert steppe and its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arid ecosystems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and to ensure that scarce grassland resources are used rationally. On the basis of 756 ground survey quadrats sampled in western Inner Mongolia steppe in 2005–2011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set for the period of 2001–2011—we developed a statistical model to estimate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desert steppe and furth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climate factor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steppe in the research area was 5.27 Tg (1 Tg=1012 g) on average over 11 years; between 2001 and 2011,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western Inner Mongolia steppe exhibited fluctuations, with no significant trend over time; (2)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steppe in the research area exhibits distinct spatial variation and generally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nd (3) the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aboveground biomass is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to July, but we did not fin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mperature changes. The precipitation in this period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boveground biomass (R2=0.39, P<0.001), while the temperature might be a minor factor (R2=0.12, P<0.01). The uncertainties in our estimate are primarily due to uncertainty in converting the fresh grass yield estimates to dry weight, underestimates of the biomass of shrubs, and error in remote sensing dataset. 相似文献
147.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内蒙古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70个气象站1951~2014年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方法,对内蒙古近64年气候干旱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64年来除西部年际、春、秋、冬季,中部春、秋季及东部春、冬季气候趋于湿润外,其他均趋于干旱。中、东部年际、植(作)物生长期SPI在2001年和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东部突变后趋于干旱并在2006年左右又发生明显转折后趋于湿润。西部在1960s干旱严重,中、东部在1990s至2000s干旱严重。西部年际SPI由西北向东南、东部由南向北干旱趋势速率呈阶梯状下降,中部干旱趋势速率较西、东部快;植(作)物生长期SPI空间变化与年际一致,但西、中部干旱趋势明显的区域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148.
从IRI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长周期记录中, 选取震中距位于30deg;~90deg;的垂直向远震P波资料, 反演了2003年9月27日中、 俄、 蒙边界MS7.9地震及10月1日MS7.3强余震的地震矩张量解, 研究了MS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参考余震的空间分布及周围断层走向, 确定MS7.9地震发震断层走向127deg;、倾角为79deg;、滑动角为171deg;. MS7.9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整个破裂过程持续了37 s,释放标量地震矩0.97times;1020 Nmiddot;m. 破裂主要发生在长110 km, 宽30 km的中地壳以上,最大位错3.6 m. 起始破裂处不是滑动量最大的地方. 断层面上显示出两个显著的、滑动量超过2.0 m的破裂区. 破裂传播至MS7.3震源区附近时, 滑动量迅速减小,显示出破裂传播过程的受阻停止, 反映了障碍体引起的破裂过程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49.
内蒙古中部红格尔地区白音高老组主要由流纹岩组成, 含少量英安岩和粗安岩。流纹岩具有高硅、铝和钾,低钙镁的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和U, 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强烈亏损, 具负异常;高w(Sr)/w(Y)和w(La)/w(Yb), 低w(Y)和w(Yb)。稀土元素总量较低, 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 具有中等的铕负异常。εNd(t)值为正值(+088~+266), tDM变化于5883~7164 Ma之间。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Sr Nd Pb同位素组成显示红格尔地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为高钾钙碱性C型埃达克质岩, 其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碰撞有关, 形成于早白垩世造山后加厚岩石圈跨塌阶段的板内伸展环境, 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源区部分熔融残留相为石榴子石, 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钛铁矿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150.
通过多源资料诊断分析,本文讨论了盛夏(8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菲律宾海对流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与青藏高原热源相联系的环流形势在夏季各月明显不同,因此对夏季青藏高原热源的影响应当分月讨论。在夏季各月中,菲律宾海对流活动与青藏高原热源在8月份的联系最为紧密,二者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而8月青藏高原热源、菲律宾对流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印度季风低压、南亚高压、西风带槽脊和西北太平洋季风环流存在相互耦合的过程。青藏高原热源与菲律宾海对流活动之间联系的机制为:菲律宾海对流弱(强)年,西太副高偏西(东)偏南(北),西北太平洋季风环流减弱(加强),印度季风低压减弱(加强),西风带南压(北抬),又加之副高西侧有强(弱)的水汽输入,兼以高层南亚高压加强(减弱),使得高原南部降水显著增强(减弱),高原热源整体加强(减弱),高原热源的加强(减弱)又造成了高原南部到东亚区域低层西南(东北)风异常,又利于西太副高偏西(东)偏南(北),从而造成菲律宾海对流减弱(加强)。这一机制在高原热源强弱年均有表现,但强年表现得更为显著,并在个例中也有所体现,说明盛夏青藏高原热源异常和菲律宾海对流异常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