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3篇
  免费   1106篇
  国内免费   1996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3473篇
地球物理   795篇
地质学   492篇
海洋学   1296篇
天文学   270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74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61.
The 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IAP LASG version 1.0 (GAMIL1.0)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convective schemes on the radiative energy budget.The two convective schemes are Zhang and McFarlance (1995)/Hack (1994) (ZM) and Tiedtke (1989)/Nordeng (1994) (TN).Two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one with the ZM scheme (EX_ZM) and the other with the TN scheme (EX_T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convective process,more water vapor consumption and temperature increment are found in the EX_ZM,especially in the lower model layer,its environment is therefore very dry.In contrast,there is a moister atmosphere in the EX_TN,which favors low cloud formation and large-scale condensation,and hence more low cloud fraction,higher cloud water mixing ratio,and deeper cloud extinction optical depth are simulated,reflecting more solar radiative flux in the EX_TN.This explains why the TN scheme underestimates the net shortwave radiative flux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and at surface.In addition,convection influences longwave radiation,surfac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through changes in cloud emissivity and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662.
During 8-9 July 2007,several successively developed rainstorms along the Meiyu front produced heavy rainfall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which led to the most catastrophic flooding in this region since 1954.Through mesoscale analysis of both conventional and intensive observations from upper air and surface stations,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Doppler radars,and the FY-2C satellite,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s the developing styl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tha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instorms.Ou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is event went through three phases.The first phase of the heavy rainfall(Phase Ⅰ)was caused by a meso-α-scale wind shea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during 0200-1700 BT(Beijing Time)8 July.Phase Ⅱ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eduction in rain rate and the formation of a low-level vortex between 1700 BT 8 and 0200 BT 9 July.In Phase Ⅲ,the well-organized mature meso-α-scale low-level vortex brought about intensified rains during 0200-0800 BT 9 July.Satellite and raclar observations showed a backward development of MCSs(new convective cells were generated at the back of the system)in PhaseⅡ,a forward development in Phase Ⅲ,and a spiral organization of the convective lines in Phase Ⅱ.The heavy rainstorm systems were initiated continuously along a surface mesoscale dew-point front with a horizontal scale of~300 km(as part of the Meiyu front)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near Fuyang City,Anhui Province and then gradually decay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It is hypothesized that lifting by strong low-level convergence is sufficient to trigger convection in the high 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663.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westerly winds at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in global climate is investigated in a fully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the model, the wind stress south of 40°S is turned off with ocean and atmosphere fully coupled both locally and elsewhere. The coupled model explicitly demonstrates that a shutdown of southern high latitude wind stress induces a general cooling over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 region, with surface Ekman flow and vertical mixing p...  相似文献   
664.
林美静  范可  王会军 《气象学报》2010,68(3):309-314
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的变化是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子,弱的纬向风切变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文中将西北太平洋区域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MWS)定义为850与200 hPa的纬向风之差的绝对值,以研究MWS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区域的MWS有两个主要空间模态,第1空间模态表现为在15°N以南的热带西太平洋存在MWS东西向变化相反的两个区域,20°N附近的热带西太平洋MWS的变化与其以北海区的MWS的变化相反。第2空间模态表现为在热带太平洋140°E东、西的变化相反。研究了两个模态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发现去掉强ENSO信号后,第1模态不但与低纬度大气环流有关,而且还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有关,第2模态主要与热带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局地大气环流有关。另外,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有着密切联系;第2模态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665.
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荣青  李维京  董敏 《气象学报》2010,68(4):520-528
用时空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5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经、纬向风速和位势高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了波谱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经向风30—60天振荡(ISO)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经向风与纬向风和位势高度的30—60天振荡特征迥然不同,代表风场经向低频扰动的经向风ISO在副热带和中高纬度最为活跃,而在热带地区的活动十分微弱;北半球副热带85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在10—90天内(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1、周期为30—60天的波动上,而850 hPa经向风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4—6、周期为30—60天以及70—90天的波动上,上述3个物理量30—60天振荡向西传播的能量都强于向东传播的能量。一年当中,东亚到北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经向风ISO在东亚—西北太平洋与东北太平洋两个区域的活动最强,且在这两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季节振荡,即东北太平洋的ISO在冬季最强在夏季最弱,而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的ISO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850 hPa经向风ISO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析表明,在东亚副热带区域其活动1958—1975年较强,1976—1990年明显减弱,而1991—2000年最强;其在ENSO发生期间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活动,但其强弱变化没有显著的定势,然而2—7年的带通滤波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ISO的年际活动含有较显著的ENSO信号,9年的低通滤波分析表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西北太平洋ISO的活动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反相关特征,而东北太平洋区域ISO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66.
临近预报系统(SWIFT)中风暴产品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胜  罗兵  黄晓梅  梁巧倩  沃伟峰 《气象》2010,36(1):54-58
介绍了临近预报系统"SWIFT"(Severe Weather Integrated Forecasting Tools)中的风暴产品的设计,包括风暴识别、风暴追踪和风暴预报。在识别风暴时,采用了多反射率因子阈值、特征核抽取和相近单体处理技术,并保留远距离上的强的2D风暴,该方法在面对成串或成簇多单体时,能够分离多个单体核,并准确定位。在风暴追踪和预报算法中,对当前时刻识别出来的风暴,利用匹配方案,将其与前1时刻的风暴建立对应关系,追寻历史轨迹,匹配方案是在空间位置相关的前提下,按照相似原则进行;风暴预报采用TREC(Tracking Radar Echoes by Correlation)技术获取的移动矢量场进行外推,提供未来1小时内的风暴移动位置。在北京奥运会天气预报示范项目(Forecast Demonstration Project,简称FDP)第二次测试期间,该风暴产品得到应用。分析表明:在预报时效为30分钟时,风暴产品在X轴和Y轴上的平均绝对误差为7.1和6.2 km,样本数为3891个;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风暴产品的平均绝对误差增大,且在经向上的误差略大于纬向上;在径向上,风暴产品的预报出现了系统性的偏慢,而在纬向上,预报出现了系统性的偏快。  相似文献   
667.
美国强对流预报主观产品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庆亮 《气象》2010,36(11):95-99
为了全面反映美国强对流预报主观产品现状,同时也为推进我国国家级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建设提供思路,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最新技术报告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对当前美国国家级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的产品类型、制作、发布规范等最新进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我国国家级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建设提出了初步设想。通过分析看到,美国的强对流预报业务产品,以概率分类预报为主要形式,是以预报员为主体的综合主观预报产品。现已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短时、短期、中期预报业务产品系列。以其为参照,我国强对流预报业务发展须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对流天气气候学分析、诊断技术的研究应用;第二,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的客观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强对流分类预报方法的研制;第三,专门预报员队伍的建设;第四,科学的业务流程和高效的综合监测传输。  相似文献   
668.
风暴单体识别与跟踪(SCIT)算法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芬  李腹广  张辉 《气象》2010,36(12):128-133
利用兴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复合体扫资料及WSR-88D提供的风暴单体识别与跟踪(SCIT)算法对2007-2008年发生在贵州省黔西南地区的40次天气过程个例进行验证、分析,分别从单体识别、单体跟踪评估、单体位置预报、单体算法评估效果与季节关系分析、单体算法评估效果与距离关系分析、冰雹暴雨评估对比分析6个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在充分考虑了当地地理环境、气候背景的前提下对算法评估不太理想的情况进行了误差分析,并进行了算法补偿,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一是降低识别阈值,将SCIT的7个反射率阈值降低一个等级,二是提取反射率因子垂直梯度,用上述两个改进方法对2007-2008年的40次天气过程重新进行评估,并与算法改进前的评估效果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算法改进后评估效果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69.
利用广东韶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6年7月14—17日因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湘东南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回波特征及中小尺度系统。结果表明,“碧利斯”回波经历了初始发展、螺旋带状、弥合、减弱消失阶段,其路径经历了自东北向西南进入、绕雷达站旋转、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出三个阶段:“列车效应”是造成该特大暴雨的主要回波特征。多普勒速度图上,“逆风区”存在时间较短,对流层中层不连续中小尺度“大风核”造成有组织的次级环流可能是“列车效应”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谱宽图上,“碧利斯”在低层具有较大的谱宽值;在强回波带上,中层十分均匀,表明“碧利斯”过程低层由于受地形磨擦作用湍流活动很强,中层平稳的大风急流也是过程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70.
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库尔勒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5月发生在新疆巴州焉耆盆地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回波特征进行分析。降水过程中,在库尔勒到焉耆盆地一带先后有两次飑线发展东移,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径向速度所反映的在库尔勒到焉耆盆地一带低空存在明显的垂直风切变,雷达西南方向长时间维持西南气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辐合及垂直向上输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