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7篇 |
免费 | 1221篇 |
国内免费 | 19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4142篇 |
地球物理 | 642篇 |
地质学 | 1056篇 |
海洋学 | 217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155篇 |
自然地理 | 8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3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91篇 |
2020年 | 294篇 |
2019年 | 350篇 |
2018年 | 252篇 |
2017年 | 305篇 |
2016年 | 255篇 |
2015年 | 287篇 |
2014年 | 374篇 |
2013年 | 422篇 |
2012年 | 380篇 |
2011年 | 359篇 |
2010年 | 263篇 |
2009年 | 310篇 |
2008年 | 279篇 |
2007年 | 361篇 |
2006年 | 295篇 |
2005年 | 243篇 |
2004年 | 187篇 |
2003年 | 195篇 |
2002年 | 136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31.
利用SRTM DEM和ASTER立体像对数据获取的DEM分析了2000—2020年兴都库什东部的冰川物质平衡,并结合CRU TS 4.04气象数据探讨了气温、降水、地形和冰湖对南、北冰川区物质平衡空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兴都库什东部冰川区物质平衡为(-0.02±0.04) m w.e.·a-1,冰川整体呈现微弱的负物质平衡状态。从坡向来看,南坡以正物质平衡冰川居多,北坡以负物质平衡冰川居多。从南、北两个子区域来看,北部冰川区物质平衡为(0.07±0.04) m w.e.·a-1,南部冰川区物质平衡为(-0.32±0.04) m w.e.·a-1。北部冰川面积规模大,所处海拔区间高,南部则相反。北部冰川区处于较高的海拔区间且冬季气温较低,导致夏季升温所产生的冰川消融的影响被削弱,冰川物质平衡的分布与降水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南部冰川区出现的强烈物质亏损主要是由于夏季气温的急剧升高和冰川处于较低的海拔区间。南、北区域冰前湖和冰面湖面积不断扩大的空间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32.
地裂缝是西安市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地下水位的变化是诱发地裂缝活动的重要因素。以西安地铁六号线暗挖段施工降水为研究背景,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地裂缝场地施工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和地层应力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地表沉降量上盘大于下盘,地裂缝带两侧地表存在差异沉降的现象,最大差异沉降量与地下水位下降深度近似呈直线关系;不同位置处地表的横向沉降呈现出"Z"形的变化特征,差异沉降区随地裂缝位置的变动而变化,且差异沉降量与横向地表位置近似呈二次函数曲线关系;地层竖向应力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大,地裂缝位置处地层应力存在突变现象,上下盘应力影响区与地层深度近似呈三次函数曲线关系;基于分层总和法计算了地下水位下降时地表沉降量的解析解,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得到了计算地表最大沉降量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可为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及其他地下工程安全施工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3.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降水δ18O和δD 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3个站点实测次降水δ18O和δD数据以及气象观测资料,结合临近GNIP(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站点数据,对其降水δ18O和δD特征及水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δ18O值波动范围大,但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降水δ18O较低,夏季降水δ18O较高。受流域山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各站点大气降水线截距和斜率均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与日均气温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且温度与δ18O之间的相关性优于δD。降水中d-excess值也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冬季降水d-excess值高于夏季降水。利用HYSPLIT 4.0气团轨迹模型,得出夏季水汽主要来源西风环流输送,冬季受西风环流和极地气团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4.
135.
T213 降水预报订正系统的建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T213降水预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系统性误差,为了更好地使用T213降水预报产品,减小系统性误差对主观预报的影响,利用一种统计学方法可以对T213降水预报进行订正,减小T213降水预报的系统性误差。通过对2004年6—11月订正前后的T213降水预报进行统计学和天气学检验分析,检验该订正系统的订正效果。结果表明,订正后的降水预报的预报偏差B值有了显著改善,其他统计检验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订正后雨带的位置和轮廓更加接近降水实况。 相似文献
136.
利用2005年9月东亚中低纬地区的63个时次的TRMM卫星资料,分析了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的红外辐射特征。结果显示:10.8μm通道大部分非降水像元的亮温大于280 K,晴空像元的亮温更高;大部分降水像元的亮温小于280 K,降水越强亮温越低,强降水的亮温在260 K以下。非降水像元的分裂窗通道亮温差(BTD45)总的来说都高于1.5 K;降水像元的BTD45总的来说都小于3.0 K,强降水像元BTD45较低,一般在2.0 K以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低纬度夏季6次的不同类型的大尺度短时强降水数据,得到了中低纬度夏季强降水过程中非降水云和降水云对应的红外辐射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BTD45为3.0 K和10.8μm通道亮温260 K为降水识别阈值,二者结合,可以得到较好的降水判识结果。 相似文献
137.
长江中游网湖百年花粉序列及其沉积动力和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长江中游网湖钻孔百年来的花粉沉积序列,分析花粉沉积近、现代过程以及其与沉积粒度、过去百年湖泊由开放水系到封闭湖泊的气候、水文动力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花粉浓度、类型与沉积粒度的变化特征以及聚类分析反映出网湖经历了湖泊水系通江与封闭两个重大阶段变化,其花粉序列变化与沉积粒度、区域降水以及长江流量在时间序列上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主要孢粉类型,包括陆生松属、常绿栎/落叶栎、乔灌木花粉、湿生莎草科、水生和陆生草本花粉、以及蕨类孢子,与沉积物粒度和降水具有同步相关的年份占过去130年的27%-40%,与1960年湖泊封闭以前长江流量的同步相关达到47%-57%,反映出花粉沉积量的变化受到了沉积粒径和流域降水量的影响.花粉类型对沉积和气候具有不同的响应关系,表现出具有大于降水70百分点年份以粘土沉积为主、乔灌木花粉占优的多水年模式,和小于降水30百分点的年份以粉砂沉积为主、水生、湿生、陆生草类花粉增加的少水年模式.花粉沉积与水动力这个关系为认识湖泊碎屑和利用花粉沉积记录反演过去环境变迁、生物湖泊沉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8.
铜陵矿集区冬瓜山矿床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过程中的Cu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内冬瓜山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床中硫化物、石英闪长岩体和赋矿围岩的Cu同位素组成特征.其中,硫化物的δ65 Cu变化范围为-0.54‰~0.95‰,变化范围较大,达1.5‰,表明高温成矿体系下铜同位素发生分馏,铜同位素具有示踪高温成矿作用过程的潜力.不同空间位置的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呈现出空间分带特征,表现为从岩体和斑岩型矿体→近岩体矽卡岩→矽卡岩型矿体,随着远离岩体,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导致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铜同位素出现空间分带的主要原因是矿化过程中铜同位素发生分馏.并且,对于冬瓜山矿床来讲,导致铜同位素组成空间分带的分馏不是发生在Cu在气-液两相之间分配的过程中,而是发生在硫化物从流体中沉淀出来的过程中.在硫化物的沉淀过程中,铜的重同位素优先在流体中富集,轻同位素在沉淀中富集,随着流体向外迁移,硫化物沉淀的进行,残余热液流体会逐渐富集铜的重同位素.硫化物的铜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反演和指示成矿流体的迁移方向. 相似文献
139.
A large amount of deep oil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Tazhong Uplift, Tarim Basin whereas the oil source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n integrated geochemical approach was utilized to unravel the characteristics, origin and alteration of the deep oil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Lower Cambrian oil from well ZS1C (1x) was featured by small or trace amounts of biomarkers, unusual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dibenzothiophenes (DBTs), high δ34S of DBTs and high δ13C value of n-alkanes. These suggest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Cambrian source rocks and TSR alter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Middle Cambrian oils from well ZS1 (2a) were characterized by low δ13C of n-alkanes and relatively high δ34S of individual sulfur compounds and a general “V” shape of steranes, indicating a good genetic affinity with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The middle Cambrian salt rock separating the oils was suggested to be one of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most of the deep oils in the Tazhong Uplift were mixed source based on biomarkers and carbon isotope, which contain TSR altered oil in varied degree. The percentage of the oils contributed by the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was in the range of 19–100% (average 57%) controlled by several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ents.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δ34S values for individual compounds in the oils were observed suggesting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extent of TSR and thermal maturation alterations. The unusually high DBTs concentrations in the Tazhong-4 oilfield suggested as a result of mixing with the ZS1C oil (1x) and Lower Ordovician oils based on δ34S values of DBT. This study will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both deep and shallow oil sources in the Tazhong Uplift and clarif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unusually high DBTs oil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40.
宁镇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镇江润州区虽然仅是宁镇地区的一个局部区域,但其气候和地质环境特征具有典型意义,所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同样适用于整个宁镇地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借鉴作用。气候环境、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润州区地质灾害主要与梅雨期总降雨量有关,其次与台汛期台风带来的降雨量有关,而与台汛期总降雨量无关。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程应针对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预警模型:非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预报日降雨量结合前5日降水之和的综合模型,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梅雨期降雨总量模型。提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应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等级统一划分为4级。该模型可作为完善我国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