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6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426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1422篇
地球物理   185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128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端义宏 《气象》2010,36(7):5-11
中央气象台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文章回顾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业务的现有成就、展望中央气象台预报业务的未来,使我们更加坚定预报业务发展的信心。  相似文献   
992.
GRAPES-Meso云分析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应用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云分析方案,基于美国"风暴分析预报中心"开发的中尺度模式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开发了GRAPES-Meso(Mesoscale of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云分析系统,首次实现了地面云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反射率资料在GRAPRS模式中的综合同化应用。详尽分析了地面云观测资料、卫星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多种观测资料对GRAPES模式初始三维云覆盖、多相混合比等云微物理因子以及初始场的调整。通过对2009年6月28日至7月4日湖南省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模拟试验检验云分析系统的性能,对比分析表明:(1)云分析系统通过地面云观测资料、卫星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多普勒雷达反射率的同化,能够反演出三维云覆盖状况;(2)在三维云覆盖的基础上结合云底云顶高度,能够反演出云水、雨水、云冰等微粒,并显著改善模式初始湿度场;(3)云分析系统能够显著缩短模式的热启动时间,明显增大了开始几小时的降水量预报,对24小时的降水预报效果也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四川航空公司2005~2006年高原特殊机场航班延误的气象资料分析,得出影响高原机场最大的气象要素为低云、低能见度以及顺风超标等。并针对航班延误比较多的高原机场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以及气象特征分析,为排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介绍了2008年山西省气象科技服务全省情况和市、县基本情况,从不同角度对科技服务主要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并且和过去几年进行对比,给出了近年来科技服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应进一步结合全省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气象科技服务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通过统计及相关分析,对太行山区的气象资料及中药材的产量按时间序列分型,从生长发育中的光能、热能、水分(降水)、风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影响中药材的产量与品质的春季气象灾害指标,建立了气象因子对太行山区中药材影响的技术模型以及中药材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996.
二维多路多普勒雷达风场自动退模糊算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蔡亲波  颜琼丹 《气象科学》2009,29(5):625-632
本文选取Zhang Jian的二维多路自动退模糊算法做雷达径向速度退模糊应用研究,并做适当改进.它首先通过在一个仰角扫描数据中搜寻速度线附近的弱风区来确定初始参考点集,并对弱风区内三条邻近的径线进行连续性检测和模糊订正,然后从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进行两轮二维退模糊处理.改进后,在第一轮和第二轮二维退模糊过程中,先不在切向上对可疑模糊点进行订正,而是根据空间连续性原则,在切向上确定更多的非模糊点作为参考速度,然后在从径向上进行退模糊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了在真实的切变(辐合)区造成不恰当的模糊订正.对台风、龙卷、飑线等系统中的速度模糊订正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退模糊的准确率高,在雷达观测资料无效点较多的情况下,该技术退模糊效果比WSR-98D更优,更加有利于实际业务运行和科研分析.  相似文献   
997.
基于遥感的广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OS/MODIS及TM/ETM卫星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对广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标中的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及灾害指数4个指标信息的提取进行了方法研究,并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2008年第一季度为例以地市级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广西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其结论对广西生态省建设工程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具有客观、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场特征及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连2003-2005年降水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速度场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几种雷达回波速度场特征对降水变化及人工增雨作业的影响,总结了雷达回波速度场的零速度线呈"S"型、"弓"型和速度不对称型几种常见的分布特征对人工增雨潜力分析和作业条件判别的辅助判据指标.并结合EVAD技术和变分法定量计算大气平均散度和垂直速度方法,对大连2006年夏季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回波速度场特征与计算的平均散度和垂直速度的较好的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999.
We present an application of a fine-resolution, meso-urban meteorological model (urbanized MM5; uMM5) to a multi-day episode in August 2000 in the Houston-Galveston Texas, USA region. The model’s episodic performance and its response to small changes in land-cover and surface physical properties in the area, e.g., scenarios of urban heat island mitigation, are evaluated. The model formulation is reviewed along with its parameterizations, data needs, and fine-resolution geometrical input. Development of scenarios of increased urban albedo and vegetative cover is also discussed. This initial application of the uMM5 to the Houston-Galveston region serves as a basis for future model improvements, evaluation of newer data and parameterization applications, testing more aggressive surface modification scenarios, and performing fine-resolution photochemical modelling. It also provides data for comparison of model results with those from previous studies of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000.
A network of remote and in-situ sensors was deployed in a Paris suburb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mesoscale evolution of the daily cycle of CO2 and related tracers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BL) and its relation to ABL dynamics and nearby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and sinks. A 2-μm heterodyne Doppler differential absorption lidar, which combines measurements of, (1)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2) radial velocity, and (3) CO2 differential absorption was a particularly unique element of the observational array. We analys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iurnal cycle of CO, CO2, lidar reflectivity (a proxy for aerosol content) and H2O using the lidar, airborne measurements in the free troposphere and ground-based measurements made at two sites located few kilometres apart. We demonstrate that vertical mixing dominates the early morning drawdown of CO and aerosol content trapped in the former nocturnal layer but not the H2O and CO2 mixing ratio variations. Surface fluxes, vertical mixing and advection all contribute to the ABL CO2 mixing ratio decrease during the morning transition, with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depending on the rate and timing of ABL rise. We also show evidence that when the ABL is stable, small-scale (0.1-km vertical and 1-km horizontal) gradients of CO2 and CO are large.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complexity of inferring surface fluxes of CO2 from atmospheric budgets in the stable boundary l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