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2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630篇
测绘学   788篇
大气科学   881篇
地球物理   253篇
地质学   678篇
海洋学   285篇
天文学   505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24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北上、系统前倾及位势不稳定的有利层结条件下,由多单体风暴演变为中α尺度的强飑线所致。飑线形成于低层垂直切变加强、冷池合并之后;大风主要发生在飑线主体回波中,其次是主体回波前和中前,主体回波后很少发生。大风发生的位置取决于飑线结构中气流的性质,气流的性质与冷池前进的程度和对流的强度关系密切。大风大部分由下沉冷气流产生,少数为近地面上升暖气流导致。大风发生的范围和强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强度呈正比,大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加强增强了飑线入流和出流的强度,是大范围大风、局部强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大风发生站次与冷池的强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冷池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大加强了后侧冷入流和前侧暖入流的强度和范围,也是大范围大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逐6h的再分析资料、GPS可降雨资料和地闪定位资料,对2013年7月4—5日山东中南部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不同阶段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冷暖切变线所引发,暴雨的水汽源于南海;低空急流的强弱和水汽通量的大小呈正相关;暖切变线暴雨的雨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明显大于冷切变线暴雨;冷、暖切变线GPS可降雨量表现不同,前者短时间内增幅大,地面强降雨在峰值出现1h后发生,对地面降雨变化反映较敏感,后者强降雨出现前8h可降雨量快速上升,可降雨量峰值对应地面降雨大值,对地面降雨变化反映不敏感;冷切变线对流性更强,地闪频次为暖切变线降雨的2倍,正地闪频次为暖切变线降雨的1/2,负地闪频次为暖切变线降雨的2倍;降雨云团正、负地闪活跃程度呈反相位关系,正、负地闪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强降雨的变化;冷、暖切变线动力结构不同,前者物理量场从低层到高层向北倾斜,后者则为垂直分布;冷切变线上升运动区较暖切变线深厚。  相似文献   
93.
重点围绕远程飞行器飞行轨道控制保障需求,开展了空中扰动引力计算和地面重力异常测量精度指标及海洋重力测量测线布设方案的分析与论证。首先通过解析和简化飞行器导航误差解表达式,定量估计了地球重力场对远程飞行器飞行轨迹的影响,并以一定量值的落点偏差为限定指标,研究论证了空中扰动引力的计算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地面重力异常截断误差及数据传播误差的估计和分析,研究确定了地面/海面网格平均重力异常的观测分辨率和计算精度指标。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对应的海洋重力测量测线布设方案,并通过数值计算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
刘民士  龙毅  费立凡 《测绘学报》2016,45(4):494-501
鉴于常规曲线化简方法应用于水系曲线化简时难以顾及水系要素的三维特征及其拓扑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拓扑一致性的水系三维曲线化简方法。该方法首先对D-P算法进行三维扩展,实现水系中单条河流三维曲线化简,然后构建水系树结构表达其拓扑关系,最后按照水系树的层次顺序依次进行河流曲线化简和干流与支流的拓扑关系重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化简精度高,既能保持水系的三维形态特征,又能保证河流交汇处的拓扑一致性。  相似文献   
95.
煤矿地质成图中多边形快速生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地质成图中左转算法生成多边形在复杂的二维图形条件下应用效率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左转算法的多边形快速选取及自动生成算法,实现了2D图形环境中多边形的快速选取及自动生成。通过在进行多边形选取时的起始点,起始方向的选择和对悬挂点、线进行处理,解决了复杂图形下多边形选取及自动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重复生成、效率低下和搜索回退问题。基于GeoMS3D实现该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逻辑简单、结构清晰,在实际的应用中表现出了较高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96.
东海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多环撞击盆地,关于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很多,但成果大都基于正撞击的机制提出的,虽然有部分学者提出东海是斜撞击的,但缺乏具体撞击参数。本文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综合分析LRO影像数据、LOLA地形数据、M~3高光谱数据和IIM高光谱数据,对东海地区的地貌特征、物质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译,发现在东海中央熔融区存在一条与东海撞击方向垂直的中央隆起区域(中央隆起线),其也是中央熔融区粗糙部分与光滑部分的分界线,结合撞击坑成坑理论,认为其可能是撞击过程冲击波作用引起的堆叠作用形成的。同时利用GRAIL数据及对该地区的重力异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异常是由于压强、温度及岩石粘度的改变引起局部莫霍面抬升和中央熔融物的形成而出现的,进而估算出熔融物占盆地内物质的25%,约为1.1×10~6km~3。同时,对GRAIL数据的剖面分析结果也支持了本文的斜撞击理论。最后,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和撞击理论获取东海盆地构造分布图,并根据中央隆起线、溅射物及线性构造的分布特征等,提出东海盆地理论上是由一直径在50~100km的撞击体以10~30km/s的速度自东偏北约20°~30°方向以20°~30°的角度斜撞击月表而形成的。这可为研究更早期的月球撞击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7.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anchor concepts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deepwater moorings,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are becoming more complicated and pos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analytical methods. In the present work, a large deformation finite element (FE) analysis employing the coupled Eulerian–Lagrangian technique is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and then is applied to analyzing comprehensive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By connecting cylindrical units with each other using connector elements, the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constructed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FE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comprehensive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including long-distance penetration of drag anchors, keying of suction embedded plate anchors and non-catastrophic behavior of gravity-installed anchors.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well examined. A parametric study is also undertaken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frictional coefficient, initial embedment depth, and soil weight on the profile of the embedded anchor line and the shackle load. The present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FE model, which incorporates the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and the anchor, is effective in analyzing the comprehensive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相似文献   
98.
The Palongzangbu River Basin contains the highest number of maritime province glaciers in China.There are 130 glacial lakes,64 snow avalanche sites and 28 glacial debris flow gullies distributed within the basin.Snow disasters play a controlling role in the Sichuan-Tibet Highway construction,due to the terrain'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altitude and large height differential.Segmentation mi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ichuan-Tibet Highway are presented based on snow disaster severity level and damage mode of the road.In the Ranwu to Midui section,snow avalanches are regional disasters, so the line should be placed in sunny slopes.In the Midui Gully to Yupu section,the line should be placed in shady slopes and at higher elevations to reduce the risk of glacial lake outburst.In the Yupu to Guxiang section,all three snow disasters are minimal.In the Guxiang to Tongmai section,glacier debris flows are the major threat,thus the road should be placed in shady slopes.  相似文献   
99.
基于冰川物质平衡和平衡线高度数据,对北极斯瓦尔巴、高亚洲和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和平衡线高度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阿尔卑斯山冰川年均负物质平衡值最大,为-907 mm;斯瓦尔巴为-431 mm;高亚洲最小,为-264 mm。(2)高亚洲和斯瓦尔巴冰川物质平衡年振幅较小,年际变化较小;阿尔卑斯山冰川物质平衡年振幅较大,年际变化较大。斯瓦尔巴冰川物质平衡趋向正平衡,阿尔卑斯山和高亚洲冰川物质平衡趋向负平衡。(3)斯瓦尔巴内陆的冰川平衡线高度高于沿海地区,高亚洲冰川平衡线高度呈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的分布规律,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平衡线高度主要受冰川所处海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探空资料、GFS 0.25°×0.25°逐6h的分析场数据和SB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5月18日发生在浙中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产生了脉冲风暴、中等到强多单体风暴和飑线这3种风暴类型,分别出现冰雹、大范围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天气。3种风暴的雷达回波在回波形态、强度、垂直结构、平均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特征如下:①脉冲风暴呈块状,初始回波高度在6~9km,强回波所在高度在-10℃等温线附近,强回波值达60dBz以上,VIL值出现跃升且最大值在50kg·m-2以上,冰雹出现在反射率因子核和VIL值迅速下降之后;②中等到强多单体风暴呈带状,大降水效率和"列车效应"是发生大范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雷雨大风天气则与反射率因子核迅速下降、MARC、低层强辐散区有关;③飑线呈弓形回波形态,移速快,引起了大范围的雷雨大风天气。此次过程影响系统多,天气复杂,存在较大预报难点,在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上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