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81.
断层带摩擦稳定性转换及其对应的微破裂特征对于地震成核条件和慢地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双轴实验装置研究了硬石膏断层带摩擦稳定性的转换及其对应的应变变化、微破裂特征,并分析了实验标本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σ2和加载点速度对断层滑动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在低σ2条件下,硬石膏断层带出现不稳定滑动,变形以局部化的脆性破裂和摩擦为主;随σ2的增加,断层由不稳定滑动向稳定滑动转换,断层带变形方式逐渐转变为分布式的破裂.在低σ2条件下,硬石膏断层带在较低加载点速度下表现为速度强化且滑动稳定,在中等加载点速度下表现为速度弱化并伴有准周期性的黏滑,在较高加载点速度下又有转向速度强化的趋势,σ2的提高使得速度弱化的范围逐渐减少,滑动趋于稳定.上述两次转换对应不同的微破裂特征,在较高速度下从速度弱化转换为速度强化时,断层滑动伴有能量较小但频度很高的微破裂活动,而在较低速度下从速度弱化转换为速度强化时,断层滑动伴有间歇性的微破裂,这与断层带的微观结构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其转换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2.
Moment tensor solutions were retrieved for the earthquake swarm that occurred during November and December 2010 in the Boshan mining area,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uble-couple components in the source mechanisms were high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warm and consisted mainly of shear faulting controlled by tectonic stress. The subsequent events had significant non-double-couple components, indicating tensile faulting. The double-couple components predominately presented as normal faulting and the P axes were orientated almost vertically. The slip vectors of the swarm event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With reference to the tectonic features near the epicenter, we concluded that the swarm was a result of subordinate fault motion related to the Wangmu Mountain fault and that high-pressure pore fluid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activity of the earthquake swarm.  相似文献   
183.
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形成过程实验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管模型,观察静水条件下油在饱含水孔隙介质中靠浮力形成优势运移路径,以及随后沿已形成的路径运移的过程。实验发现,运移的形成过程、路径的形态以及油在已形成的路径内的运移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前缘跳跃、分段运移等现象揭示了运移过程的复杂性。运移路径一旦形成,直到运移结束,其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基本一致;再次注入的油仍基本沿原来的路径运移。连续油柱的浮力及该连续油柱所接触到的孔道的毛细管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油气非均匀运移路径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4.
周少辉  蒋海昆 《地震》2016,36(3):1-13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前震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 对比了不同前震定义条件下前震序列的共性特征, 对几种主要的前震机理及主要的前震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 对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和讨论。 前震指主震之前在主震断层面上、 紧邻主震破裂起始点发生的小地震。 主震发生之前的一系列前震活动构成前震序列。 在不同的前震定义条件下, 具有“直接前震”的震例比例从10%至40%不等。 理论上前震可用级联应力触发或预滑动模型进行解释。 前震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主震10~75 km范围内, 但其时间分布形式复杂, 大多发生在主震前1~2天, 部分前震序列的地震活动率显示明显的加速特征, 但许多前震序列单独来看却往往显示主-余型序列的衰减特征。 序列地震震源机制一致、 序列b值偏低是前震序列最突出的特征。 前震的发生与主震破裂形式和构造环境似有一定关系, 在有限的前震震例中, 逆冲型主震似乎具有相对较多的前震。 部分震例的研究结果显示, 随主震的临近, 前震震源深度有逐渐下迁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 震前很难判定一次地震或一个地震序列是否为前震或前震序列, 所使用的前震识别主要有基于统计类比的方法、 基于震源机制一致及衍生的相关方法以及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 从现有不多的震例研究结果来看, 尽管地震时空丛集和震源机制高度一致是前震序列的最显著特征, 但却不是判定前震序列的充分条件。 由于成核的破裂扩展速度和滑动位移有随时间较快增大的趋势, 因而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有望在前震识别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但需更多震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5.
自然电场的区域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场源为分类原则,地电场E由自然电场ESP和大地电场ET构成.ESP起源于地下介质物理、化学作用,通常其变化及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局部场地特征;ET起源于空间电流系和潮汐力,在日变波形、频谱特征上表现出广域性.在形成微观机理方面,ESPET能够具有部分相同的机理过程.2008—2013年,在南北地震带附近13个代表性场地,多数ESP不具有清晰的年变波形,其稳定性也受区域、场地、方位、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在这些地区,ESP较平稳的持续升降、快速跃变、突跳等现象常见,同一主断裂带附近或局部区域内,这些大幅变化的趋势转折点多具有时间同步或准同步性,同一时段数据稳定性可能类似,但形态变化存在场地因素而不具相关性.ESP较平稳期间,应用潮汐地电场频谱特征计算的裂隙水主体渗流方位α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在其剧烈变化期间的α常会明显变化.以潮汐地电场频谱特征逐日计算α值,可能揭示场地裂隙、裂隙水渗流、主压应力的逐日变化信息,进而可解析ESPET宏观变化的微观机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6.
采用藻类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 CCM)关键酶胞外碳酸酐酶(periplasmic Carbonic Anhydrase, pCA)的抑制剂AZ (acetazolamide)、DIDS (4’4’-diisothiocyanatosilbene-2, 2-disulfonic acid)和SITS (4-acetamido-4’-isothiocyano-2, 2’-stibene-disulfonate)等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叶状体进行处理, 利用pH-drift技术研究了高温胁迫下坛紫菜利用无机碳的特点。结果表明: (1) 坛紫菜主要依赖pCA利用HCO3?, 且能力较强; (2) 高温抑制坛紫菜吸收利用无机碳, 温度越高影响越严重; (3) 坛紫菜未性成熟组叶片对无机碳的利用能力远大于成熟组, 但对高温胁迫的抗性低于成熟组。高温造成藻体细胞膜系统损伤和脂肪酸成分变化或许是高温抑制藻类CCM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7.
橄榄石是地幔中的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到其高压相的相变对地幔动力学过程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地幔成分中橄榄石的α-β相变是产生410km间断面的原因,并认为橄榄石的定向排列对上地幔中地震波的各向异性有一定的影响。橄榄石的α-β相变可能对板块动力学有着影响,而相变时可能导致的流变弱化会强烈地影响到俯冲带的力学特征。本文简述了橄榄石相变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内容包括原位X射线衍射实验技术和冷却方法、实验设备、压标对实验结果精确性的影响以及成核生长和剪切引导两个主要的相变机制。本文的实验通过对(Mg0.9Fe0.1)2SiO4橄榄石α-β相变过程的原位衍射实验研究确定其形核率和长大率参数,据此估算俯冲带中亚稳态橄榄石的存在状态,从而为分析研究俯冲带的动力学过程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共进行了10组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实验,分别得到了完全相变和部分相变的数据,从而得到了含Fe橄榄石原位X射线衍射相变实验的第一手重要数据,同时根据红外和光学及电子显微观测分析对实验样品的相变机制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8.
在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如何确定河流的补给量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室内试验,探讨了河流渗漏补给量与排泄水位、介质渗透性的关系,分析了在河流与地下水脱节前后,地下水位随河水位、排泄水位而变化的规律,建立了河流补给地下水的非线性渗透模型.  相似文献   
189.
走滑、推覆和旋转是滇中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的基本方式,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致。从滇中构造运动特征分析湖、盆形成的构造机制,将构造作用分为四种:走滑、旋转、走滑旋转复合和走滑推覆复合,并将盆地划分为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0.
层间剪切带法向空间分布定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层间剪切带法向空间分布定量预报问题。文中首先对层间剪切带发育的力学机制进行了再认识, 提出了基于变形破坏程度的分类方案; 引进了构造地质学中的尺度概念; 讨论了影响层间剪切带在法向空间发育分布的因素并建议了相应的考虑方法。之后, 建立了两个模型分别讨论岩石地层软硬相间的组合特征和完善型剪切带分区段预报。由此提出了一套实用性强比较可靠的定量预报方法, 最后用该方法对清江高坝洲坝基层间剪切带的分布进行了验证性预报, 取得了较高的精度(精度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