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30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309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人工触发闪电与降雨倾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义军  言穆弘 《高原气象》1995,14(4):406-414
根据人工触发阀电后雨量猛增的观测事实,利用一个简单的静电模式计算了闪道附近雨滴的重力碰并增长,结果指出,闪电后降雨猛增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除了要求较高的离子浓度(〉10^14/m^3)外,还取决于闪电所引起的电场变化和闪电被触发后闪道附近环境电场强度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2.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位于天山北麓,在晚新生代强烈的挤压作用下,地表发育数排背斜带。由于构造变形复杂、地震反射成像质量较差,对深层地质结构争议较大,另外前新生代盆地原型对晚新生代以来的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也尚未探讨。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简称霍-玛-吐)褶皱冲断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表第二排背斜带,利用最新采集和处理的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地表地质露头建立深层构造模型;利用平衡地质剖面复原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索早侏罗世盆地原型结构对现今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霍-玛-吐褶皱冲断带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垂向上发育古近系—第四系逆冲推覆构造、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构造楔和下侏罗统半地堑断陷结构。控制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晚期挤压构造变形体系中充当逆断坡,并控制上覆构造楔和浅层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具有分段性,并通过侧向断坡进行连接,侧向断坡上覆地层发育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油气勘探现状表明,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内部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具有高效沟通下侏罗统烃源岩的特点,是控制天然气的富集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表明,中西部陆内前陆冲断带前新生代古构造对于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格局和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3.
陶亚  雷坤  夏建新 《水科学进展》2017,28(6):888-897
河口地区感潮河段水动力过程复杂,为在突发水污染事故中合理制定精细化应急方案,基于环境流体水动力模型(EFDC)从水动力学角度对不同水文条件下深圳河口水域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影响范围、时间及程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一种判断河口海湾地区主导水动力因素的分析方法。采用基于傅里叶变换的频谱分析法对事故中污染物输移扩散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准确识别,并采用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了印证。结果表明,潮流是感潮河段水动力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在突发水污染事故中,深圳河各断面特征污染物浓度变化与陆地径流关系密切,径流是感潮河段内突发事故中特征污染物输移的主导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54.
Pulse trains of irregular pulse characteristics and erratic amplitudes are observed in lightning flashes. These are termed “chaotic pulse trains” in this study. The average width of the individual pulses of these pulse trains is in the range of a few microseconds, with the lower limit of individual measurements extending into the sub-microsecond region. The typical pulse separation lies in the range of 2–. The pulse duration shows a consistent distribution with the most probable value at 400–. Chaotic pulse trains occur most often immediately prior to subsequent strokes. However, they occur also a few milliseconds to several tens of milliseconds prior to return strokes and sometimes do not precede return strokes at all. Twenty-six percent of the total subsequent strokes recorded in this study were preceded by chaotic pulse trains. A few of these pulse trains have occurred in a sequence of several tens of millisecond intervals in between return strokes. We have also found them to occur within very intense cloud flashes. These chaotic pulse trains have featur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known pulse trains reported in the lightning literature. Hence, they may be caused by a physical process that has not yet been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55.
谢波  肖扬谋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956-1968
机动交通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道路网络作为影响区域交通流与居民交通出行行为的关键因素,对区域交通事故的数量、类型和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论文从道路布局形式与几何拓扑特征2个方面归纳总结城市道路网络特征对交通事故的作用机理,并通过梳理道路网络与交通出行行为的关系分析其对交通事故的潜在影响。研究指出,格网型、平行曲线型、回路尽端型等道路网络布局形式以及中心性、连通性等道路网络拓扑指标,对交通事故的类型、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和空间尺度效应;合理的交叉口密度、路网密度、街区密度等道路网络几何特征对于提升交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刻画道路网络的结构、功能等特征,在控制居住自选择效应的基础上,从交通出行行为视角深入分析复杂道路网络对交通事故的作用机制与非线性影响,同时考虑道路网络特征与建成环境的潜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6.
The global electrical circuit, which maintains a potential of about 280 kV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ionosphere, is thought to be driven mainly by thunderstorms and lightning. However, very few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electrical current above thunderstorm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obtaine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dc to very low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s and atmospheric conductivity measured in the stratosphere (30–35 km altitude) above an active thunderstorm in southeastern Brazil. From these measurements, we estimate the mean quasi-static conduction current during the storm period to be 2.5 ± 1.25 A. Additionally, we examine the transient conduction currents following a large positive cloud-to-ground (+ CG) lightning flash and typical − CG flashes. We fin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total current is attributed to the quasi-static thundercloud charge, rather than lightning, which supports the classical Wilson model for the global electrical circuit.  相似文献   
157.
云南省东川铜矿区主要地质灾害与致损机制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东川铜矿区因位于乌蒙山系侵蚀区和现代活动构造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新构造运动、植被、地层岩性和矿山开发等多因素耦合,东川铜矿区成为矿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这些诱发基本因素是矿山受损生态系统的致损机制。东川铜矿区开采历史较悠久且属于我国典型老矿山之一,由于长期的矿山开采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区特殊自然因素耦合等,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接踵而来,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矿坑突水等,预防和治理矿山受损生态系统成为当前和今后首要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8.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断裂全新世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表明 ,口泉断裂断错了断面附近的 3级地貌面 ,包括大同盆地西侧全新世形成的洪积扇后缘及位于洪积扇冲沟内的Ⅰ ,Ⅱ级阶地。其中冲沟内Ⅱ级阶地为剥蚀阶地 ,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 ,Ⅰ级阶地面的地层时代距今 2 52ka。在该断裂的悟道及上黄庄 2个地点开挖的大探槽表明 ,在距今 1 2 3万年以来该断裂曾发生 4次古地震事件 ,其中 3次分别发生在接近距今 2 52 ,5 6 8,13 73ka。另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 6 76~ 10 82ka。这些数据有可能反映了口泉断裂具备准周期的强震活动。这 4次古地震事件的平均间隔约为 3 74ka ,最新一次古地震与上一次事件的时间间隔约为 3 16ka。 2个大探槽各次事件的平均最小同震垂直位移为 1 8m。这些资料对重新评价口泉断裂未来的地震潜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9.
为了提高移动基站的防雷能力,结合移动基站防雷地网的建设和维护经验,提出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移动通信基站防雷地网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了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直击雷保护系统、感应雷保护系统、移动基站地网的类型和组成。  相似文献   
160.
浅论大气电过程与天气气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言穆弘  张义军 《高原气象》1996,15(2):234-242
该文论述了大气电学在天气气候学研究中的渗透,并根据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晴天大气电过程、雷暴和闪电与天气气候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可能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区域和全球性雷暴活动是耦合机制的一个关键参量,闪电是直观量,能以参数化形式引入大气环流模式定量地讨论耦合机制;发展的全球电路概念有可能把太阳、大气和地层联结在一起进行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