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T63L9全球谱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对BGM方法中增长模的繁殖长度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控制预报相比, 不同繁殖长度的集合预报都能使预报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 特别是第4天预报以后, 改进程度随预报时效而稳步提高。三组不同繁殖长度的集合预报对控制预报的改进存在差别, 分析结果表明:繁殖长度为2 d的集合预报明显效果最差, 而繁殖3 d和4 d的集合预报差别并不明显。对集合Talagrand分布以及离散度的初步分析表明, 繁殖长度取为3 d似乎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42.
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及其与亚洲夏季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印度洋SST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对亚洲夏季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SST主模态的主要特征为整个海盆一致的增温趋势,主要具有准3 a和准11 a周期,在1976/1977年和1997/1998年分别具有两次年代际显著增温。印度洋SST主模态与中国雨区夏季降水有很好的关系,其增温趋势与华北、东北南部、华南东部和西南西部降水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降水增多具有很好的关系,并与长江中下游梅雨雨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变化趋势对亚洲夏季季风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在高空,使南亚高压、高原南侧的高空东风以及从南海、东南亚至西南印度洋的高空越赤道气流减弱,但增强10°—20°N、40°—110°E的北风;在中层,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在低层,增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但却削弱印度夏季季风低层环流,并且在加强东亚地区的低层南风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的同时减弱华北地区的低层西南风;地面,使亚洲大陆的气压升高;与对流层整层垂直积分水汽输送通量的相关分布与低层环流的相似。因此,印度洋SST主模态的上升趋势是亚洲夏季季风趋于减弱和中国雨带南移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43.
非洲"铜带"铜钴工业地域综合体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忠尽 《热带地理》1998,18(1):88-93
非洲“铜带”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钴工业综合体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揭示了“铜带”铜钴工业的地域组合特征及空间布局的内在联系规律;剖析了“铜带”铜钴工业地域综合体形成的主要地理条件,尤其是制约冶金工业生产布局的矿物资源、电力和交通运输条件;探讨了主导工业部门在工业地域综合形体形成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联动”和“极化”作用。这对我国在矿山开发过程澡,充分发挥矿业的主导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4.
45.
46.
This model concerns the analysis of Aurora initiated travelling pressure waves in an isothermal atmosphere. Electro-dynamic Lorentz Force associated with auroral electric current density during the periods of geomagnetic activity is invoked as a possible exciting source.The dispersion phenomena in auroral induced acoustic gravity modes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are examined and various cut-off frequencies analysed.Finally, an attempt is made to obtain a far field representation of the forced oscillations by means of Green's Function technique. Therefrom, the spectral amplitudes of the ground-level oscillations are computed. Incorporating various scaling factors, it is deduced that these amplitude components are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recent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47.
48.
谭文敏 《矿产与地质》2010,24(6):533-537
文章对湘南区带内各矿田找矿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其已有的多种地学成果信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总结出了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系列类型、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并大胆地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定位,为湘南区带新一轮接替资源找矿提供新的认识和思路。  相似文献   
49.
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主模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26个台站降水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的方法,分析了1980~2009年该地区干季(10~4月)和湿季(5~9月)降水的主模态。我国西南地区干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存在两种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总方差的22.4%和15.6%。第1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具有准两年周期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第2主模态为东南—西北反向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呈现2~3年的变化周期。我国西南地区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存在三种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7.1%,13.8%和11.1%。第1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20世纪90年代初期具有较强的2~4年周期;第2主模态为经向偶极子型分布,并具有显著的4年周期;第3主模态为纬向偶极子型分布,具有2~4年的年际变化信号。进一步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与干湿季降水各主模态对应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和海温状况。我国西南地区干季降水第1主模态与北极涛动(AO)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状况表现为高纬北冰洋与中纬度地区上空高度场的反向异常分布,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温低纬与中高纬的偶极子型异常分布;第2主模态与中高纬欧亚大陆上空高度场经向偶极子型异常分布有关,中纬度北太平洋的海温异常与该模态具有紧密的联系。我国西南地区湿季降水第1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AO)显著负相关,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状况表现为北大西洋上,高纬度与中纬度地区上空高度场的偶极子型异常分布,海温从低纬到中高纬的三极子型异常分布;第2主模态受欧亚大陆上空高度场经向三极子型异常分布影响,并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一致型分布有关;第3主模态可能与El Ni?o Modoki有关,同时受到南亚高压的影响,赤道太平洋海温的纬向三极子型异常分布对该模态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50.
方宗义  覃丹宇  黄勇  李博 《大气科学》2014,38(4):719-726
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提取的1998~2008年梅雨活跃期共16次过程的梅雨锋云系主导模态,讨论了这些主导模态的发生频率、维持时间及相互转换特征。结果表明,在16个梅雨活跃期内,云系的第1主导模态正相位出现的频率最高,并且在4个活跃期内作为首次出现模态率先出现;第5模态正位相的出现频率最低,且该模态多数伴随其他模态一同出现,为过渡模态。统计发现,各主导模态的维持时间并不相同,其中第2模态负位相持续时间最长,为81 h;第5模态正位相的最大持续时间最短,仅为18 h;第6模态负位相的平均持续时间最长。对不同主导模态转换方向和频次的计算表明,各个位相的模态最多(最少)向9种(3种)(含正负位相)其他模态进行转换。除第6模态负位相和第5模态负位相向其他模态的转化具有较好的方向性外,其他模态间的相互转换多表现出随机性特征。其中,第6模态负位相在超过半数的情况下向第5模态负位相转换,而第5模态负位相则多向第3模态正位相和第1模态负位相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