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测绘学   362篇
大气科学   389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68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天鹅湖大叶藻种苗补充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山东荣成典型潟湖——天鹅湖内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海草床为研究对象,从2015年3月到6月对大叶藻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进行进了月度调查,包括春季大叶藻种苗的密度、株高、叶鞘高、叶数、叶宽以及分枝情况。结果表明,天鹅湖大叶藻种子在3月即开始萌发,但萌发量较少,种苗密度较低;4月种子大量萌发,种苗密度不断升高,并达到峰值,为(481.77?303.42)株/m2;5月份种子萌发结束,种苗密度下降,同时开始克隆生长;6月份种苗不断生长,分枝数增多,种苗开始出现有性生殖枝。至此,春季种苗的萌发过程结束,进入有性生殖过程。  相似文献   
922.
X波段测波雷达在海洋观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其电磁辐射带来的影响也愈发值得关注。通过对X波段雷达工作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使用频谱分析仪和对数周期天线组成测量系统的电磁辐射测试方案。参照国家标准对国家海洋局南澳、遮浪海洋环境监测站的X波段测波雷达电磁辐射功率密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X波段测波雷达对环境危害小,对公众安全性好。同时解释了短时曝露限值的含义,提出了要加强员工安全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923.
针对2018年夏季北京1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房山单站X波段双偏振雷达与北京观象台S波段天气雷达探测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探测手段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天气雷达来说,双偏振雷达在粒子识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成为冰雹等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强有力手段。在冰雹识别上,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差分反射率因子( ZDR)和相关系数(ρhv )是两个重要的偏振量,ZDR 较小,接近0,有时为负值; ρhv小于0.9。在强降水识别方面, ZDR大值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 )能够较好地指示雨强较大的降水。低仰角的 ZDR达5dB以上,KDP 在8°/km以上, ρhv达0.95以上时,地面5分钟雨量可达到或超过10mm。两种雷达的对比分析来看,反射率因子强度(R)、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均较SA天气雷达强度偏强。此外,由于X波段雷达波长较短,单部雷达的探测波束经过强降水区会发生比较严重的电磁衰减,致使强降水后部的降水回波强度偏弱,严重影响预报员对降水强度和降雨持续时间的判断,需要与SA天气雷达配合使用或者利用多部X波段雷达组网进行强降雨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924.
利用无人机悬挂金属球实现对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双通道强度一致性定标,根据雷达特点设计无人机飞行轨迹,通过对广州4部雷达开展金属球定标试验,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当不受外界干扰时,差分反射率Zdr标准方差小于0.1 dB,多次平均值波动范围小于0.2 dB,通过修正使Zdr误差小于0.2 dB,满足业务技术指标要求;当受到外界干扰开展金属球定标时,同一仰角多次试验的数据波动范围均超过0.2 dB,标准方差均大于0.15 dB,表明金属球定标受遮挡角、风速等外界因素干扰较大,不能满足业务定标要求,在开展金属球定标时应避免遮挡区域.  相似文献   
925.
风廓线雷达反演温度平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楠  何平  吴蕾 《应用气象学报》2016,27(3):323-333
利用北京延庆站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廓线资料进行大气温度平流的反演,详细分析2014年11月15日夜间冷空气入侵过程,并统计分析2015年9—11月6次冷空气入侵过程,同T639L60模式的预报风场及温度平流预报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一定预报时效内 (约6~12 h),风廓线雷达获取的水平风廓线与模式给出的预报风场有较好的一致性;由风廓线雷达反演的温度平流与模式给出的温度平流量级相同,温度平流属性一致;风廓线雷达6 min完成1次垂直高度分辨率为120 m的探测,高时空分辨率使风廓线雷达获取的温度平流较T639L60模式更能反映大气温度平流的细节。  相似文献   
926.
在与附近新一代天气雷达对比的基础上,利用自2013年6月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三部X波段天气雷达在江苏开展了组网观测试验的观测资料,初步对雷达的探测能力和雨区衰减做了分析和订正,同时使用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三维组网系统,将X波段天气雷达与业务雷达资料组网,探索了X波段天气雷达的对业务雷达的补充效果。结果表明:(1)X波段天气雷达的观测数据分别受到了地物回波、遮挡及雨区衰减的影响,已对基数据做了初步的质量控制;(2)通过回波结构和廓线图的对比,经地物抑制、衰减汀正等方法质控后的数据存一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三部X波段天气雷达能够有效探测到60 km内的降水结构,其回波分布较为合理,准确的反映了降水区域的特征;(3)将三部X波段天气雷达观测资料与业务中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后,得到了结构连续、分布更广、平滑作用更低的资料,补充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低空盲区。  相似文献   
927.
林杨 《陕西气象》2016,(5):37-38

在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依据台站多年预审工作经验和T639数值预报模式所提供的背景场数据,利用西安泾河气象站L波段雷达探空观测数据研究了高空观测数据台站实时质量控制方法及软件,并投入业务应用。结果表明:适用于台站实时质量控制的方法有极值检查、时间序列检查、同期历史资料对比检查和数值预报背景场资料检查等,其中极值、时间序列、同期历史资料对比等检查方法是基于本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实施,质量控制软件采用自动和人机交互两种方式,自投入业务试运行以来,疑误提示21次,其中,高度15次、温度6次,大大提高了值班员对疑误数据的诊断时效。

  相似文献   
928.
8月27日,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组织对锡林浩特L波段测风雷达一电子探空仪系统(以下简称L波段探空系统)进行业务验收。验收组由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内蒙古气象局等单位专家组成。验收组实地考察了探测设施及工作环境,检查系统的运行情况,了解系统工作性能,审核了经费使用情况;听取锡林郭勒盟气象局关于L波段探空系统建设工作报告、使用报告、效益分析报告、对比试验报告和精度分析报告,听取了技术测试和资料审查组所作的技术测度和资料审查报告,并对系统建设情况的有关问题进行详细质询,同意通过业务验收。  相似文献   
929.
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是新一代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其性能、操作方法、业务流程等与59-701探测系统有所不同。文章介绍了杭州高空站2002~2004年3年中使用新一代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一些使用技巧和故障处理方法。内容包括雷达检查、探空仪基测、电池浸泡、仪器装配、瞬间观测及数据输入、气球施放、旁瓣抓球判断、探测中途丢球、放球软件出现非正常现象等。  相似文献   
930.
利用青海省西宁市气象站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和701雷达探空系统定时探测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对各标准等压面层的高度、温度、湿度、风进行差值对比分析,同时对500hPa高度、温度及其差值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感应灵敏,滞后误差小,所获资料离散性小,更加稳定可靠;L波段雷达系统高度、温度的测值比701雷达系统的测值偏高,湿度测值却偏低,07时偏高或偏低比19时明显,500hPa及其以下两者测值接近,差值较小,温度差值分布较高度差值分布集中;两种探空仪灵敏度的高低在对流层顶附近表现得更为突出,其差异更加明显;各层之间比较:高度平均绝对差值随着探测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平均绝对差值随高度的变化不尽相同,在温度突变的对流层顶附近差值幅度较大,同样当湿度变化剧烈时,其差值幅度也相应增大;风的变化随机性较大,总体上风向在对流层底部尤其在摩擦层内偏差相对较大,但随高度变化呈减小趋势,相反,风速平均绝对差值表现出随高度变化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