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422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659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289篇
海洋学   217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n view of rapid developments in iterative solvers, it is timely to re‐examine the merits of using mixed formulation for incompressible problems. This paper presents extensive numerical studies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undrained solu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standard displacement formulation with a penalty term and the two‐field mixed formulation. The standard displacement and two‐field mixed formulations are solved using both direct and iterative approaches to assess if it is cost‐effective to achieve more accurate solutions. Numerical studies of a simple footing problem show that the mixed formulation is able to solve the incompressible problem ‘exactly’, does not create pressure and stress instabilities, and obviate the need for an ad hoc penalty number. In addition, for large‐scale problems where it is not possible to perform direct solutions entirely within available random access memory, it turns out that the larger system of equations from mixed formulation also can be solved much more efficiently than the smaller system of equations arising from standard formulation by using the symmetric quasi‐minimal residual (SQMR) method with the generalized Jacobi (GJ) preconditioner. Iterative solution by SQMR with GJ preconditioning also is more elegant,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 than the popular Uzawa method.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7年(1993~1999)月平均的SST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1999年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2月的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I.INTRODUCTIONReseri,oirsonoverloadedriverswillreachthestateofrelativeequilibriumwithcontinuousdevelopmentofsedimentation.Insuchcase,thereisdePOsitinfrontofthedam.Thereforethesiltpressureonthedambodyisconsiderablylarge.Sedimentationelevationinfrontofthedamisoneofthefactorsofcalculatingthesiltpressure.Inaddition,tokeeplong-termworkingstorageinreservoif,itisnecessarytoinstallbottomoutlets.Asthereisapressureconduitinfrontoftheoperatinggateofthebottomoutlet,thesedimelltenteredtheconduitwill…  相似文献   
4.
一次大气河背景下华北地区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8年5月15-16日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大气河背景下一次华北地区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大气河在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暴雨前后的演变特征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位于华北地区的高空槽、低空切变线、地面冷锋和高低空急流,这些系统使得华北地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带来...  相似文献   
5.
河口作为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带,是河流入海泥沙及污染物的主要归宿地。钦江作为广西第二大河流,在茅尾海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认识钦江河口地区的沉积动力过程,2021年10月27日至12月8日在此展开水动力和水体环境要素的连续观测。现场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钦江河口潮汐类型为正规全日潮,浅水分潮显著,平均潮差为3.07 m,具有落潮优势;潮流以全日分潮流为主导,平均流速为0.12 m/s,运动形式主要为往复流;余流流向主要为西南方向。钦江河口潮汐和潮流性质较外湾和茅尾海中部海域全日潮特征更显著。枯季期间河口表层沉积物随潮汐运动表现为侵蚀-沉降交替的变化规律,垂向上侵蚀通量大于沉降通量,水平方向上悬沙净向海输运。冷空气过境带来的降雨使得钦江河口水体盐度降低、浊度增大,悬沙浓度及输沙量增加,同时冷空气南下时北风增强引起钦江河口减水效应并使潮差略有增加,水动力强度增大,增加表层沉积物的活动性,从而引起底部沉积物再悬浮强度和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李振军  赵思雄 《大气科学》1996,20(6):662-672
本文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和华东中尺度试验的部分资料,对1983年春季一次快速南下,并在江淮地区产生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冷锋进行了三维结构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这次冷锋过程主要有以下特征: (1) 与冷锋相对应的高空槽前存在一支下沉(DVM)气流;(2)有一强的辐合区出现在对流层中层,锋前上升运动的最大值也出现在对流层中层;(3)比较强的锋生过程主要集中于对流层中下层;(4)存在一支明显的热力直接环流(TDC),即暖湿空气沿冷锋倾斜上升;(5)在冷锋后存在一支较强的下沉气流(DVM),这支DVM对冷锋逆温层(或等温层)的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并将此次东亚春季强冷锋个例与小仓义光(Ogura)等分析的北美春季冷锋(SESAME)个例作了对比,发现此次冷锋个例中,锋区的温度密集区主要在对流层中层,而北美SESAME个例温度密集区主要在对流层低层。这可能是由于东亚高空急流较强,动力强迫而引发锋生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1999年6月下旬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锋上西南低涡发展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敏感性试验, 探讨了低涡对锋强、 锋生的敏感性, 锋生、 锋消与低涡发展演变的时间空间上的联系等问题\.结果表明, 低涡对中层锋面强度的变化敏感, 中层锋强发生改变会导致整层涡度发生同位相的变化。中层系统对梅雨锋气旋的发展起主要作用, 中层锋面对低涡发展的影响比边界层锋更关键。中层锋面强度改变会激发出中低层的垂直次级环流, 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发生改变, 最终影响到低涡强度的发展。敏感性试验证明, 锋面强度变化对低涡发展造成的影响有超前性, 中层锋面先发生变化, 6 h左右以后低涡强度发生改变。锋区强度和低涡强度发生变化的地理位置基本在同一经度上, 锋强变化的位置在涡强变化位置的北面。  相似文献   
8.
淮北地区一次强风暴的弓形回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娟  宋子忠  项阳  卢海 《气象》2007,33(5):62-68
2005年7月16日淮北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风暴天气过程。主要使用新建成的阜阳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辅以天气图、本站高空观测、地面观测资料,对此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以灾害性大风为主、有雨暴相伴随、局部还有冰雹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系统是一条中-β尺度的弓形飑线回波带。弓形回波带是由更早些时间出现的弧形的阵风锋触发而成的。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加强了对流云体中的下沉气流和低层出流,形成阵风锋。在如何综合应用如此丰富的雷达产品做好临近预报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初霜冻的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克明  陈秀凤  王东生  吴昊 《气象》1999,25(6):13-18
利用实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对近31年我国东北地区初霜冻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初霜冻出现前24小时的环流形势特征和天气演变过程,给出了初霜冻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预报有用的一些判据。对实时预报业务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确定不等式约束Partial EIV模型解及精度评定的新方法,在总体最小二乘准则下,将附有不等式约束的Partial EIV模型转换为标准最优化问题。采取WHP拟牛顿修正的SQP方法求解,并利用SUT法对参数估值进行精度评定,可以减小迭代次数、提高收敛速度,且精度评定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