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226篇 |
免费 | 7868篇 |
国内免费 | 112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25篇 |
大气科学 | 5150篇 |
地球物理 | 9753篇 |
地质学 | 29041篇 |
海洋学 | 6018篇 |
天文学 | 2176篇 |
综合类 | 3390篇 |
自然地理 | 76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6篇 |
2023年 | 700篇 |
2022年 | 1378篇 |
2021年 | 1563篇 |
2020年 | 1649篇 |
2019年 | 1854篇 |
2018年 | 1518篇 |
2017年 | 1764篇 |
2016年 | 1944篇 |
2015年 | 2073篇 |
2014年 | 2528篇 |
2013年 | 2532篇 |
2012年 | 2803篇 |
2011年 | 3004篇 |
2010年 | 2595篇 |
2009年 | 3064篇 |
2008年 | 3050篇 |
2007年 | 3373篇 |
2006年 | 3241篇 |
2005年 | 2876篇 |
2004年 | 2696篇 |
2003年 | 2583篇 |
2002年 | 2323篇 |
2001年 | 2018篇 |
2000年 | 1897篇 |
1999年 | 1742篇 |
1998年 | 1511篇 |
1997年 | 1391篇 |
1996年 | 1265篇 |
1995年 | 1069篇 |
1994年 | 1107篇 |
1993年 | 934篇 |
1992年 | 745篇 |
1991年 | 527篇 |
1990年 | 469篇 |
1989年 | 369篇 |
1988年 | 287篇 |
1987年 | 189篇 |
1986年 | 119篇 |
1985年 | 87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35篇 |
1977年 | 24篇 |
1975年 | 4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41.
Simon Scheider Mark D. Huisj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9,33(1):28-54
A most fundamental and far-reaching trai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properties. In common understanding, originating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extensive properties increase with the size of their supporting objects, while intensive properties are independent of this size. It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that the decision whether analytical and cartographic measures can be meaningfully applied depends on whether an attribute is considered intensive or extensive. For example, the choice of a map type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basic geocomputational operations, such as spatial intersections, aggregations or algebraic operations such as sums and weighted averages, strongly depend on this semantic distinction. So far, however, the distinction can only be drawn in the head of an analyst. We still lack practical ways of automation for composing GIS workflows and to scale up mapping and geocomputation over many data sources, e.g. in statistical portals. In this article, we test a machine-learning model that is capable of labeling extensive/intensive region attributes with high accuracy based on simple characteristics extractable from geodata files. Furthermore, we propose an ontology pattern that captures central applicability constraints for automating data conversion and mapping using Semantic Web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42.
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农民迁移意愿模型——对广州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行为地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依据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定量方法,对影响郊区农民迁移意愿的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自身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农民的迁移意愿模型.模型表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的迁移行为选择是理性的,农民是否迁移取决于能否获得预期迁移收益的最大化,而农民的最大化收益又取决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自身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3.
本文提出了一个生成自由面的三维船体贴体网格的数值方法。文中以静水面以上的船体型线作为描述非定常自由面的计算网格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以往开发的无法考虑兴波与静水面以上的船体型线相互作用对船舶粘性流动影响的网格生成方法。静水面以上的初始自由面网格分别沿船面法线η及切线ζ方向的曲线长的指数进行分布,即可极方便地调节自由面在船面及静水面附近的网格间距,也保证了在数值离散三维Poisson方程时具有相当好的收敛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计算量相当小,尤其能极方便地控制网格在船面簿粘性层中及静水面附近的分布。以Series60船模作为计算算例,带自由面的网格分布是相当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4.
145.
为了探讨西太平洋暧地区热带波动的天气效应,利用1980年2-9月140°E日本静止卫星纬度时间剖面卫星云图,分析了5d和14d左右周期热带波动云的演变特征,井综合分析了14d周期的云系演变型式与流场的关系,为预报热带中期天气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热带波动中30-60d大气低频振荡的云量变化最显著,北半球夏半年热带波动的天气压主要在10°N-0°,各半年在10°N-10°S,超过这个区域热带云量的港分布型式就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6.
针对夏明生先生认为“Ma”及其派生单位(如“m/Ma”和“℃/Ma”)在地学期刊中属错误用法的观点,查阅了国家标准GB 3100-93和国际地学期刊有关规定。进而提出“Ma”和“Myr”均可表示“100万年”的观点,并指出这两个单位在国际期刊用法中的区别,即“Ma”用于表示某一地质事件距今的绝对年代(absolute dates),而“Myr”用于表示某一地质事件的延续时间或时间间隔(duration或interval)。另外,还提出了Ma”和“Myr”的派生单位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47.
148.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软弱物质运移的关键位置,研究其深部结构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的扩张机制.本文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条起始于兰坪—思茅块体,穿过川滇菱形块体,终止于华南块体的长约75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的电阻率结构,基于上地幔矿物和熔融体温度与电导率的关系,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幔温度结构与熔融百分比分布.结果表明,采用随深度变化的含水熔融上地幔矿物组分模型才能合理地获得整个上地幔温度;上地幔全岩含水量约4.69(40 km深度)~0.13 wt%(150 km深度),矿物熔融百分比约0~1.4%之间,并在70 km深度附近出现了较明显的局部熔融带;上地幔温度位于400~1300℃之间,随深度加深而逐渐增加;70 km以浅的温度表现出相对强烈的横向变化,且川滇和兰坪—思茅块体的上地幔温度和矿物熔融百分比的深度平均值明显高于华南块体.
相似文献149.
150.
氨氮胁迫对刺参几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浓度的氨氮处理及病菌感染条件下刺参体腔液免疫酶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氨氮处理强度的增加,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及溶菌酶(LSZ)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同时感染病菌的情况下,较低质量浓度的氨氮胁迫可使SOD、GPx、ALP及LSZ活性上升,但在较高浓度氨氮处理时,酶活性的诱导则受到抑制.说明适宜浓度的氨氮处理可增强刺参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病菌感染对刺参造成的免疫功能损伤和提高刺参抗病力.刺参在感染病原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条件下,3 mg/L、4 mg/L和6 mg/L浓度的氨氮处理第6天,刺参的累积发病死亡率分别为44.4%、55.6%和72.2%,高于对照组,表明较高浓度的氨氮胁迫能够显著降低刺参的免疫力,增加对病原菌的易感性.因此,在刺参养殖过程中,氨氮浓度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