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328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880篇
海洋学   12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 closure study of sub-micrometer aerosol particle hygroscopic behaviou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hygroscopic properties of sub-micrometer aerosol particles were studied in connection with a ground-based cloud experiment at Great Dun Fell, in northern England in 1995. Hygroscopic diameter growth factors were measured with a Tandem 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ser (TDMA) for dry particle diameters between 35 and 265 nm at one of the sites upwind of the orographic cloud. An external mixture consisting of three groups of particles, each with different hygroscopic properties, was observed. These particle groups were denoted less-hygroscopic, more-hygroscopic and sea spray particles and had average diameter growth factors of 1.11–1.15, 1.38–1.69 and 2.08–2.21 respectively when taken from a dry state to a relative humidity of 90%. Average growth factors increased with dry particle size. A bimodal hygroscopic behaviour was observed for 74–87% of the cases depending on particle size. Parallel measurements of dry sub-micrometer particl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performed with a Differential Mobility Particle Sizer (DMPS). The inorganic ion aerosol composition 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ion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of samples collected with Berner-type low pressure cascade impactors at ambient conditions. The number of ions collected on each impactor stage was predicted from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hygroscopic growth data by means of a model of hygroscopic behaviour assuming that only the inorganic substances interacted with the ambient water vapour. The predicted ion number concentra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number of all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s collected on the various impactor stages. For the impactor stage which collected particles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s between 0.17–0.53 μm at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 and for which all pertinent data was available for the hygroscopic closure study, the predicted ion concentrations agreed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within the combined measurement and model uncertainties for all cases but one. For this impactor sampling occasion, the predicted ion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easured. The air mass in which this sample was taken had undergone extensive photochemical activity which had probably produced hygroscopically active material other than inorganic ions, such as organic oxygenated substances.  相似文献   
992.
为对低屈服点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促进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低屈服点钢材料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单调拉伸性能、循环加载性能以及低屈服点钢材料的应用。并将文献中的力学性能参数进行统计,采用K-S检验法对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低屈服点钢具有良好的延性与滞回性能,力学性能参数基本满足规范要求;3种钢材的伸长率均随厚度增大而增大;低屈服点钢屈服强度符合正态分布,抗拉强度则不符合正态分布;实际工程中对低屈服点钢耗能构件的应用仍相对较少,还需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其应用比例。  相似文献   
993.
Boussinesq型方程是研究水波传播与演化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就1967-2018年常用的Boussinesq型水波方程从理论推导和数值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回顾,以期推动该类方程在海岸(海洋)工程波浪水动力方向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此类方程推导主要从欧拉方程或Laplace方程出发。在一定的非线性和缓坡假设等条件下,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多个Boussinesq型水波方程,并以Stokes波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考察了这些方程在相速度、群速度、线性变浅梯度、二阶非线性、三阶非线性、波幅离散、速度沿水深分布以及和(差)频等多方面性能的精度。将Boussinesq型水波方程分为水平二维和三维两大类,并对主要Boussinesq型水波方程的特性进行了评述。进而又对适合渗透地形和存在流体分层情况下的Boussinesq型水波方程进行了简述与评论。最后对这些方程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994.
改性纳米高岭土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钛酸酯和硅烷偶联剂对纳米高岭土进行表面改性,并采用红外光谱、沉降实验、容重对粉体的改性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偶联剂与纳米高岭土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且复配改性的效果最好;改性高岭土在液体石蜡中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沉降速度下降;颗粒之间的团聚减少,容重为原矿的一半左右,且改性后样品的白度提高了近5%。  相似文献   
995.
王静 《山东地质》2010,(4):46-49
在高房价催生下,"小产权房"在全国呈蔓延趋势。该文通过对淄博市淄川区(县级)"小产权房"情况的调查,厘清了"小产权房"的概念和内涵,摸清了"小产权房"的主要分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小产权房"的客观存在,更从国家政策制度上分析了为何这类房产只能"小产权",而不能"大产权",揭示了"小产权房"是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建设政策缺位的必然,我国房屋建设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996.
鄂尔多斯盆地A油田长2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储层类型为低孔低渗型,平均孔隙度为12.6%,平均渗透率为10.7×10-3μm2。长2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裂缝发育程度与规模控制:辫状河河道砂坝中-细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天然堤粉细砂岩和细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压实作用是导致长2储层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进一步破坏孔隙度,碳酸盐岩是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胶结物;溶解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长2储层物性,裂缝对砂岩渗透率的提高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97.
纵向与横向剖面电阻率变化关系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低阻立板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纵、横向剖面电阻率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横向剖面法在探测走滑断层中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8.
沙尘气溶胶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自然气溶胶类型之一,也是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分。沙尘天气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对气候变化也存在显著作用。近年来,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但人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代沙尘气溶胶的研究,而对过去沙尘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利用黄土粒度及沉积特征,根据现代沙尘暴的沉降特点,研究了60 kaB.P以来中国黄土高原南部地区沙尘气溶胶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1)沙尘气溶胶产生的辐射效应主要表现在造成行星系统太阳辐射反射量的普遍增加,即沙尘过程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2)气候效应上主要表现为对气候的负反馈。由沙尘粒度引起的行星反照率在全新世适宜期达最大值,而在冰期有最小值出现;在气候降温事件中,沙尘气溶胶造成行星反照率降低;每一次降温事件发生时气溶胶的降温效应会相应减弱。约60 kaB.P以来沙尘气溶胶给年均温度带来的影响是使其平均降幅在-0.8 K左右。3)利用黄土的粒度分布,结合现代气溶胶的观测可以估算地质时期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999.
三种固沙植物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热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通过实验测定热胁迫过程中多枝柽柳、梭梭和头状沙拐枣三种植物叶或同化枝外部形态、相对含水量(RWC)、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物(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变化,研究三种植物对沙地高温逆境环境的生理适应机理。结果表明:随高温胁迫强度增加,三种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同时植物保护酶系统活性上升,但在变化趋势和幅度上有硅著差异。三种同沙植物中,多枝柽柳具有最强的耐热性,梭梭次之,头状沙拐枣最差。  相似文献   
1000.
新疆干旱荒漠地区五株低营养细菌的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营养菌又称寡营养菌。属于特殊环境微生物类群。通过对新疆荒漠地区分离得到的五株低营养细菌的理化特性研究,初步摸索到了分离培养的方法,并测得其生长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37℃;最适pH值8~9;最适含碳量15mg/L培养基,生长需要1%~20%的NaCl浓度,以及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指标,为特殊环境微生物尤其是低营养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