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86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22.
梅雨锋锋生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兵  乔全明  张立 《大气科学》1991,15(2):92-100
本文分析了一次梅雨锋的锋生过程,并利用锋生函数和温度平衡方程,讨论了影响梅雨锋形成和维持的因子。结果表明:感热加热是使江淮流域低层锋区消失的主要原因,潜热加热以及水平运动造成的变形是维持梅雨锋存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提出和介绍了利用GMS-4红外云图资料定量测量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CT-TRC(cloudtoptemperaturerainfullcurve,云顶温度-降水量曲线)方法及实现步骤,并结合个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4.
应用双光谱云图判识梅雨锋云系降水等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991年梅雨期间的部分GMS红外,可见光数字云图及同时的地面实测降水资料,从分析各等级降水云的二维频数分布着后,探求降水强度与红外,可见光亮度值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用红外,可见光双光谱阈值法判识大暴雨,暴雨,大雨,中小雨4个等级的降水云。  相似文献   
25.
暴雨过程中积云对流反馈作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钟兴 《气象》1994,20(2):3-10
根据各收支方程讨论,概述了各研究者采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计算得出长江流域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各源汇的空间分布特征。虽然个例,地区和资料不同,其结果各有差异,易比较,但次网格尺度运动对不尺度环境场的反馈作用均非常显著,因而在设计暴雨预报的数值模式时,参数化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6.
根据1991年5-8月江淮特大暴雨资料,使用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91年夏季风和江淮梅雨的准周期振荡,探索季风对异常梅雨的影响。分析指出,1991年北半球夏季风活动,江淮流域湿度场和降雨量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准24天周期振荡,夏季风的周期振荡,主要表现在西南季风(东南季风不明显),它的位相比降雨量提前2-4左右,其振幅大小较好地反映了降雨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27.
丁治英  陈久康 《气象科学》1994,14(4):344-353
本文通过1991年梅雨后期,7月1—13日200hPa非地转场分析得出,梅雨期200hPa非地转风主要由积云对流动量转换形成。其次是风速平流,并通过数值试验得以证明。非地转风形成的高层辐散,可进一步使暴雨增强与维持。另外梅雨期非均匀层结对非地转风及暴雨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几种Q矢量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 1 991 - 0 7- 0 5T2 0— 0 6T2 0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实况资料 ,结合地面降水分布 ,从定性 (矢量场 ,即 Q)、定量 (散度场 ,即 2 · Q)的角度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准地转 Q矢量、半地转 Q矢量、非地转 Q矢量及湿 Q矢量的诊断特性。结果表明 :半地转 Q矢量诊断能力优越于准地转 Q矢量。非地转 Q矢量、湿 Q矢量诊断能力明显优越于准地转 Q矢量、半地转 Q矢量。准地转 Q矢量诊断能力最差 ;从定性的角度分析 ,非地转 Q矢量与湿 Q矢量诊断能力相差不大。但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 ,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 ,湿 Q矢量的诊断能力大于其他 Q矢量 ;70 0 h Pa高度上各 Q矢量的矢量、散度辐合区较其在 850 h Pa和 50 0 h Pa上对降水反映更好 ,尤其是70 0 h Pa湿 Q矢量散度辐合区与降水区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9.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factors in tower latitudes on Meiyu/Baiu front,adiagnostic analysis for the two cases during June to July of 1985 and 1986 was examined.We foundthat (1)when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activity moves westward to 10.5-15.5′N/140°E from eastside of 10.5-15.5°N/160°E,the northward shifts of the Meiyu/Baiu rain belt occurs;(2)themain factor which results in the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shifts of Meiyu/Baiu rain belt is thoughtas the 8,18 and 30 day oscillations of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activity around West Pacific.Meanwhile,the wave train propagating from Lake Baikal via Okhotsk Sea to the tropics couldsometimes shift Baiu rain belt southward;(3)the onsets of Meiyu in China of both cases tend totake place just when the convective activity around lower latitudes moves westward through about140°E with the 8,18 and 30 day oscillation periods firstly coming to June.  相似文献   
30.
该文首先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前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入梅前期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副热带高压首先在太平洋中部增强北跳, 而后向西扩展导致太平洋副高西部脊 (120°E) 的增强北跳。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太平洋中部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和西伸之前, 副热带高压南侧ITCZ中对流和孟加拉湾北部的对流活动明显并且都经历了一次增强活跃过程, 这意味着热带ITCZ和孟加拉湾北部对流的异常活跃可能对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西伸产生影响。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结果表明, 赤道中太平洋ITCZ中对流异常活跃不仅可导致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移, 而且还可导致副热带高压西伸, 与诊断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