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73篇 |
免费 | 2008篇 |
国内免费 | 25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9篇 |
大气科学 | 1653篇 |
地球物理 | 1757篇 |
地质学 | 5425篇 |
海洋学 | 891篇 |
天文学 | 83篇 |
综合类 | 1087篇 |
自然地理 | 12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300篇 |
2021年 | 343篇 |
2020年 | 313篇 |
2019年 | 395篇 |
2018年 | 334篇 |
2017年 | 410篇 |
2016年 | 395篇 |
2015年 | 437篇 |
2014年 | 523篇 |
2013年 | 507篇 |
2012年 | 632篇 |
2011年 | 612篇 |
2010年 | 589篇 |
2009年 | 561篇 |
2008年 | 525篇 |
2007年 | 606篇 |
2006年 | 600篇 |
2005年 | 505篇 |
2004年 | 425篇 |
2003年 | 389篇 |
2002年 | 349篇 |
2001年 | 371篇 |
2000年 | 287篇 |
1999年 | 297篇 |
1998年 | 247篇 |
1997年 | 220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65篇 |
1994年 | 138篇 |
1993年 | 140篇 |
1992年 | 101篇 |
1991年 | 72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13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71.
Tadeusz Cyrul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1986,4(4):257-271
Summary A large scalein situ compression test of a laminated coal cube is described. The cube was uniformly loaded by a system of hydraulic jacks supplied simultaneously from one pump. At the same time both load and deformations were controlled. Deformations were measured by 60 longitudinal gauges located at the side surface of the cube in the regular net. Due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rock the readings showed scatter. As a first approximation, the scattered data were fitted to the plane using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Orientations of the planes were analysed and show permanent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adjacent lamina indicating complex behaviour of the cube under loading. Detailed analysis of this behaviour indicated that the cube was subjected to both bending and twisting. 相似文献
972.
采用IR光谱和质谱技术分析了海南福基田幔源巨晶和包体中辉石的结构羟基红外光谱和氢氧同位素。测试的所有巨晶普通辉石和包体中透辉石及顽火辉石均含结构OH,对比印证了国内外同类矿物的红外光谱特征。结构水质量分数分别是:普通辉石87×10-6~389×10-6;透辉石127×10-6~273×10-6;顽火辉石69×10-6~207×10-6。包体中结构水质量分数为1 811×10-6~5 377×10-6,平均为3 133×10-6。包体中辉石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如下:透辉石的δ(D)为-123.17‰,顽火辉石的δ(D)为-132.04‰;透辉石的δ(18O)为5.96‰,顽火辉石的δ(18O)为5.60‰。实验和对比表明,辉石是海南福基田上地幔重要的水储库,包体未受地壳成分污染,继承和保持了上地幔富水贫氘的特征。上述结果为该地区上地幔研究提供了结构水和氢氧同位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73.
由于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的突出优点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但以往只能测量钻孔横截面上的二维应力状态。近期兴起的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已在多个工程中得到应用。深圳抽水蓄能电站采用了3个不同方向钻孔测量法和单钻孔测量法进行了三维地应力测量,得到了很好的测量成果。其中单钻孔三维地应力测量,在近水平向和铅垂向两个钻孔中应用。三维地应力测量成果不仅得到了相应钻孔横截面上和原生裂隙面上二维应力实测值的检验,而且得到了同一位置两种不同三维地应力测量方法的相互印证,和同一个钻孔(铅垂向)中套芯应力解除法三维地应力实测值的印证。两种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成果(单钻孔测量法包含了非铅垂向和铅垂向钻孔的两种测量法)非常一致,能够代表该测量区的地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974.
吉林省南部下元古界集安群地质特征与沉积期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集安群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认为:蚂蚁河组沉积期古环境为强氧化泻湖相;荒岔沟组沉积期为强还原的泻湖相、大东岔组沉积期为开阔正常浅海潮坪相。集安群从发生发展到结束古环境演化规律是:构造上,由优地槽向冒地槽演化,气候上由炎热向温湿演化;古地理环境从有障壁的局限海变为无障壁的开阔海;从咸化海向正常海,从泻湖相向潮坪相转化。 相似文献
975.
中国北方第四系地下水同位素分层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北方第四系地下水中的D, 18O, 3H和14C含量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与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性, 反映了全新世和末次冰期气候条件的差别以及地下水不同的形成机制.深层地下水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期形成, 其δ(D) 和δ(18O) 值与全新世补给形成的浅层地下水相比, 分别贫4× 10-3~ 16× 10-3和1× 10-3~ 2× 10-3, 说明末次冰期时期年均气温较低.古地下水中D和18O的大陆梯度与全新世以来地下水中的梯度基本相同, 说明在过去30000a来尽管气温发生变化, 但中国北方大陆的大气循环模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地下水同位素分层现象反映了3种不同的补给机制及参与现代水循环程度.这些信息对大陆尺度上的水循环研究和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6.
977.
本文针对北京景区泥石流破坏的特点,确定其资源价值,生态环境、生命财产的损失为评价主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了以加权求和法为计算基础的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2年发生于云蒙山景区的泥石流进行了灾情评估。 相似文献
978.
全球变化中的地球化学基线值研究及中国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全球地球化学制图”(IGM)项目及其在中国的进展情况。展望了我国地球化学基线值研究工作方向及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79.
980.
Etienne Deloule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2006,30(3):175-182
Thi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2004 and 2005 concerning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highlights the contribution the technique has made in the fields of petrology, geochronology, cosmochemistry and material sciences. In petrology, much research was devoted to the measurement of stable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by developments in multicollection acquisition, with emphasis on low atomic mass number elements. Elements studied in particular were S (in sulfides), O (in garnets), C (in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Cl (in glasses) and Si. Novel applications of SIMS to geochronology have included the measurement of young zircon grains by the U-Pb and U-Th decay method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combined U-Pb geochronology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trace elements or stable isotopes in zirc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