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71篇 |
免费 | 3083篇 |
国内免费 | 21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9篇 |
大气科学 | 1706篇 |
地球物理 | 1781篇 |
地质学 | 5590篇 |
海洋学 | 927篇 |
天文学 | 85篇 |
综合类 | 1090篇 |
自然地理 | 12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5篇 |
2023年 | 207篇 |
2022年 | 326篇 |
2021年 | 358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402篇 |
2018年 | 349篇 |
2017年 | 427篇 |
2016年 | 409篇 |
2015年 | 443篇 |
2014年 | 528篇 |
2013年 | 513篇 |
2012年 | 650篇 |
2011年 | 616篇 |
2010年 | 595篇 |
2009年 | 564篇 |
2008年 | 526篇 |
2007年 | 608篇 |
2006年 | 600篇 |
2005年 | 505篇 |
2004年 | 425篇 |
2003年 | 389篇 |
2002年 | 349篇 |
2001年 | 371篇 |
2000年 | 287篇 |
1999年 | 299篇 |
1998年 | 247篇 |
1997年 | 221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65篇 |
1994年 | 138篇 |
1993年 | 140篇 |
1992年 | 101篇 |
1991年 | 72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13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北极秋季海冰密集度与中国初冬降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区实测降水及北极海冰卫星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北极秋季海冰密集度与中国初冬降雨的关系。合成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之前中国南方和北方冬季降水偏少,中部降水偏多,这之后中国南方和北方冬季降水增加,中部降水减少。SVD研究结果显示,北极海冰减少使得近三十年来中国南方和北方冬季降雨呈现逐渐增多,中部地区(从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至日本)降雨逐步减少的趋势。随着北极海冰的进一步减少,如遇合适的气候条件,南方冻雨出现的概率会加大。北极秋季海冰异常的回复过程加之冬季海冰异常的延续信号在中国、蒙古及日本北部激发一个阻塞高压,以巴伦支海/卡拉海为中心激发一个异常低压。这使得来自北冰洋大西洋扇区的冷空气南下至欧洲大陆和亚洲北部,在阻塞高压的影响下,冷空气进一步南下,进入东亚地区。这不仅使得亚洲冬季温度降低,也为中国北部降水增加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2.
淄博市国土资源局临淄分局为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实现科技管矿,研制开发了矿山三维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人工井下巡查的不利局面,以"自动化"监管取代人工监管,消除了监管死角,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大了执法力度,为全区矿政管理的科学规范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3.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表现为冬夏反位相的年周期变化,但爆发早年夏季风持续时间略长于爆发晚年,空间上都反映了南海中央海盆区的夏季强降水和850 hPa上南海北部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但夏季风爆发早年中国华南沿海降水加强而南海南部降水偏少。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主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进入盛夏时节亚太地区大范围的环流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东亚季风槽位置偏北,爆发偏晚年则相反。第二模态反映了南海季风系统春秋反位相的季节变化,且秋季的振幅更强,空间降水场上对应着秋季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与南海中南部北旱南涝的跷跷板式分布,850 hPa风场上则主要表现为异常的东北季风,该模态时空特征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冬季风建立也偏早,越南及周边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则主要反映了冬季风的环流特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对流减弱,PJ波列增强,爆发晚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174.
TheprincipleofcoupledstresreleasemodelanditsapplicationJIELIU1)(刘杰)DAVIDVEREJONES2)LIMA1)(马丽)YAOLINSHI3)(石耀林)JIANCANGZHUA... 相似文献
175.
176.
詹庆明;周亚伦;杨石琳 《测绘地理信息》2023,48(5):136-143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国家重点城市群之一,承担着中部崛起和连通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重任。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一体化的作用,而铁路作为区域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与城市群发展有密切联系。利用GIS等数据分析平台,通过研究2009年和2019年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交通网络和城市发展水平的时序发展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发现:①铁路干线具有显著的廊道效应,2019年武汉市、长沙市和南昌市3个省会城市的交通联系强度高,省内其他核心城市构成次级节点,其他城市成为三、四级节点;②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发展以武汉市、长沙市和南昌市为核心,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水平呈现“洼地式”分布;③长江中游城市群耦合协调度从多峰结构向单峰结构转化,并且有向中等耦合协调和低等耦合协调集中的趋势。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从南向北持续减弱、从西向东先升高后下降的特征,并且在各省份内形成了三级结构。 相似文献
177.
对藏南江孜县床得剖面白垩系黑层和红层沉积岩进行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层有机碳含量高于红层5~10倍,红层和黑层饱和烃主峰碳数分别为nC25和nC23;黑层和红层沉积有机质的母质来源都以水生植物和菌藻类等低等生物为主,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非常有限;但饱和烃的分布和主峰碳数的差异可能反映了有机母源物质在种群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是水体温度存在差异造成的,即红层发育时期水体温度可能高于黑层沉积时期。而在高温度条件下,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造成原始有机质产率和有机质沉积保存量低可能是红层沉积岩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8.
对甘肃省玉门青6井和平凉泾川泾3井两口深水井的水氡及辅助项目观测资料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相关距平、一阶差分等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并排除了主要干扰因素,显示出两井在肃南5.4级、托莱6.0级和礼县5.1级地震前有明显异常,对两井的映震效能和地震预报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