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8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Fish scal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chum salmon growth rates at specific ages in relation to climatic/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1980s–1990s. Scales were obtained from adult salmon returning to the east coast of Korea between 1984 and 1998. Assuming proportionality between scale size increments and fish length, distances between scale annuli were regarded as the growth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habitat areas with respect to the life stages of chum salmon.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areas, growth rates of fingerling salmon were higher in the 1990s than in the 1980s. Zooplankton abundance off the east coast of Korea increased after the late 1980s, which may have provided favorable growth conditions for young salmon in the 1990s. Growth of juvenile chum salmon during the first summer (Okhotsk Sea) was relatively stable, and neither SST nor zooplankton biomass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However, in the Bering Sea, salmon growth rates between age-2 and age-4 (i.e. ocean-phase immature salmon) were higher in the 1980s than in the 1990s. Variability in salmon growth in the Bering Sea was correlated to zooplankton biomas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limate regime shift of 1988/1989 in the subarctic North Pacific affected salmon growth mediated by changes of zooplankton biomass, revealing a bottom-up process.  相似文献   
372.
细鳞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胸鳍覆盖处的鳞片作为细鳞(鱼剌)(Therapon jarbua(Forssk(a)l))的年龄鉴定材料,其年轮形成时期主要在2~4月.体长与鳞径呈线性关系.体长-体重关系为W=3.8891×10-2L2.8761.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适合描述其体长和体重的生长,生长参数为L∞=35.9cm,W∞=1153.7g,k=0.2376,t0=-0.2115.体重生长在4.41a具一拐点,此时体重生长速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73.
本文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通过假设不同的生长参数、样本大小和白噪音水平,模拟出不同假设条件下的鱼类种群时间序列的体长频数分布,再应用体长分析方法ELEFAN(e-lectronic length-frequency analysis)与SLCA(Shepherd's length-composition analysis)估算模拟数据的生长参数K和L∞。用总生长特征φ估算求得生长参数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ELEFAN比SLCA更能准确稳定地估计生长参数。生长速率和极限体长越大,φ估计值的精确度越高。当体长的白噪音水平小于20%时,估计结果较准确。当样本小于60时,样本越大估计结果越准确;当样本大于60时,样本增大对结果影响不大。应用本文的方法估计西非科特迪瓦的法荷水库的长臂虾(Macrobrachium vollenhovenii)真实渔业数据也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4.
几种舌鳎的形态和生长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海儿  郑忠明 《海洋科学》2002,26(12):61-64
由于我国近海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渔业资源的增殖和经济品种的养殖已成为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养殖品种中 ,经济价值高、生长快、对环境耐受力强的品种自然成为首选的对象。舌鳎属(Cynoglossus)鱼类广布在我国近海的底层水域,该属鱼活动范围小、洄游距离短、围捕率高 ,它们食谱广、生长迅速、初次性成熟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作为近海海湾的增养殖对象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者等自1985年起对舌鳎属的半滑舌鳎、宽体舌鳎和短吻舌鳎的生物学进行了究 [1~6],本文进一步对半滑舌鳎((Cynoglos…  相似文献   
375.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限制条件下,加入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ATP均能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所获得的最大藻细胞密度分别为22700、28400和27800藻细胞/ml,对数期生长速率分别为0.12/d、0.14/d和0.15/d,溶解态有机磷对藻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好于溶解态无机磷.三种含磷营养物质对毒素产生的效应没有明显差别,稳定期藻细胞毒素含量分别为22.87、23.98和21.80fmol/cell.磷限制对毒素组成的影响很大,磷限制条件下膝沟藻毒素GTX1/4的含量占绝对优势,GTX2/3含量很少.在添加含磷营养物质后,GTX1/4所占比例降低,GTX2/3比例增加,说明磷限制显著改变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毒素组成.对藻体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磷限制组具有最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添加有机磷化合物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添加无机磷化合物的实验组.研究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可以利用实验中采用的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但其利用溶解态有机磷化合物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通过诱导合成碱性磷酸酶来水解培养基中的溶解态含磷有机物,从而释放无机磷酸盐用于藻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76.
运用 3× 3× 2析因试验 ,研究NO3 N质量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tricornutum)生长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 :NO3 N以抛物线方式控制藻的生长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藻的指数生长期 ,对稳定态细胞密度影响减弱 ,温度升高有助于生长。当温度为 2 0℃ ,NO3 N质量浓度分别为 14 .7和 14 .6mg/L ,光照强度分别为5 36 4 .0和 4 0 35 .4lx时 ,藻相对生长率和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 ,分别为 0 .6 5 15d-1和10 10 .7× 10 4/mL。光肥效应、温肥效应和光温效应存在于藻类生长过程 ,并且起协调作用。增产效应随NO3 N含量增加而减少 ,随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377.
诱变剂亚硝基胍对海洋微藻卡德藻细胞形态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MNNG)处理海洋单细胞绿藻卡德藻(Tetraselmis sp.),观测其对细胞形态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NNG导致卡德藻细胞出现鞭毛脱落、细胞膨胀、内部结构松散、胞质分布不均匀、色素体异常、产生休眠孢子以及致畸、致死等现象;MNNG对卡德藻在群体水平上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死亡率与诱变剂剂量正相关,MNNG对卡德藻处理120nun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20μg/L。  相似文献   
378.
摄食水平对梭鱼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于 1 999年 8— 1 2月 ,在水温为 (2 4 .0± 0 .5 )℃ ,摄食水平分别为体重的 0 %、1 %、2 %、3 %、4%和饱食的条件下进行梭鱼的摄食 -生长实验。结果表明 ,梭鱼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的特定生长率 (SGR)与摄食水平呈直线关系 ,其转化效率与摄食水平的增加成正比 ;梭鱼的湿重、蛋白质、干重和能量的维持水平分别为体重的 1 .85 1、1 .85 3、2 .882和 2 .3 4 2 (% d) ;排粪率和排泄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并呈直线关系。在最大摄食水平下 ,能量收支等式为 :1 0 0C =4.41F +1 1 .1 8U +47.0 6R +3 7.3 5G  相似文献   
379.
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放养密度对九孔鲍 (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进行了4个月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显示 :九孔鲍的生长明显地受到放养密度的制约。在5个实验密度组中 (分别为每养殖笼中放养35 ,40,45 ,50和55个鲍 )以低密度组的生长率为最高 ,达118.57μm/d。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 ,其生长率逐渐下降。但各密度组的存活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同时发现 :九孔鲍的壳长与湿体质量的关系为 :W=0.000093605×L3.0395;每月一次对鲍壳长的测量会对该鲍的生长有明显影响 ,在同等养殖密度和养殖条件下 ,不进行测量的对照组生长率比实验组的要高出15.4%(16.25μm/d) ;另外 ,九孔鲍的生长与水温也有明显关系 ,其生长的临界温度为14.8℃。  相似文献   
380.
东海6种石首鱼的年龄鉴定与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永伦  罗秉征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08-114
利用1985年9月 - 1988年10月长江口近海采集到的6种石首鱼的标本,以及1981年和1982东海作业区收集到的部分石首鱼标本,用且石切片机,对6种石首鱼的耳石进行切片试验,以确定6种石首鱼且石的最佳切片方法;并进行年龄鉴定。运用幂函数方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季节生长方程对6种石首鱼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参数在不同种之间差异性显著,生长速度与极限体长(L)和极限体重(W)成正相关,生长速度的时间分布由K值决定。季节生长的冬滞点(WP)和耳石暗带的形成时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