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4篇
  免费   906篇
  国内免费   1241篇
测绘学   261篇
大气科学   1481篇
地球物理   1863篇
地质学   1600篇
海洋学   748篇
天文学   610篇
综合类   377篇
自然地理   621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416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雷击地闪密度与雷暴日数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马金福  冯志伟 《气象科学》2009,29(5):674-678
根据美国卫星观测得到的我国各省区年平均总闪电资料并计算出各省区的年平均地闪密度(以下简称地闪密度);根据全国各省区220个站点的年平均雷暴日资料,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以下简称<规范>)公式计算出全国各省区的地闪密度.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地闪密度,发现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不同区域差异变化很大.用单位雷暴日地闪密度概念,分析了我国各地单位雷暴日地闪密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指出单位雷暴日地闪密度能粗略反映与我国气候特征相适应的地闪密度的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湖州市2007年人工观测和闪电定位仪观测的闪电资料,得到相同的结论.从而提出<规范>规定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存在较大误差,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97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高层建筑,以及智能建筑物的防雷很重视,具体的防雷措施也做的很到位.但相对于一些古建筑物来说,特别是砖木,砖石结构建筑,在防雷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能够大量保存的砖木、砖石结构建筑大部分都是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古民居、石刻等文物,因此对这些建筑的防雷措施应该更加重视.本文做了关于砖木、砖石结构建筑闪电分流系数研究,仅供参考,希望对砖木、砖石建筑物雷电防护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3.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rainfall yield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al storms observed over the Northern Iberian Peninsula during 1992–1996. To this aim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and Self-Organizing Maps (SOM) method have been used. The SOM method is a group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brain. Results clearly suggest that there exist three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patterns that are link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al events found in the study area. In winter, most of the electrical events are formed under oceanic advection (NW air fluxes). On these cases, mean rainfall yield estimates reach values of 700 104 m3 per cloud to ground lightning flash (CG flash). During summer most frequent electrical storms are associated to local instability shooting by surface heating with advection of humidity coming from the Iberian Peninsula. Under these meteorological situations, rain is scarcer if compared with oceanic events but lightning CG counts reach the maximum values found in the area (about 10 CG counts per 20 × 20 km2 and day) giving this way the smallest rainfall yield with a mean value of 15 104 m3 per CG flash. Iberian air fluxes associated with cold air in upper parts of the atmosphere represent the third meteorological pattern found. This pattern is most common in spring and autumn but is not unusual in the rest of the seasons. In those cases mean rainfall yield in the area is about 150 104 m3 per CG flash. In all electrical episodes K instability index is greater than 15 °C but in the most lightning producing events, this index reaches in the area values greater than 24 °C. PCA result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exist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 and CG counts expressed by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computed from standardized data. However, we must notice that no event is solely linked to this axis, since a seasonal influence which decreases lightning production when rain increases is always present. Results found are of great interest for short term forecasting of flashfloods in mountainous areas like the Spanish Basque Country region.  相似文献   
97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roral oval pattern, i.e., location, size, shape, and intensity, and the auroral electrojet activity index (AE index) is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ximal auroral intensity is elliptically distributed, and the lengths of semimajor and semiminor ax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AE. The intensity along the normal of the auroral oval can be satisfyingly described by a Gaussian distribution, and the maximum and the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of the Gaussian distribution ave bo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AE. Based on these statistical results,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formulas as a function of AE are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location, size, shape, and intensity of the auroral oval. These formulas are validated by the auroral images released by SWPC/NOAA.  相似文献   
975.
新型人工引雷专用火箭及其首次引雷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郄秀书  杨静  蒋如斌 《大气科学》2010,34(5):937-946
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人工引雷专用火箭, 火箭箭体结构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 质量轻, 并具有空中抛伞和放线功能。利用新型火箭和全新的雷电流及同步电磁场测量技术, 在2009年的山东人工引雷实验 (SHATLE2009) 中成功引发负极性云对地放电过程3次, 共包括6次大电流回击过程, 采用0.5 mΩ的大功率同轴分流器和宽带光纤传输技术测量到了0.1 μs时间分辨率的雷电流波形、以及距雷电通道30 m、60 m和480 m处的电磁场和6000 f/s的高速摄像观测资料。6次回击的电流峰值分布范围为11.2~16.3 kA, 几何平均值12.8 kA; 半峰值宽度为7.4~34.9 μs, 几何平均值21.6 μs; 10%~90%峰值的上升时间为0.5~1.4 μs, 几何平均值1.0 μs。成功的人工引发雷电实验证明新型引雷火箭安全性能好、可靠性高, 其成功研制为雷电物理过程和效应的研究, 以及雷电流波形资料的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对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雷电防护标准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6.
一次全省性强雷暴天气的地闪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9年6月26日浙江出现全省范围的雷暴天气,此次过程中出现的地闪频数是自2006年闪电定位系统建立以来出现最多的一次。利用闪电定位实测资料、加密雨量站雨量实况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这一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闪以负地闪为主,负地闪广泛分布于25~55dBz雷电回波区域内,而正闪多出现在25~35dBz回波中;地闪多出现在回波发展和前进的一侧,且密集分布在回波的梯度最大处,强回波中心处地闪较少出现;在回波开始减弱到中心强度为35dBz左右的区域没有地闪发生。地闪频数与全省过程累积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地闪的出现及其频数的增加意味着影响某地的强对流风暴正在发展或正向本地移来,对于单站来说雨强峰值滞后于地闪频数峰值半个小时以上,对于全省累积降水量则提前1~2h。因此地闪资料可以作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强降水预报的预警依据。  相似文献   
977.
秦中勤  吴坚  刘丁齐 《气象科技》2010,38(6):840-842
<正>1"6.3"乙烯厂雷击火灾事故概况2008年6月3日18:20左右,茂名地区开始转为雷暴雨天气。18:56,茂名石化乙烯厂裂解车间2号装置发生火灾,火势于当日20:30基本被控制,于21:50彻底被扑灭。火势烧毁装置的部分管线和设备,无人员伤亡,没有造成环境污染,茂名乙烯厂的  相似文献   
978.
钟万强 《气象科技》2010,38(6):758-761
鉴于雷击分类目前缺乏完整的体系,根据雷击危害方式对雷击进行了综合研究,将间接雷击分为两大类,由此提出了"雷电电位差效应"。对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等效应进行了阐述,并单独对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进行分析。介绍了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对安全距离做了说明。研究了雷电电位差效应与人身伤害的关系。分析表明:雷电电位差效应主要包括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以及与人身伤害有关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主要包括躲避、等电位连接和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979.
选取代表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三类飑线系统--拖曳层状型(TS)、先导层状型(LS)、平行层状型(PS)的3次强雷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天津塘沽多普勒雷达资料、京津冀ADTD型地闪监测网资料和北京探空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运用粗网格化分析方法,分别以飑线系统整体和飑线系统上局部的强回波块为研究对象,探讨6分钟内地闪频数与雷达回波顶高的关系,找寻雷电预警指标.结果表明:3次过程中,出现在云顶达到8~12km 对流云塔中的地闪频数分别为85.8%、78.9%和80.5%;无论是在飑线系统整体,还是飑线系统上强回波块中,6分钟内地闪频数与对流云回波顶高高于11km或12km的回波面积有正相关关系;而且在飑线系统内的地闪活跃区,回波顶高高于11km的回波面积对地闪活动激烈程度具有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980.
植被动力学模式中物候方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物候是指植物生长过程中呈现出的季节性现象,一般与植物所处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植被动力学模式研究的物候主要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变化,直接影响陆气间的碳通量与水热交换,同时影响物种间的竞争,从而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按照建模方法的差别,目前模式中使用的物候方案可分为使用卫星观测资料的物候方案、基于物候——气候关系的统计模型和基于叶碳平衡(周转)的动力学模型三大类。将植物物候分为物候期的触发和物候期叶片的发育过程两部分,分别对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八种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其优缺点。最后探讨了植被动力学模式中物候方案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