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7篇 |
免费 | 508篇 |
国内免费 | 2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62篇 |
大气科学 | 334篇 |
地球物理 | 463篇 |
地质学 | 946篇 |
海洋学 | 212篇 |
天文学 | 162篇 |
综合类 | 305篇 |
自然地理 | 4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105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168篇 |
2012年 | 170篇 |
2011年 | 193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44篇 |
2008年 | 188篇 |
2007年 | 207篇 |
2006年 | 209篇 |
2005年 | 182篇 |
2004年 | 134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36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最近十年来中国地理科学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最近十年来中国地理科学的最重要进展有: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平衡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研究,遥感的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自然地理定位观测,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等。最近,并已开始研究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对中国的影响,使我国地理科学研究紧紧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62.
63.
3S一体化技术支持下的西南地区冬小麦估产——以安宁河谷四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农作物遥感估产已经是广泛应用的技术 ,但由于西南地区复杂的地貌类型以及遥感信息源等因素的限制 ,农作物估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因而研究山区的农作物遥感估产对西南地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安宁河谷为一南北走向的山间盆地 ,是四川省第二大粮食生产基地。本文运用遥感 (Remote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简称 3S ,采取全数字式判读方式提取冬小麦的播种面积 ,进行野外点、线采样 ,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 ,建立了该地区的冬小麦估产模型 相似文献
64.
多源信息的集成与融合及其在遥感制图中的优化利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多源信息的集成和融合是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它的意义和必要性与地球信息本身的特征、采集信息的手段特征及信息处理平台或系统的特点三方面紧密相联系。本文从不同传感器信息的集成和融合、遥感信息与非遥感地学信息的集成和融合、不同格式的 GIS数据的集成和复合三个方面研究了多源信息集成和融合的方法、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进而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和制图任务为例,介绍了多源信息集成和融合技术在该项目中的优化应用实例,包括技术流程分析、信息源分析、多源信息在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和制图中的融合方法、从遥感图像解译信息到 GIS数据库的转换技术等。 相似文献
65.
地理专家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80年代人工智能与地理学的结合产生了地理专家系统(GES)。地理专家系统是继地理信息系统之后,对地理知识与推理形式化,建立的具有一定地理专业水平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由地理数据库,地理知识库和地理推理机三大部分组成。地理数据库是GES的数据管理模块,我们设计了一套地理信息系统MCGIS来作为微机地理专家系统MCGES的综合数据库;地理知识库是GES的知识管理模块;地理推理机则是GES的推理控制策略的程序体现。本文结合一个用C语言自行设计的基于规则的产生式微机地理专家系统MCGES阐述了地理专家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66.
无锡、常州郊区发生地裂缝近年来,无锡石塘湾西蔡一秦村~带、常州横林分别出现了地裂缝,其中以钱桥毛村园最为严重,该处地裂缝于1991年夏初步形成,随后不断扩大,目前已具一定规模,长约700m,总体宽约60m,呈近东西向分布,并造成附近数十间楼房产生大量... 相似文献
67.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能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全球覆盖的地球电离层和中性层大气剖面。它具有全天候、低费用、无系统长期漂移等优点。从1995年4月至1997年3月,首次GPS/MET试验的成功显示了GPS掩星技术对监测全球大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当前空间探测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主要叙述了无线电掩星技术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有关情况,并介绍了美国UCAR的掩星数据处理系统CDAAC的概况,可作为我国开展无线电掩星计划有关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68.
《水文科学杂志》2013,58(2):327-337
Résumé Le présent article montre l'intérêt des simulations mathématiques dans la compréhension des aquifères complexes et hétérogènes. Le réservoir côtier du Maroc occidental est un exemple qui traduit une répartition spatiale des corps perméables et imperméables, d'où la nécessité d'approfondir la connaissance de son fonctionnement hydrogéologique en termes de modélisation numérique. Le modèle hydrodynamique proposé repose sur la résolution du problème direct et inverse. La simulation de l'écoulement (problème direct) en régime permanent a montré la persistance de grands écarts entre la piézométrie mesurée et calculée. Cette anomalie de calage est expliquée principalement par le caractère hétérogène et fissuré, incompatible avec la dérivation de l'équation de diffusivité qui présuppose un milieu continu et un régime laminaire plutôt que turbulent. Deux cartes principales ont été obtenues: (a) une carte des polygones de la conductivité hydraulique dont les valeurs varient entre 50 × 10?4 et 80 × 10?4 m/s; et (b) une carte des polygones de recharge avec des valeurs comprises entre 4.5 × 10?9 et 5 × 10?14 m/s. Le calage du modèle d'écoulement recherché dans la résolution du problème inverse consiste à identifier les paramètres de l'aquifère à partir de la piézométrie connue. Le code d'inversion PEST (Parameter ESTimation) a été utilisé pour créer des cartes montrant des polygones de la conductivité hydraulique et de la recharge avec des valeurs très similaires aux résultats du modèle conceptuel. 相似文献
69.
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在浙江沿岸特殊地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场、台湾暖流、潮流以及长江径流等可变因子,对春季浙江沿岸上升流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春季存在上升流,且上升流以带状分布在浙江近岸海域,在渔山列岛附近(28.40°N,122.00°E)以及舟山群岛附近(30.70°N,122.60°~123.00°E)存在2个上升流中心。风、台湾暖流和潮动力是影响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重要因子,其中风和台湾暖流对浙江沿岸整条上升流带均有影响;潮动力仅对28.60°N 纬度线以北至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以及2个上升流中心的强度存在影响;长江径流对2个上升流中心、舟山群岛及长江口附近的上升流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浙江沿岸海域流场的分析可以发现,舟山群岛附近底层各等深线上水体向岸运动的速度比周围海域的大,跨越底层各等深线向上涌升的趋势更明显,间接反映了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强度相对较强。对于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而言,30 m深度以浅的海域,科氏力、水平平流作用与垂直粘性力是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0 m深度以深的海域,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为科氏力与压强梯度力,此时水平平流作用和垂直粘性力对上升流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