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4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338篇
测绘学   212篇
大气科学   495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EHT)events are among the most impact-related consequence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especially for China,a nation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that is vulnerable to the climate warming.Based on the latest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this study assesses future EHT changes across China at five specific global warming thresholds(1.5℃-5℃).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by 1.5℃/2℃ before 2030/2050 relative to pre-industrial levels(1861-1900)under three future scenarios(SSP1-2.6,SSP2-4.5,and SSP5-8.5),and warming will occur faster under SSP5-8.5 compared to SSP1-2.6 and SSP2-4.5.Under SSP5-8.5,global warming will eventually exceed 5℃ by 2100,while under SSP1-2.6,it will stabilize around 2℃ after 2050.In China,most of the areas where warming exceeds global average levels will be located in Tibet and northern China(Northwest China,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covering 50%-70%of the country.Furthermore,about 0.19-0.44 billion people(accounting for 16%-41%of the national population)will experience warming above the global average.Compared to present-day(1995-2014),the warmest day(TXx)will increase most notably in northern China,while the number of warm days(TX90p)and warm spell duration indicator(WSDI)will increase most profoundly in southern China.For example,relative to the present-day,TXx will increase by 1℃-5℃ in northern China,and TX90p(WSDI)will increase by 25-150(10-80)days in southern China at 1.5℃-5℃ global warming.Compared to 2℃-5℃,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1.5℃ will help avoid about 36%-87%of the EHT increas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82.
利用中国东北1981—2005年173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表(0 cm)温度资料和参加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43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CMIP5耦合气候模式对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大部分气候模式模拟结果都能较好的再现研究区域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与月观测的时间相关系数均高于095,对年际变化模拟能力稍差,大部分模式模拟结果在整个研究时段均表现出冷偏差。空间分布显示,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不同模式模拟结果之间差异较大,模拟能力较优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出研究区域的冷暖中心,较优模式组和较差模式组在夏季的差距达到最大,较差模式组不能再现地表温度的分布特征。通过模式优选发现FGOALS_s2模式表现最优。总的来说,CMIP5耦合气候模式对中国东北区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性能较好,对气候态年变化的模拟性能好于对年际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83.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比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王舒畅  季亮  潘晓滨  李毅 《气象科学》2005,25(6):569-578
使用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和MM5(V3)模式,对2003年7月4~6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RF和MM5都能较好的模拟这次暴雨过程雨带的分布和走向,而WRF能更好的模拟降水中心的位置和雨量;与暴雨过程相联系的低空急流和涡度场等分布特征的模拟,WRF模式亦优于MM5模式。此外,在云贵高原东麓山地,与WRF模式相比,MM5模式在低层模拟出虚假的低压环流,这可能与两模式所采用的垂直坐标差异有关。对WRF的模拟结果分析发现,700hPa湿位涡异常区与暴雨发生区对应很好。  相似文献   
84.
卫星估计降水量产品的优化处理及分区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晶  毕宝贵 《气象》2005,31(2):27-31
经检验发现,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反演并投入业务使用的GMS-5卫星红外估计降水量产品性能在我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利用实测雨量对卫星估计降水量产品进行优化处理,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卫星估计降水量在全国各气候分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5.
网格嵌套技术对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降水过程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侯瑞钦  程麟生 《高原气象》2006,25(3):451-463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2002年7月22日12:00~23日12:00(世界时,下同)长江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主要讨论了网格嵌套技术对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重嵌套在D1,D2域选用积云参数化方案后,模拟的雨区收缩,虚假降水中心相对减少,降水强度及分布更接近观测值。在模式非线性动力、热力及湿物理过程共同驱动下,通过嵌套网格的双向相互作用,使可分辨云尺度的细网格域D3将其信息通过嵌套边界向次细网格域D2传递,然后再通过D2域边界向粗网格域D1域传递。同样,动力、热力反馈也会反向进行。结果将有助于改进各网格域的预报效果。但对D1网格域系统位置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相对小些;另外,通过双向多重嵌套,可提高模式预报区域的分辨率,特别是提高模式关键预报区域的分辨率,这也就有可能改进预报的中尺度物理场,使其能够较真实地描写大气实况。  相似文献   
86.
MM5三维变分系统在北京地区冷暖季背景场误差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NMC方法是目前较广泛采用的一种对模式背景场误差协方差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积累的2002年8月份和2003年2月份各一个月模式预报结果,采用NMC方法,计算了中尺度模式MM5V3在北京地区的冷暖季背景场误差,详细给出其气候统计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背景场误差特征对于不同的模式变量、水平分辨率、垂直层各不相同,冷暖季背景场误差也有不同的特征,其差别主要表现在风场。这些特征与模式模拟区域的平均天气状况相对应,同化应该在各模式区域分别进行。MM5三维变分系统在北京地区的实际应用中,应发展根据实际季节变换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矩阵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夏季的天气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考察期间所获得的天气资料 ,对该地区的温度、雪面温度、风速、风向等天气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格罗夫地区温度日变化和盛行风向与中山站相类似 ,但温度日较差和强风频率比中山站大。当受来自北方暖湿气流影响时 ,常出现降雪天气 ;在东风气流控制下 ,天气以晴为主  相似文献   
88.
多光谱与全色遥感影像像素级融合算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遥感影像融合的过程,并利用SPOT5的全色和多光谱影像在Envi软件里采用IHS、Gram-Schmidt、Brovey和Color Normalized (CN)的融合算法进行融合,然后对几种影像融合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原多光谱相比,HIS融合方法的清晰度和信息的丰富度最高;Gram-Schmidt的光谱保真度和相关度最佳,清晰度和信息的丰富度也仅次于HIS融合结果;Brovey和CN的融合算法是最差的,但是在凸显植被和水体地物时Brovey和CN有优势.总而言之对于不同地物类型,每种融合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限制,所以应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最佳的融合算法.  相似文献   
89.
高光谱遥感以其超高的光谱维数据优势,使对地物的精细识别和区分能力较传统多光谱遥感数据有质的提升.以HyMap高光谱数据和高分五号高光谱数据为数据源,选择中国西部基岩区区域开展了高光谱遥感岩性-构造解译工作.通过图像增强处理后,对研究区地层单元、岩体/脉、构造等进行了遥感地质解译.对比已有的地质调查结果,发现高光谱遥感数...  相似文献   
90.
Mathematical models of hydrocarbon 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c matter and to make an overall calculation of the amounts of oil and/or gas produced during this evolution. However, such models do not provide any information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hydrocarbons formed or on how they evolve during catagenesis.From the kinetic standpoin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hydrocarbons formed can be considered to result from the effect of “primary cracking” reactions having a direct effect on kerogen during its evolution as well as from the effect of “secondary cracking” acting on the hydrocarbons formed.This report gives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cerning the “primary cracking” of Types II and III kerogens and their modelling. For this, the hydrocarbons produced have been grouped into four classes (C1, C2–C5, C6–C15 and C15+). Experimental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se different classes were obtained by the pyrolysis of kerogens with temperature programming of 4°C/min with continuous analysis, during heating, of the amount of hydrocarbons corresponding to each of these classes.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were optim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This model represents the first step in the creation of a more sophisticated mathematical model to be capable of simulating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hydrocarbon classes during the thermal history of sediments. The second step being the adjustment of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secondary crac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