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244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8 毫秒
851.
中国区域1961~2010年降水集中指数(PCI)的变化及月分配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段亚雯  朱克云  马柱国  杨庆 《大气科学》2014,38(6):1124-1136
降水的年内变化(月分配和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利用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增暖背景下水循环发生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降水集中指数(PCI,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能较好的表征降水的年内集中程度,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本文利用中国583个站点1961~2010年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及各典型区域的PCI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PCI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降水月分配变化及PCI与气温季节较差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PCI的气候态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湿润区PCI在11~17之间,年内降水较为均匀;半湿润区PCI为17~24;半干旱区PCI在24~27之间;而干旱区PCI则由27至47不等,降水集中程度较高。除华南地区外,1961~2010年间全国大部分地区PCI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并于1980年前后发生跃变,降水集中程度大幅降低,其中西北西部地区PCI 下降速率最大,为-2.47 (10 a-1)。华南地区PCI的变化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3年以前呈弱的下降趋势,但2003年PCI发生突变,降水集中程度大幅增加。对典型区域的比较发现,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降水集中程度的降低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比例的减小;而湿润区PCI和降水月分配的变化则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西南地区8~12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例减少,而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春秋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例减小,冬夏季降水所占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852.
周家斌 《大气科学》1991,15(2):73-81
文中讨论了车贝雪夫多项式值计算误差对作者以前提出的一种新的时间序列预报方法的预报结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计算方案作了推广,推广后的算法有利于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853.
敦煌春季沙尘天气过程中某些参量和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利用中日合作"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对气候与环境影响(ADEC)的研究"项目敦煌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年和2002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中两个沙尘参量———沙尘浓度指数(DCI)和粒子数浓度(N(d))的变化以及摩擦速度(u )和风速(u)与地面风蚀起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可用DCI=0.2作为扬沙、浮尘等一般沙尘天气的临界值,DCI=0.4作为沙尘暴天气的临界值;沙地和农田上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分别约为0.5m·s-1和0.3m·s-1,临界风速分别约为7m·s-1和3m·s-1。农田和沙地起沙临界摩擦速度的差异,导致绿洲站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数比沙漠站大;与地面起沙量有关的总沙尘粒子数浓度N(d>0.5μm)近似与u2 成比例。  相似文献   
854.
城市化对高温热浪的频次和强度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于城市化影响高温热浪过程的机理了解还不充分。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7月2~6日(北京时)北京一次高温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此次高温过程的影响机理。采用优化后的WRF模式,能够模拟出北京连续5日高温的特征和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城市下垫面的不透水性决定了城区2 m高度处相对湿度低于乡村,削弱了城区通过潜热调节城市气温的能力。日落后,城市感热通量下降缓慢,城区降温速率小于乡村,夜间边界层稳定、高度低,风速小,抑制了城乡之间能量的传输,形成了夜间强的城市热岛强度,造成夜间城市气温明显高于乡村。日出后城乡地面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迅速上升,边界层稳定性下降。午后,城市下垫面分别为地表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高、低值中心,通过潜热调节气温的能力被削弱;边界层稳定性降低,有利于能量的垂直扩散;此时,城市热岛强度小于夜间。因此,北京城市下垫面形成了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加重了城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强度。此外,在这次高温热浪期间,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受到大陆暖高压控制,晴空少云,西北气流越山后形成焚风效应,是北京地区高温热浪形成的天气背景。  相似文献   
855.
亚铁离子(Fe2+)是地表油气化探工作中重要的评价指标。铁元素的变价特征可导致铁离子的不同存在形式,直接利用Fe2+值作为反映油气田上方还原柱性质的指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提出用亚铁离子转化率K=Fe2+/Fe3++Fe2+的改进方法,并在实际勘查中验证,认为亚铁离子转化率可以为油气化探异常评价和靶区圈定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856.
21世纪初中国北方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 用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了2000~2009年间中国北方地区EVI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1世纪初中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总体改善, 局部退化, 10年来区域年平均EVI增加5.97%;2)逐季节平均EVI均呈现上升趋势, 春季、秋季上升幅度小, 夏季、冬季上升幅度大;3)中国北方地区植被稀少的区域呈减少趋势, 同时单位面积EVI增加, 植被生长更加茂盛;4)中国北方地区EVI变化空间异质性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新疆农业区显著增加, 东北和西部部分地区植被退化。  相似文献   
857.
一基于Web-GIS技术的滑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开始在江西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立了8个滑坡灾害监测点。通过定点监测试验、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应用滑坡稳定性原理等方法,揭示了我国东部丘陵区降雨诱发滑坡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表明,降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不仅取决于当日雨量,而且与前期过程降水量有关,但前期各日雨量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饱和状态下的滑坡,其稳定性主要与滑坡的条块重量(W)和总的孔隙水压力与总的上浮压力之比(ru)有关。在监测试验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滑坡稳定性预报预警报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滑坡灾害发生时的降水临界值。应用Web-GIS技术,建立了滑坡灾害预报预警的实时业务系统。在近年来的预报服务中,多次成功地发布了滑坡灾害预报和警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858.
尺度效应是地球科学和定量遥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的许多研究大多集中在估算尺度效应带来的误差,而对一些关键的植被结构参数是否存在尺度效应及其尺度转换方法尚存在诸多不同见解.本文针对真实和有效叶面积指数(LeafAr-ea Index,LAI和Effective LAI,LAIe)以及聚集指数(Clumping Inde...  相似文献   
859.
代垠东  郭高轩  许亮  辛宝东  戚琦 《地质论评》2024,70(4):2024040003-2024040003
为优化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确定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水质的主要控制指标,快速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基于2022年顺平岩溶水系统49件岩溶水样品,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和熵权水质指数(entropy weight water quality index, EWQI)分析研究区水化学和水质特征,并耦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能代表研究区岩溶水水质的关键指标。结果显示:(1)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具有微碱性、低盐度的特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2+·Mg2+型(7347%)。超标指标为 Nan(NH3或N+4中的N, 即氨氮以氮计)、pH值、Fe、Mn和F-,超标率分别为1020%、408%、408%、408%和204%。(2)研究区EWQI平均值为2633,水质“极好”,其中极好和良好所占比例分别为9184%和816%。(3)基于地下水水质数据构建的EWQImin模型筛选的关键指标为Nan、Fe、Mn、Nntr(硝氮以氮计, 硝酸盐中N)和F-,其决定系数(R2)和百分比误差(PE)分别为0986和388%。表明,EWQImin模型优选指标可以代表顺平岩溶水系统的水质状况,对优化水质监测网等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60.

本文利用经过均一化订正的长江流域共669个气象站近60年(1961—2020年)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相对阈值和绝对阈值相结合的极值分析方法,对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高温事件、极端低温事件、极端干旱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识别,分析了年发生频率和线性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全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情况,构建了多个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指标,比较客观地给出了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气候综合危险性等级较高,虽然自1961年以来综合年发生频率呈现弱的线性减少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明显偏高.通过对不同极端气候事件危险性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干旱事件年发生频率呈现线性减少趋势,与全国他其区域相比较,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干旱发生的危险性等级都在中级以上,说明长江流域容易发生极端干旱事件;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降水事件年发生频率呈现弱的增加趋势,危险性等级指数分析表明,高危险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南西部、江西大部、湖北南部等地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危险性很高;近60年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更加频繁,但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危险性等级较低;近60年长江流域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但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综合危险性不断增加,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相伴而生的高温干旱复合型事件频繁发生,极端降水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在全国的占比不断升高,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越来越严重,说明长江流域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