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313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11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183篇
海洋学   2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91.
Speleothems are usually composed of thin layers of calcite (or aragonite). However, cemented detrital materials interlayered between laminae of speleothemic carbonate have been also observed in many caves. Flowstones comprising discontinuous carbonate layers form due to flowing water films, while flood events introduce fluviokarstic sediments in caves that, on occasion, are recorded as clayey layers inside flowstones and stalagmites. This record provides a potential means of understanding the frequency of palaeofloods using cave records.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this type of detrital deposit in El Soplao Cave (Northern Spain). The age of the lowest aragonite layer of a flowstone reveals that the earliest flood period occurred before 500 ka, though most of the flowstone formed between 422 +69/‐43 ka and 400 +66/‐42 ka. This suggests that the cave was periodically affected by palaeoflood events that introduced detrital sediments from the surface as a result of occasional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especially at around 400 ka. The mineralogical data enable an evolutionary model for this flowstone to b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alternation of flood events with laminar flows and carbonate layers precipitation that can be extrapolated to other caves in which detrital sediments inside speleothems have been found.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2.
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计算表明,地震有多种成因,多种因素的周期复合掩盖了地震的周期性。环太平洋地震带受板块运动、潮汐波动、厄尔尼诺、拉尼娜、海平面变化、剥蚀沉积、太平洋十年涛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地震活动最为强烈,8.5级以上强震有明显的准60年和1800年潮汐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193.
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厄尔尼诺事件成因链的概念.指出影响厄尔尼诺事件的物理因子都是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的,它们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厄尔尼诺事件成因链.成因链上物理因子之间的反馈作用和消长作用,导致成因链上的各种成因理论都不能完全地自圆其说,因而也无法完全确定地用于厄尔尼诺事件预测.只有深入探讨反馈作用和消长作用,并综合分析物理因子的贡献率,才能提高厄尔尼诺事件预测的准确率.这为解决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4.
杭州湾外围海域岛礁众多,波浪传播机制复杂。为了了解该海域的波浪分布特征,采用MIKE 21 SW模块建立了杭州湾海域波浪数值模型,利用实测波浪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模拟杭州湾海域的波浪传播。利用1970—2002年嵊山海洋站实测极值波浪资料推算50年一遇波浪要素,将其作为模型边界条件,对杭州湾海域50年一遇的设计波浪进行了模拟,并对该海域的波浪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内波高较之外海明显减小,外围众多岛礁起到了很好的遮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5.
196.
青海玉树7.1级大震的预测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震的震源组合模式。用临界慢化的观点讨论了玉树大震的前震。以异年倍九律与磁暴二倍法相配讨论了玉树大震的发生日期。  相似文献   
197.
次表层上卷海温对改进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 o-Southern Oscillation)模拟水平及ENSO年代际变化均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耦合模式(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简称ICM)和Nudging(张弛逼近)同化方法,重构了1856—2008年间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次表层上卷海温。统计检验表明,重构的次表层上卷海温与近50年的3种分析资料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较小的均方根误差。此外,通过此重构的次表层上卷海温资料重新驱动ICM模式,模拟得到的海表温度距平(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简称SSTA)可以真实地反映出ENSO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表明此重构的次表层上卷海温资料可用于气候研究,特别是用于ENSO的大尺度低频变化或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8.
过去150 年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中国历史日记中的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34 年以来的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同时结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序列对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主要结论有:(1) 1834-1893 年,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在波动中逐渐推迟,但19 世纪末起突然出现大幅提前;1900-1990 年以年代际波动为主要特征,1990-2010 年又再次出现大幅提前;1834 年以来,该地区春季物候最迟的年份为1893 年,最早的年份为2007 年,分别较1977-1996 年平均推迟27 天和提早17 天。(2) 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期变化与该地区上年12 月-当年3 月及当年1-3 月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75、-0.80,可很好地指示该地区的冬季与初春(特别是1-3 月) 气温变化;这为进一步集成多种代用资料重建历史时期的中国温度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9.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选择在1996-2005十年间,有关壮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的期刊文献,从论文发表的时间及刊物、资助的课题、作者、理论与案例、学科角度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对研究的现状做了一些评述,得出了当前研究角度广泛但是深度不够、课题资助的力度有待加强、开始关注对传统民居及其文化的保护、以旅游开发进行民居保护成为研究的新方向等结论。  相似文献   
200.
This work has evaluated the probability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 occurrence in the whole of El Salvador, with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Slope gradient, elevation, aspect,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lithology, land use, and terrain roughness are the predictor variable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pendent variable of occurrence or non-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within an individual grid cell.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terrain roughness and soil type as key factors within the model — using only these two variables the analysis returned a significance level of 89.4%.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model within the GIS were then used to produce a map of relativ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