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4篇
  免费   2063篇
  国内免费   3491篇
测绘学   164篇
大气科学   4921篇
地球物理   1674篇
地质学   3944篇
海洋学   1754篇
天文学   186篇
综合类   423篇
自然地理   2262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229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512篇
  2020年   512篇
  2019年   552篇
  2018年   490篇
  2017年   551篇
  2016年   540篇
  2015年   581篇
  2014年   721篇
  2013年   1105篇
  2012年   712篇
  2011年   680篇
  2010年   607篇
  2009年   734篇
  2008年   730篇
  2007年   727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554篇
  2004年   514篇
  2003年   451篇
  2002年   431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301篇
  1998年   249篇
  1997年   261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51.
20C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区的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丰飞  周天军 《大气科学》2012,36(6):1207-1222
本文利用NCEP1和ERA40再分析资料, 并结合观测资料, 对最新公布的一套再分析资料——20C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区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本文主要是从气候态、年际变率、年代际变化三个方面, 来评估20C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区的质量。结果表明, 在气候平均态上, 20CR再分析资料基本合理再现了东亚夏季风区的高低层环流场(包括南亚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近地层风场)以及经向环流圈特征。但相较于NCEP1和ERA40, 20CR所刻画的南亚高压偏强, 西风急流偏北, 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系统性偏高。在年际变率方面, 除了NCEP1在1967年之前存在偏差, 使其结果和ERA40、20CR不同之外, 三套再分析资料刻画的东亚夏季风变率在其它时段高度一致。三套资料在以纬向风为基础的东亚夏季风指数上的一致性, 高于以经向风为基础的东亚夏季风指数, 其中以低层纬向风为基础的东亚夏季风指数的一致性最高。20CR再分析资料可以较好地再现与东亚夏季风相联系的地表气温和降水年际变化特征, 其刻画的地表气温正相关中心位置偏西、强度最强, 且在河套平原地区有一个弱的负相关中心, 而其描述的降水在孟加拉湾和长江流域较之另外两套再分析资料更接近观测结果, 在热带地区和海上却反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 20CR再分析资料未能合理再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现象, 这也体现在不能合理再现青藏高原下游年代际变冷和“南涝北旱”降水型上, 这主要是因为20CR再分析资料所刻画的东亚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年代际变冷信号偏弱所致。而在百年时间尺度上, 20CR再分析资料所刻画的东亚夏季风变化与观测较为一致;20CR再分析资料可以合理再现出东亚夏季风区1920年代前的显著冷期和1990年代之后的迅速增暖期, 但对1920~1950年代相对暖期和1950~1980年代相对冷期的再现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252.
2006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1月中旬欧洲东部地区经历10年来的最低温天气;2月,非洲南部地区遭遇20年以来的最强降水;2006年上半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经历111年来最干旱的时期;7月,欧美地区经历破纪录的高温炎热天气;菲律宾、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国家遭受暴雨洪灾。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遭受18次沙尘天气的侵袭;夏季重庆等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受到多次强台风袭击;波及全国31个省(市、区)的冰雹、雷雨等强对流天气……。2006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6个高温年,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并没有缓和的迹象;我国又经历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  相似文献   
253.
黄荣辉  王磊 《大气科学》2010,34(5):853-864
本文利用1979~2007年日本气象厅JRA-25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和美国JTWC热带气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7~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和热带气旋 (TC) 在我国登陆地点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东亚/太平洋型 (即EAP型) 遥相关的关系, 特别是分析了7~9月份在厦门以北登陆台风和TC数量的年际变化与夏季 (6~8月) EAP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当夏季 (6~8月) EAP指数为高指数时, 则7~9月份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高度场异常将出现 “-, +, -” EAP型遥相关的波列分布, 这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 偏东。在这种情况下, 西北太平洋上较多的台风和TC的移动路径偏北, 这引起了7~9月份在我国厦门以北沿海登陆的台风和TC数量偏多。反之, 当夏季 (6~8月) EAP指数为低指数时, 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高度场异常为 “+, -, +” 的 EAP型遥相关的波列分布, 这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 偏西。在这种情况下, 西北太平洋上较多的台风和TC移动路径偏南, 这引起了7~9月份在我国厦门以北沿海登陆的台风和TC数量偏少, 较多的台风和TC在厦门以南的华南沿海登陆。  相似文献   
254.
亚洲夏季风各子系统主要变率相互关系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MAP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洲夏季风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子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从同期强度变化可知,当东亚季风偏强时,大尺度亚洲季风、东南亚季风、南亚季风均偏弱,相关区域降水偏少;而同时大尺度亚洲季风偏强时,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偏强,相关区域降水偏多;东南亚季风偏强时,南亚季风偏弱,南亚地区降水偏少;反之亦然。从不同周期强度变化可知各个子系统相关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255.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和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为确保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56.
分位数映射法在RegCM4中国气温模拟订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一种分位数映射法RQUANT,应用到一个区域气候模式(RegCM4)所模拟中国气温的误差订正中。从气候平均态、年际变率、极端气候及农业气候等多方面,评估了该方法对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模拟的订正效果。结果表明,该订正方法对模式模拟的日平均、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气候平均态的订正效果都非常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订正结果与观测的偏差在±0.5℃之间。在降低极端气温指数和农业气候相关指数的模拟误差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但对气温年际变率的订正效果有限。结合以往对降水订正的评估分析,该方法对模式模拟结果有较好的订正效果,可以应用于区域气候模式的气候变化模拟预估中,为气候变化及相关影响评估研究提供更适用和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257.
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的确定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绚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12,31(3):668-675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730个测站逐日气温资料,基于冬季的划分标准定义了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虽总体呈现出北移,但进入21世纪后有明显的向南扩展、入冬时间提前的趋势。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异常偏北年的风场在大陆上有显著的偏南风分量,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定义的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指数与冬季气温呈一致的正相关,气候变暖可能是冬季风南边缘偏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8.
The Weakening of the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End of 1970's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The transition of the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end of 1970's can clearly be detected in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wind velocity, and so on. Wavelet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temporal scale of this change is larger than 20 years. Studies in this work indicate that the trend of the transition over the mid-latitude Asia is opposite to that of global average for some variables at the middle troposphere. Another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e African-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is weaker and the trade wind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is weaker as well after this transition. Such a signal may be found i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as well.  相似文献   
259.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Ⅱ: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诊断3套再分析资料的非绝热加热场,研究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的热力特征.结果表明,与夏季为强热源的特征不同,冬季高原上空不是欧亚大陆上最强的冷源中心.冬季高原上空整体是偏弱的冷源,在高原西侧及东南地区上空甚至出现非绝热加热正值区,这一分析对以往研究提出的高原是冷源的特性给出了修正.各种非绝热加热分量的诊断表明,冬季高原上空这种总的非绝热加热分布主要是由于高原主体的长波辐射冷却较周边地区弱,以及西侧至东南地区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为了说明再分析的非绝热加热资料对冬季高原上空大气的这种热力特征描述的可信性,文中还利用了地表辐射能量、TRMM及PREC/L降水、垂直速度等资料进一步辅助分析,证实了由于高原位势较高造成大气整层温度偏低,向外长波辐射偏少,以及高原地势的隆起造成局地较强的上升运动,高原西侧至东南角降水大值区潜热偏大,最终造成高原上空总非绝热加热负值偏小.最后理想高原隆起的水球试验结果说明,冬季,高原的存在减弱了陆地上空的冷却效应,因而其上为弱冷源,再次证实了资料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0.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及NCEP/DOE再分析资料,对山东地区1985-2000年夏季区域气候变化进行了高分辨率(20 km)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和山东地区较密集的观测资料的比较分析,检验了模式在该地区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能够合理地模拟出山东区域中高层的主要环流特征;(2)数值模拟能够合理再现山东地区16 a夏季平均降水南高北低和地面气温西高东低的主要分布特征.同时也能够合理地模拟出1990和1998年山东地区夏季强降水的主要特征,以及1992和1999年的干旱;(3) 模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1985-2000年16 a夏季山东地区降水和地面气温变率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