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1篇
  免费   824篇
  国内免费   1972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532篇
地球物理   578篇
地质学   2344篇
海洋学   1319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21篇
自然地理   59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313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对下扬子与华南边界结合带东延问题的地球物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江山-绍兴、铅山-宜春等断裂带作为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这种认识目前已基本为大家所接受.但是,这条边界结合带向东延伸入海之后的位置与去向一直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黄、东海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空间重力数据、布格重力数据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利用方向导数等处理方法,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区块.结合研究区的磁力与地质资料,利用各种成图、成像技术,形成一系列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对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认为:该结合带的位置有可能比传统认识中自长江口至大黑山群岛的位置更向南一些,在杭州湾-长崎、对马海峡一线,并呈现向北略微凸出的弓形.边界结合带在深度上属于深大断裂带,一直可以追索到上地幔的顶部.与中朝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相比较,本条结合带的踪迹不是十分清晰.表明加里东运动之后,该结合带的运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2.
GeothermalRegimeofMeso-CenozoicBasinsandTheirTectonicBackgroundinEastChina*ZhuangXinguoFacultyofEarthResources,ChinaUniversit...  相似文献   
13.
ReservoirDiagenesisSequenceandFrameworkinIntracontinentRiftBasin,EastChina*LiZhong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红喜  李秀连  石步鸠 《气象》2004,30(2):12-16
通过对 2 0 0 0年 4月 6日和 4月 9日北京地区两次沙尘 (暴 )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认为 :蒙古气旋型和不伴有气旋的西北槽型所造成的北京沙尘天气的严重程度不同 ;沙源地区中低层较强上升运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当地沙尘垂直输送到空中 ,然后在70 0hPa较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将卷起的沙尘水平输送到下游地区 ;不稳定层结又加强了沙尘天气 ;沙尘暴区上空z 螺旋度分布的特征是高层为负值 ,低层为正值 ,对流层中低层螺旋度正的大值区与卫星云图显示的沙尘暴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对沙尘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Andrei I. Kozhurin   《Tectonophysics》2004,380(3-4):273-285
The active faults known and inferred in the area where the major Pacific, North American and Eurasian plates come together group into two belts. One of them comprises the faults striking roughly parallel to the Pacific ocean margin. The extreme members of the belt are the longitudinal faults of islands arcs, in its oceanic flank, and the faults alo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of marginal seas, in its continental flank. The available data show that all these faults move with some strike-slip component, which is always right-lateral. We suggest that characteristic right-lateral, either partially or dominantly, kinematics of the fault movements has its source in oblique convergence of the Pacific plate with continental Eur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plates. The second belt of active faults transverses the extreme northeast Asia as a continental extension of the active mid-Arctic spreading ridge. The two active fault belts do not cross but come close to each other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ea of Okhotsk marking thus the point where the Pacific, North American and Eurasian plates meet.  相似文献   
16.
娄昭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109-112
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笔者在亚、欧两洲自然地理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自然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入手,得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东亚地区现代地壳运动特征与构造变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任金卫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3,10(Z1):58-65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首次发布的GPS观测结果以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在 2 0 0 0年发布的ITRF97下的站速度矢量和“东南亚地球动力学项目”GPS网的观测结果 ,讨论了东亚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特征。在ITRF97参考系下 ,中国大陆东部现今地壳运动以向南东方向(12 0 130°)运动为主 ,量值平均为 35mm/a ,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东碰撞的影响 ,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呈显北东—近东西向运动 ,但这种影响涉及的范围达到了准噶尔盆地北缘一线 ,说明碰撞型板块边界对板内变形的影响远大于俯冲型板块边界。平均来看 ,75 %以上的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间的南北向缩短是通过地壳增厚变形来吸收的 ,这意味着在调节整个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过程中 ,逆断和地壳增厚起了主要的作用。东南亚块体总体上与欧亚板块的运动有所差异 ,相对于欧亚大陆有 10mm/a左右向东的运动。菲律宾板块南部向西的运动速度只有 2 4mm/a。包括华南地块在内的东南亚块体的运动不仅仅是与印度板块的碰撞过程有关 ,也应当与沿着东南亚块体东边界的俯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区二叠纪和早三叠世地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运用裂陷槽理论,提出了早二叠世地层发育于大石寨、大河深和庙岭三个裂陷槽中。晚二叠一早三叠世则以陆相凹陷沉积为特征,发育于兴安岭、张广才岭及完这山三个凹陷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