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7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119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01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2300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本文以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系统设计原则,研究和设计系统的总体架构和详细架构,提出了功能模块、数据库,对比分析了预警预报模型与GIS集成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982.
One new genus and three new species of the weevil family Eccoptarthridae (Curculionoidea), Leptocar polychaetus gen. et sp. nov., Abrocar macilentus sp. nov., Cretonanophyes punctatus sp. nov.,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y pertain to the Upper Jurassic or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The host plants to the living eccoptarthrids and the floras in Yixian Formation indicate that those archaic eccoptarthrids possibly lived on conifers with a phylogenetic closeness to Cupressaceae. Besides, the early diversification of eccoptarthrids is discussed: origi- nated in Central or East Asia in the Late Jurassic, spread into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underwent a dramatic decline after the Early Cretaceous which likely was caused by competitive pressure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ir host plants.  相似文献   
983.
984.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根据河南省104个气象站19572000年降水量资料,以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负距平(%)为干旱指标,提取不同等级干旱的资料矩阵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并取主要模态特征向量值和时间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要特征,40余年轻旱、中旱发生频率达59.71%和32.24%;各等级干旱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豫北、豫东以及豫西北的部分地区是干旱频发区,而豫西南和豫南地区则是干旱低发区;干旱的时间变化呈波峰波谷交替的振动形式,大规模轻旱2~3 a一遇,中旱3~4 a一遇,重旱约10 a一遇.降水负距平(%)平均值的分布特征可从总体上体现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85.
黄淮麦区小麦拔节后霜害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拔节后抗寒力迅速减弱, 遇强冷空气侵入会发生霜害。该文首先分析了黄淮麦区小麦拔节期的变化规律和霜害温度出现的规律。结果表明:逐日进入拔节期的概率随日序的变化可以用正态分布函数来表示; 霜害温度出现的累积概率随日序的变化可以用指数方程表示。根据拔节期和霜害温度出现的规律, 建立了霜害的风险评估模式。给出了霜害风险度的地区分布, 并指出利用模式中的参数值可以判断几种防御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6.
The amplitude and rhythm of temperature changes at inter-decadal and inter-centennial timescal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winter-half year temperature change series reconstructed from historical phenological events in eastern China for the past 2000 years, together with the temperature change simulation from ECHO-G model for the past 1000 years, and the quasi-periods of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wavelet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1) the maximal amplitude of winter half-year temperature change in eastern China at decadal and centennial scale, was above 2℃ and 0.5-1.0℃ respectively.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amplitude of warming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as identical with the maximum amplitude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in eastern China, but the simulated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amplitude of warming has exceeded the maximum amplitude. 2) The rhythms of temperature change at centennial to millennial scale in eastern China were about 100-year, 250-year, 400-year, 600-year and 1000-year. The 20th century, the 1st-3rd century and the 9th-13th century were warm peaks at inter-centennial scale as well as at millennial scale. It is implicated that the warming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not only anthropogenic effect, but also natural climate variation.  相似文献   
987.
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可能成因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 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IWI), 并发现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 其后冬季风强度有所增强, 80年代初期以后东亚冬季风强度又开始减弱。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冬季陆地表面气温与IWI的相关性比海洋与IWI相关性好, 冬季大陆东部的年代际增温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减弱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联系。利用区域气候模式 (RegCM3) 进行敏感性数值模拟试验发现:减小冬季东亚大陆东北部的长波辐射降温率, 将导致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的减小以及低层北风减弱, 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减弱。近40年来,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减弱趋势很可能是东亚区域气候对温室效应的一种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988.
利用1961~2005年朔州市6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等方法,对朔州市近45a气温变化特征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5a来,朔州市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43℃/10a的速度上升;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明显高于平均最高气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趋势有所加快,尤其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1987年以来朔州相继出现了15个暖冬,较强的暖冬年份出现在1995年以后。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互有利弊。如何趋利避害,确保当地农业高产优产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9.
冬春季江苏沿海大风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江苏2005-2006年460个自动站和加密站的风速资料,分析了2005-2006年冬春季发生的大风过程,研究发现冬春季沿海大风多由强冷空气引发,并具有一定的间断性、持续性、突发性和阵性特点,并对典型过程的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冷空气的入侵促使地面风场发展,大风u、v分量的变化与旋转系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旋转系数的逐时波动与v分量的波动基本呈同位相变化趋势,而其与u分量的波动则有反位相关系;在冷空气影响前后,这样的相关特征始终维持.  相似文献   
990.
桂西北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古岩溶不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了桂西北乐业、天峨等地区发现于上二叠统顶部、下三叠统顶部的 2个古岩溶不整合面 ,及其暴露、沉积间断特征 ,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时代。通过这 2个I型层序界面的确认 ,讨论了其与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及盆地分析、断裂的发育及与微粒型金矿的关系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