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7篇
  免费   481篇
  国内免费   1197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01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2301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北天山巴音沟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巴音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形成的同位素地质年代为344.0±3.4Ma。表明巴音沟蛇绿岩所代表的洋盆形成于早石炭世。综合前人天山石炭纪蛇绿岩及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巴音沟蛇绿岩是大陆板内强烈拉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2.
拉萨河冬季径流对气候变暖和冻土退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萨河流域的气温经历了10年升高0.54 oC的气候变暖,这期间以秋冬季升温为主。在近40年 (1963~2004年) 气候和28年 (1976~2004年) 月径流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具有多年冻土的高海拔拉萨河流域的冻土和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冬季径流对11~2月气温升高具有显著响应,在12~2月份增加了16%,其中2月份增加22%。水热相关分析表明,10~11月地表温度升高0.8~0.9 oC导致冬季河流水量增多,介于0.9~1.5m深度的季节冻土深度和温度变化导致了径流量变化的响应。20世纪90年代的气候变暖使得多年冻土区的季节冻土深度萎缩了大约14cm,冻土区的冬季径流水文响应比气温更快、更显著。但冻土积雪观测的不足使冬季水文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3.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0·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4.
中国大陆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万天丰 《地学前缘》2006,13(6):30-42
中国大陆早古生代(中寒武世—早泥盆世)构造期以发生一系列各具特征、分布局限、准同时的构造事件为特征。它们与苏格兰—阿帕拉契亚的加里东事件完全不同,在中国大陆出现了西域板块完成拼合,华夏板块构成统一结晶基底,南扬子板块广泛发育板内褶皱,此时还形成了阿尔泰—额尔古纳碰撞带等重要构造事件,而以中朝和北扬子板块为代表的其他板块则主要表现为稳定沉积,地块运移,并呈离散状态。阿尔泰—额尔古纳带、西域板块、华夏板块以及南扬子板块存在板块汇聚、碰撞或地壳缩短的特征,而中朝、北扬子、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等地块则以稳定、离散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板块基本上保持孤立和离散的状态,这是早古生代中国大陆各个地块构造演化特征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5.
Based on a partial postcranial skeleton collect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Napai Formation of Guangxi, China, we erect a new sauropod taxon, Fusuisaurus zhaoi gen. et sp. nov. The holotype specimen consists of the left ilium, left pubis, anterior caudals, most of the dorsal ribs and distal end of the left femur. Fusuisaurus zhaoi is diagnosed by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 states among the known sauropods. It displays several synapomorphies of Titanosauriformes but lacks many derived features seen in other titanosauriforms, suggesting that the new taxon represents the basalmost known titanosauriform and providing new evidence that Titanosauriformes originated from Asia. A size comparison suggests that Fusuisaurus zhaoi is among the largest Early Cretaceous sauropods, providing an important addition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Chinese sauropod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66.
The First Mesozoic Heterodactyl Bird from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Introduction Enantiornithines were the dominant birds nearly worldwide throughout the entire span of the Cretaceous (Chiappe, 1995; Feduccia, 1996). The adaptive radiation of opposite birds is little known besides the disparity of rostral morphology in Boluochia (Zhou, 1995), Longipteryx (Zhang et al., 2001), Longirostravis ( Hou et al., 2004), and the presence of stomach contents that reflect a diversity of diets. Like the structure of rostrum, differentiation of the locomotor apparatu…  相似文献   
167.
我国东南象限冬、春季雨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我国东南象限冬、春季雨带的相关分析,发现当冬、春季之间地气形势稳定时,约有68%的春雨带位于冬雨带南方50~300 km的范围内,此统计结果可作为预报春雨的指标;当冬季地气形势出现“双跳型”时,冬、春季之间的雨带可相距500 km以上,此时冬、春季的地震时空变化有可能作为春雨位置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68.
冬小麦蒸腾速率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找到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蒸腾速率的影响程度,通过对L1-6200便携式作物生理测定仪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的蒸腾速率观测值与气象条件计算得出的理论值进行比较,确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蒸腾速率修正系数.分析发现:①在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下,未考虑修正系数的情况时,土壤含水量越小,理论计算误差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理论计算误差越小.②土壤含水量小时蒸腾速率计算值的修正系数大,而土壤含水量偏大时修正系数小.③考虑修正系数后,计算误差显著减小,除了土壤含水量为14.89%稍有偏差外,其它土壤含水量状态下的理论计算值非常接近实际观测值.同时验证了不同土壤水分下的修正系数足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9.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浑水陆棚相与清水陆棚相,东部两者交替发育,中西部则主要为浑水陆棚相。浑水陆棚相以半局限海亚相为主,包括三个微相;清水陆棚相可分为颗粒滩、滩间、潮坪和内缘斜坡等四个亚相,包括若干微相。飞一段全区为清水陆棚相;飞二段全区均为浑水陆棚亚相的泥质半局限海微相;飞三段,西部为浑水陆棚相,东部为清水陆棚相,其间发育灰泥质半局限海微相;飞四段基本为泥质半局限海微相。飞一时,区内中部有一近南北向的台内凹槽,沿凹槽边缘鲕粒滩较发育。研究区以西的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与华蓥山断裂带控制着区内沉积相展布,当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构造活跃时全区发育浑水陆棚,华蓥山断裂带活动时东部发育清水陆棚;当康滇古陆、龙门山岛链与华蓥山断裂带构造的活动性都较低时,全区以清水陆棚为主。  相似文献   
170.
宜人气候可以分为避暑型和避寒型两种类型,但现有研究鲜有关注国内两类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本文采用1981—2010年213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数据,基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计算各个气象站点的气候综合舒适指数,结合协同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对全国避暑型和避寒型宜人气候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类气候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避暑型气候区包括40°N以北的西北边疆和东北地区、西北中部地区及西南地区三大集中分布区。中国避寒型气候区集中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② 国内夏冬两季的气候不舒适地域广阔,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避暑型与避寒型气候资源的开发潜力显著。③ 两类宜人气候呈现明显的地域分离特征,拥有避暑和避寒双重属性的地方极少。④ 国内避寒型气候是稀缺资源,具有垄断性特征;而避暑型气候相对分布广泛,是一种相对遍在性资源。本文不仅丰富了宜人气候分布特征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可为地方气候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