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8篇 |
免费 | 494篇 |
国内免费 | 6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5篇 |
大气科学 | 284篇 |
地球物理 | 840篇 |
地质学 | 1690篇 |
海洋学 | 256篇 |
天文学 | 75篇 |
综合类 | 333篇 |
自然地理 | 2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141篇 |
2019年 | 125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116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150篇 |
2014年 | 163篇 |
2013年 | 204篇 |
2012年 | 159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61篇 |
2008年 | 211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42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116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7篇 |
1973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是研究剩余油分布最重要的测井方法.针对研究区块中-低孔隙度、中-低渗透率、高矿化度地层水的油藏特点与饱和度监测的现状,对比研究了现有监测技术与仪器装备的性能指标,同时考虑脉冲中子、非弹性散射与地层中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特性,提出了适用于这种不同油藏地质特点的剩余油饱和度监测系列优化方案.针对某区块编制了整体监测方案,并且对监测资料进行精细处理与解释.多口井实施和应用表明,该方案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2.
Analysis of three-component ambient vibration array measurem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at Fäh Gabriela Stamm Hans-Balder Havenith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08,172(1):199-213
53.
中国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Pt)矿床成矿系列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Pt)矿床,主要形成于以前寒武系为基底的大陆裂谷,部分形成于增生褶皱带中显生宙地层为基底的裂陷槽环境。根据形成时代、当时所在的构造环境单元及成矿岩浆系列,划分为9个矿床成矿系列和8个矿床成矿亚系列。成矿时代以元古代、晚古生代为主。现今,矿床主要分布于地台边缘,造山带中也有产出,但不代表其当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物质来源为上地幔,原始岩浆以上地幔部分熔融的高MgO拉斑玄武岩(拉斑橄榄玄武岩)岩浆系列为特征,也有钙碱性岩浆(喀拉通克)和科马提岩岩浆系列(桂北)。地壳物质混染比较普遍。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岩浆熔离型,且以硅酸盐岩浆上侵前的深部熔离作用为主。还有热液成因类型(煎茶岭)。矿床成矿系列的时空分布与中国大陆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4.
利用气象台记录的深度为0.8m,1.6m和3.2m的月平均地温资料,进行Fourier频谱分析,得到定常波和子谐波(变化波)两部分.同时取地表以下为水平分层的均匀双层介质,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线性热传导和最优化理论对定常波以及子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进行联合反演,计算气象台地表附近的定常地温梯度以及地表土壤的热扩散系数等物性参数,并据此计算该地的大地热流值.初步计算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得到的某些地区的大地热流值与传统的通过钻孔测量法得到的大地热流值符合得相当好. 相似文献
55.
河川径流等水文时间序列属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使用回归分析等传统的分析方法,难以获取和描述其内在关联和变化规律。利用现有的相关站点的径流量历史数据和输沙量、降水量数据,在进行规格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三层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澜沧江流域上游昌都站径流量与各关联因子之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进行模拟,采用拟牛顿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模拟结果达到期望精度要求,并利用1982年~1985年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证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澜沧江流域站点的月径流量序列进行模拟、预测和数据补缺处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6.
57.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78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数据和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EOF分解、傅立叶滤波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秋风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秋风天气强度有自西向东部或向东南部、东北部递减的分布规律。贵州省异常秋风过程次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全省各站呈同位相变化,进入2000年后,秋风过程次数由全省秋风偏弱偏少型转为全省秋风偏多偏强型。在环流场上,纬向西风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出短波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形成秋风天气过程,因而造成的秋风过程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对秋风过程的环流场进行滤波表明:1波对于秋风过程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而1波、2波在时间上的配合对于秋风过程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8.
59.
将Newmark-β法中常平均加速度法的基本假定与精细指数算法结合,根据指数矩阵的Taylor级数展开式,提出了动力方程的显式级数解,并设计了相应的时程积分算法.该算法的精度可根据Taylor级数展开式的项数进行灵活控制.算例的结果表明:在满足稳定性条件的前提下,随着时间步长的增加,其精度优于传统的时程积分法.通过稳定性的分析,指出其稳定性条件是显然满足的. 相似文献
60.
ABSTRACTSeries of observed flood intervals, defined as the time intervals between successive flood peaks over a threshold, were extracted directly from 11 approximately 100-year streamflow datasets from Queensland, Australia. A range of discharge thresholds were analysed that correspond to return periods of approximately 3.7 months to 6.3 years. Flood interval histograms at South East Queensland gauges were consistently unimodal whereas those of the North and Central Queensland sites were often multimodal. The exponenti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pd)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interval exceedence probabilities, but fitting utilizing the Anderson-Darling statistic found little evidence that it is the most suitable. The fatigue life pd dominated sub-year return periods (<1 year), often transitioning to a log Pearson 3 pd at above-year return periods. Fatigue life pd is used in analysis of the lifetime to structural failure when a threshold is exceeded, an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its relevance also to the elapsed time between above-threshold floods. At most sites, the interval medians were substantially less than the means for sub-year return periods. Statistically the median is a better measure of the central tendency of skewed distributions but the mean is generally used in practice to describe the classical concept of flood return period.
Editor Z.W. Kundzewicz; Associate editor I. Nalbant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