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305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299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992.
The abundance, size, and fluorescence of picophytoplankton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summer (July-August of 2009) and winter (January of 2010) extending from near-shore coastal waters to oligotrophic open water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trasting seasonal monsoons. We found that the median abundance of Prochlorococcus averaged over top 150 m decreased nearly 10 times in the winter compared to the summer in the whole survey area, while median abundance of Synechococcus and picoeukaryotes increased 2.6 and 2.4 folds, respectively. Vertical abundance profiles of picoeukaryotes usually formed a subsurface maximum during the summer with the depth of maximal abundances tracking the depth of nutricline, whereas their vertical distributions were more uniform during the winter. Size and cellular fluorescence of Prochlorococcus and Synechococcus usually in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summer, while the size of picoeukaryotes was smallest at the depth of maximal abundances. Size, cellular fluorescence, and chlorophyll-to-carbon ratio of Prochlorococcus and Synechococcus in surface waters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winter than in the summer and onshore than offshore, probably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temperature, nutrient, and light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different ecotype compositions. Prochlorococcus cells were most abundant in warm and oligotrophic environments, while the abundance of Synechococcus and picoeukaryotes was the highest in waters with intermediate chlorophyll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f picophytoplankton group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ir specific physiology documented in previous studies and can be possibly predicted by environment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variables.  相似文献   
993.
1.IntroductionItiswellknownthattheSouthChinaSea(SCS)monsoonisnotonlyamajormemberoftheEastAsianmonsoon,butalsohasanimportantfunctionontheweatherandclimateintheSouthChinaSea,theneighboringareasandtheworld.Manyscholarsathomeandabroadhavedonevariousresearchesaboutit.Jinngetal.(1993a,1993b)foundthatthetroposphericheatingincreasesabruptly,andtheheatsourcesandthemoisturesinksbecomestrongobviouslyinthesoutheasternTibetanPlateauandtheeastplainofChinawhentheSouthChinaSeamonsoononsets.Additionally…  相似文献   
994.
利用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两套再分析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陆地表面温度(1and surface temperature or skin temperature,简称LST)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40表层土壤温度(ECMWF—STLl)资料,揭示了两组资料反映的春、夏季陆面热力状况分布特征及变率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套资料的全球春季陆面热力状况气候态分布均反映出表面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趋势,但在中低纬地区,ECMWF—STLl高于LST,高纬度地区情况相反。夏季,除格陵兰岛外,两套资料陆面热力状况气候态分布基本相同。2)春季ECMWF—STLl、LST变率类似,均表现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表面温度变率大的特征。相比而言,欧亚大陆北部ECMWF—STLl变率较LST明显,南部相反。夏季,温度变率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非洲中部、欧亚大陆北部及美洲部分地区,其中,南北美洲两套资料温度变率差别较大。3)分析EOF第一模态发现,两套资料均表现出春季欧亚大陆热力状况南北反相变化的特征,澳大利亚及南北美洲地区两套资料空间分布型位相正好相反。对于夏季而言,两套资料均反映出欧亚大陆及非洲的一致性变化特征,而其他地区差别较大;4)春季增温显著的地区主要位于欧亚大陆中高纬,相比而言,欧亚大陆北部ECMWF—STLl升温较明显,南部LST降温较明显。夏季,非洲、欧亚以及北美洲地区,两套资料升降温趋势分布相似,但LST升降温幅度均较ECMWF—STLl大。总之,两套资料对热力状况的描述在非洲及欧亚大陆上相似性较大,而在澳大利亚、格陵兰岛及南北美洲地区有一定的差别。另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热力状况的描述两套资料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和1×1°、4次/d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湖南两次大范围大暴雨过程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诊断分析,所得结论对湖南6月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与大暴雨过程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四川省潜在蒸散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Penman-Monteith法是FAO-56推荐的计算潜在蒸散量的标准方法, 但由于涉及的气象要素较多, 难于在业务中应用。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业务化应用为目标, 利用1971-2000年四川省156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 以Penman-Monteith法计算结果作为标准,分析了Thornthwaite法和Hargreaves法对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年、月潜在蒸散量的估算精度, 建立了可供业务应用的ET0估算模型, 并应用于2006年四川省特大伏旱监测, 结果表明:Thornthwaite法反映不出ET0的年际变化,在冬季显著偏小, 而Hargreaves法对ET0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 与Thornthwaite法相比,其ET0年、月估算值更接近于Penman-Monteith法标准值,且Hargreaves法估算值与Penman-Monteith法标准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引入风速和相对湿度两个订正因子后,Hargreaves订正值的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 基于该文ET0估算模型计算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四川干旱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997.
用初估场对比中芬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部分高空台站2007—2009年近3年探空记录的统计分析表明:邻近测站同一型号探空仪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与6 h数值预报初估场的平均偏差一致,但不同型号探空仪记录与初估场的平均偏差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利用初估场进行邻近测站不同型号探空仪之间的间接对比。该文利用初估场与台站探空记录的差值,分析了使用芬兰Vaisala公司RS92型探空仪的中国香港站与邻近的使用L波段探空仪的梧州、汕头、东源、阳江4站2年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的系统差,结果表明:19:00(北京时,下同),L波段探空仪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在平流层分别偏低达1℃和30 gpm;07:00,L波段探空仪的温度记录在对流层偏高0.4℃,导致其位势高度记录也在对流层偏高;两套设备的系统差不仅有显著的日夜差异和季节性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年际差异。  相似文献   
998.
石家庄市城区暴雨强度公式修正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家庄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2年近52 a降水资料,基于年多个样法和年最大值法进行选样,采用皮尔逊-Ⅲ型分布对暴雨进行理论频率分析,得出暴雨强度—历时—重现期关系曲线,并利用高斯—牛顿迭代法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求解,以绝对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差作为暴雨强度公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基于年多个样法推算的暴雨强度公式精度比年最大值法高,且满足暴雨强度公式评价指标。新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的暴雨强度值大部分比1978年编制的大,且随着降水历时的增长,其偏大的幅度呈增加趋势,与近30 a来石家庄市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6年7月2日淮河流域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淮河流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来自北方的干侵入对MCC的生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流层低层华北冷空气的南下锋生、对流层中低层西南气流沿锋面爬升,为MCC的生成提供了触发机制;高低空急流耦合、天气尺度经向间接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MCC的生成、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低层能量场特征、风速风向垂直切变特征、总指数及云图弓状回波后部干侵入区的变化等,对MCC的生成和发展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三种云导风资料及其对台风数值预报影响试验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在海面上缺乏重要的常规观测资料,因而云导风成为研究西太平洋台风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为了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发的云导风系统(CWIS)进行质量评价及其对台风研究的贡献,选取了三种云导风资料进行综合对比。通过对比CWIS导出FY2C云迹风数据、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中心(NSMC)导出FY2C云迹风数据和日本气象卫星中心(JMSC)的MTSAT云导风数据,采用逐点比较法分析了不同资料的精度与误差。所得结果发现:CWIS的风速与JMSC风速、NSMC的风向与JMSC风向分别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使用三重制约法获得了三种云导风资料的误差信息,风速误差标准差以JMSC最小、NSMC最大;风向误差标准差以JMSC最小、CWIS最大。云导风资料在中尺度对流云带和高空急流云带上,NSMC云导风风速大于CWIS、JMSC;而在台风云系上三种云导风资料没有特别的差异。根据以上比较的三种云导风资料的结果,进行了云导风资料对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的影响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加入云导风资料模拟后得到的台风移动路径与实况总体上比较接近,不同的资料导出不同的结果,台风中心位置误差减小到23%~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