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应用CAP和深度震相方法,对2018年3月20日发生在广东阳西的M3.7级地震震源深度进行了测定。首先通过CAP方法反演获得震源机制解,拟合最佳震源深度为12km。然后在震中距100km以内的近台识别出清晰的sPL和PmP、sPmP震相,利用频率-波数(F-K)方法,计算出深度震相在不同深度下的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波形对比测定震源深度为12km。再利用250~400km震中距范围内台站上识别出的sPn与Pn震相的走时差,测得震源深度12.6km。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该地震震源深度为12km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62.
2015年3月14日在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M_S4.3地震,随后发生3月23日M_s3.6余震.主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万多间.主震震级不大,而造成的灾害巨大.本文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一致.主震的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10°,倾角75°,滑动角—10°;节面Ⅱ走向202°,倾角80°,滑动角—164°;矩震级M_w4.3,余震矩震级M_w3.7,反演最佳深度均为3 km.最佳深度时波形拟合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使用sPn和sPL深度震相进一步分析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选取的7个台站的sPn震相与Pn震相的平均到时差为1 s,对应的震源深度为3 km.震中距为36 km的利辛台的sPL震相与Pg震相到时差约为1.1 s,对应震源深度约3~4 km之间.两种深度震相分析的震源深度与CAP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本文给出的阜阳地震震源深度为3 km左右基本是可靠的.本次地震造成较大灾害的原因很可能与地震震源较浅有关.阜阳地区地壳结构相对稳定,地质构造演化形成3 km厚的沉积层,本次地震可能是区域应力作用下发生在沉积层里的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63.
全张量磁梯度数据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多参量的优点,能更加清晰地刻画地质体的分布特征,综合利用磁张量梯度数据准确地获得地质体水平位置和深度信息是解释的主要目的.磁张量数据的方向解析信号具有减小倾斜磁化干扰的优点,常被用来圈定磁源体的水平位置,但解析信号强度随着地质体埋深的增加急剧衰减,难以有效识别较深的地质体.张量数据均衡边界识别技术,利用不同方向解析信号的比值函数,能有效地均衡不同深度地质体的响应,同时显示不同深度地质体的边界,提高了对较深地质体的分辨率.磁张量数据深度成像技术根据实测张量数据与假定模型张量数据的相关系数来给定地质体的深度,综合利用多参量数据联合反演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准确性,且无需进行复杂的反演运算,是大数据量张量数据解释的有效方法.理论模型试验证明:磁张量数据均衡边界识别技术可清晰和准确地识别地质体的水平范围,受倾斜磁化干扰小;磁张量数据深度成像技术可准确地获得地质体的深度信息,具有较强的抗噪性.将上述方法应用于铁矿区实测航磁张量梯度数据解释,获得了铁矿体水平分布与埋深,深度结果与张量欧拉反褶积法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4.
基于共轭梯度算法对欠定线性目标函数进行求解。 为改善目标函数的多解性、 消除多余构造信息影响, 引入粗糙度系数矩阵; 为克服“趋肤效应”, 更好地反映地质体的真实形态, 在模型目标函数中引入深度加权函数; 为更好的反映地质体的某些尖锐构造和边界, 本文对目标函数添加了基于最小支撑泛函的聚焦反演约束。 通过对多种模型的计算, 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重力资料地下密度反演中去, 得到了较好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65.
鲁西地区归来庄金矿床找矿始于1987年初,历经"六进六出"的坚持不懈,探求金金属量34.8t,填补了鲁西地区无大型金矿的空白。近几年,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在归来庄金矿床深部及外围开展的勘查工作,扩大了归来庄主矿体的规模,并且证实归来庄主矿体沿F1构造蚀变带向深部尚未封闭,仍有良好找矿前景。目前归来庄金矿累计探明金金属量超过50t,是鲁西地区唯一的特大型金矿床。该文在系统分析以往成果资料基础上,系统归纳了归来庄主矿体地质特征,建立了铜石杂岩体周边多种金矿化类型"一体多型"成矿模式,指出了下步找矿方向:归来庄金矿床深部找矿仍以寻找隐爆角砾岩型为主,外围重点围绕"一带多区",争取早日实现铜石地区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66.
The quality of depth imag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of the underlying velocity model. In most sub-salt settings, lack of angular illumination severely degrades the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of velocity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the seismic data itself. A standard approach for building a starting velocity model uses more reliable velocity information outboard of salt which is subsequently extrapolated to populate the sub-salt regions. The shortcoming of this method lies i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effective stress observed outboard of salt can be extrapolated beneath salt solely as a function of depth below mudline.  相似文献   
67.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depth distributions of four major Southern Ocean macrobenthic epi- and infaunal taxa, the Bivalvia, Gastropoda, Isopoda, and Polychaeta, from subtidal to abyssal depth. All literature data up to summer 2008, as well as the unpublished data from the most recent ANDEEP I–III (Antarctic benthic deep-sea biodiversity: colonisation history and recent community patterns) expeditions to the Southern Ocean deep sea a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Benthic invertebrates in the Southern Ocean are known for their wide bathymetric ranges. We analysed the distributions of four of the most abundant and species-rich taxa from intertidal to abyssal (5200 m) depths in depth zones of 100 m. The depth distributions of three macrofaunal classes (Bivalvia, Gastropoda, Polychaeta) and one order (Isopoda) showed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case of bivalves, gastropods and polychaetes, the number of species per depth zone decreased from the shelf to the slope at around 1000 m depth and then showed stable low numbers. The isopods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they were less species rich in the upper 1000 m but increased in species numbers from the slope to bathyal and abyssal depths. Depth ranges of families of the studied taxa (Bivalvia: 31 families, Gastropoda: 60, Isopoda: 32, and Polychaeta: 46 families) were compiled and illustrated. At present vast areas of the deep sea in the Southern Ocean remain unexplored and species accumulation curves showed that only a fraction of the species have been discovered to date. We anticipate that further investigations will great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pecies known in the Southern Ocean deep sea.  相似文献   
68.
周兴付  顾和和 《江苏地质》2007,31(4):373-376
探索了GPS-RTK与测深仪、全站仪相配合在塌陷区测图中的综合应用问题。总结了这三种仪器相配合进行塌陷区测图的作业方法,使三种仪器在实际测量中相得益彰,有效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69.
从地表化探土壤样品的采集深度、采集层位和介质的统一、采集可靠性的相关检验、吸附烃样品脱气温度的选择 ,以及不同景观条件下背景值的确定方法等 5个方面 ,介绍了油气综合化探的工作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 ,将有助于追踪与地下油气藏密切相关的地表综合异常  相似文献   
70.
赵剑畏 《江苏地质》2000,24(2):75-80
在介绍郯庐断裂东西两侧EW向构造基本特征的同时,从将秦岭带理解为高级协和函数和边界条件差异及构造复合等方面具体探讨了下述问题:为什么秦岭东延后构造形迹显得宽散零落?NE向的苏鲁变质岩构造带何以也成为秦岭构造带的成份?重塑了“老淮阳弧构造”,指出在郯庐断裂东侧,古老的秦岭带发生北移,中新生代秦岭带又在原水的纬度上产生,其构造形迹北抵海州湾两侧,南达杭州湾附近。还探讨了该区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深度和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