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499篇
地质学   449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91.
该填土边坡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场地岩土层主要由人工填土、耕植土和粉质粘土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以及全-强风化泥岩和中-微风化细砂岩等下伏基岩组成。全-强风化泥岩呈紫红色,岩质软弱,具有遇水软化成泥且强度迅速降低的特点。经过2d的强降雨之后,该填土边坡开始蠕滑变形,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场地条件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对边坡的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变形特征是一种推移式蠕滑变形,场地平整填方加载是造成边坡变形的诱发因素,不良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地下水条件是导致边坡蠕滑变形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92.
李忠  张丽娟  寿建峰  韩登林  沈杨  张惠良 《岩石学报》2009,25(10):2320-2330
孔隙性砂岩在应变过程中首先发生应变局域化并形成肉眼不易识别的变形条带(deformation band),这与低孔隙性的碳酸盐岩的应变效应迥然不同.实例分析说明,天山南缘库车坳陷后期构造变形强烈,自白垩纪以来构造应变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异的显著特征.结合盆地构造格架以及砂岩物性分布特征,本文提出了该区六类砂岩储层改造的构造样式,并描述了其中砂岩的构造非均质性.其中深层卷入型(3类)主要发育于盆地西部,而浅层卷入型发育于盆地东部,其分布受基底构造、盐煤等滑脱层、近南北向的调节断裂、盆山边界接触方式的控制.除变形条带外,研究发现本区最大埋深大于6500~7000m的白垩系致密砂岩的应变属性亲近灰岩,其由于后期抬升或深层次构造应变将容易导致裂隙的发育,这一点在有效储层预测中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93.
张波  张进江  郭磊 《地质科学》2006,41(1):158-169
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东段的然巴构造穹隆外围发育环形韧性剪切带,带内岩石经韧性剪切形成各类糜棱状岩石。石英为带内变形岩中最为常见的造岩矿物,在不同的温度、应变速率下产生不同的显微构造,其中动态重结晶最为常见。重结晶新晶颗粒边界普遍具有锯齿状或港湾状结构,是应变和变形环境的天然记录。新晶粒分维几何统计分析表明:带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形态具有自相似性(1≤D≤2),表现出分形特征,分维数值为1.14~1.19,变形温度大约500℃。同构造变质环境属中——高绿片岩相;初步估算古应变速率可能低于10-9.5S-1;根据重结晶粒径估算变形古应力6.2~58.8MPa。  相似文献   
794.
两类榴辉岩的石榴石变形特征差异——来自TEM研究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大陆碰撞造山带中超高压榴辉岩从变形程度上通常可以分为面理化榴辉岩和块状榴辉岩两类。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中面理化榴辉岩和块状榴辉岩的石榴石变形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面理化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位错密度比块状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位错密度高大约3个数量级,位错密度达1.2×1010/cm2。并且有水分子团与高密度位错共存,表明主导石榴石发生强烈塑性变形的机制为水弱化的位错滑移。(2)块状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位错密度低,没有观察到水分子团,虽然在局部发现有位错网,但总体上仍呈刚性。(3)两类榴辉岩的石榴石中占主导地位的位错滑移系都是1/2<111>{110},其次为<100>{010}。本文对变形石榴石晶体中水的赋存状态、水弱化机制及变形石榴石形态优选方位与晶格优选方位不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1)水在石榴石晶体中有三种可能赋存状态:第一种是吸附于位错管道中的极化水分子;第二种是通过晶体表面以及位错管道扩散进入晶格的间隙水分子;第三种是以4OH-替代SiO44-形式的结构水。(2)石榴石水弱化机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水弱化促进的位错滑移机制,在面理化榴辉岩石榴石的塑性变形中起主导作用;另一种是水弱化促进的扩散和颗粒边界滑移机制,在面理化榴辉岩石榴石的塑性变形中只起次要作用。(3)变形石榴石不产生明显的LPO是由其晶体结构本身特征所决定的,并不能排除其主导变形机制仍然是位错滑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95.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变形岩石的磁组构参数Kmax、Kint、Kmin、P、T、F、L、E等可以用来定量地表征构造变形的形状及期次.本文通过对阿尔金断裂带(郭扎错—空喀山口段)中岩石磁组构特征分析,认为该断裂带具多期活动性,变形性状由早到晚依次表现为韧性、韧-脆性及脆性变形,应力机制为剪切以及带有剪切性质的拉伸和压扁,主应力方向为NNE-SSW和近SN向.磁组构特征还表明该断裂带两侧断块相对差异运动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而且它们所经历的构造期次以及各期活动的应力机制、影响程度也有明显区别.此外,磁组构数据显示阿尔金断裂带具有中间变形强、向两侧变形逐渐减弱的准对称特点,其早期变形具有由东往西逐渐减弱的变化规律.由磁组构揭示的应力应变特征与野外露头、显微构造和古应力测量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96.
本文讨论了一种新的数学工具,即惯量投影椭球(和椭圆),在具有任意形状构造变形体的变形描述与应变分析中的意义。论证了在均匀的递进变形过程中,构造标志体惯量投影椭球的变形与其自身的变形保持一致,两者遵循同样的均匀变形方程。在进行构造变形描述和分析时,构造标志体形状与其惯量投影椭球是等效的。惯量投影椭球具有有限应变椭球相同的性质,可以用来描述任意形状构造标志体的变形,并可以替代具有任意形状构造标志体进行变形分析。先前适用于椭圆形标志体变形分析的方法均可应用于具有任意形状的构造标志体。这将为我们对具有任意形状的构造标志体变形的描述和分析提供方便和有用的数学工具。  相似文献   
797.
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长期变化的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揭示了50年代以来热带三大洋海表温度(SST)长期变化的两个基本构成(线性增温及El Nino-La Nina振荡),并比较了它们在三大洋中的典型程度。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热带太平洋西、中、东部SST长期变化的差异,指出热带西太平洋SST长期变化中El Nino-La Nina振荡相对较弱,线性增温趋势被年代际强弱振荡代替。  相似文献   
798.
成都区域气象中心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马振锋  杨佑洪 《气象》2001,27(12):29-32
采用预报评分(P)、技巧评分(S)、距平相关系数(Acc)三种参数,对10年来成都中心气象台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测、汛期(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测、以及年度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年平均气温距平预测进行了评估,并对评估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99.
采用质点跟踪方法对物质输运方程平流项数值格式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数值模式对河口海岸地区的物质输运进行计算时,平流项的数值格式必须要能对物质浓度锋面进行正确处理,以避免产生过多的数值耗散或频散。本文中设计了一种在网格内设置一些质点并对质点进行跟踪的格式计算平流项。结果表明,质点跟踪格式在一维情形下无频散和几乎没有耗散,在二维情形下无频散和在水深变化剧烈的地方基本避免了垂向数值耗散。与其他数值格式的耗散性和频散性相比,本文中设计的数值格式明显地提高了物质输运方程中平流项的计算精度,在河口海洋物质输运的计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0.
The repellency index (RI) defined as the adjusted ratio between soil‐ethanol, Se, and soil‐water, Sw, sorptivities estimated from minidisk infiltrometer experiments has been used instead of the widely used 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 and molarity of ethanol drop tests to assess soil water repellency. However, sorptivity calculated by the usual early‐time infiltration equation may be overestimated as the effects of gravity and lateral capillary are neglected. With the aim to establish the best applicative procedure to assess RI,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estimate Se and Sw were compared that make use of both the early‐time infiltration equation (namely, the 1 min, S1, and the short‐time linearization approaches), and the two‐term axisymmetric infiltration equation, valid for early to intermediate times (namely, the cumulative linearization and differentiated linearization approaches). The dataset included 85 minidisk infiltrometer tests conducted in three sites in Italy and Spain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habitats (forest of Pinus pinaster and Pinus halepensis, burned pine forest, and annual grasses), soil horizons (organic and mineral), postfire treatments, and initial soil water contents. The S1 approach was inapplicable in 42% of experiments as water infiltration did not start in the first minute. The short‐time linearization approach yielded a systematic overestimation of Se and Sw that resulted in an overestimation of RI by a factor of 1.57 and 1.23 as compared with the cumulative linearization and differentiated linearization approaches. A new repellency index, RIs, was proposed as the ratio between the slopes of the linearized data for the wettable and hydrophobic stages obtained by a single water infiltration test. Fo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considered, RI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I and WDPT. Compared with RI, RIs includes information on both soil sorptivity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therefore, it can be considered more physically linked to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ffected by soil water repell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