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84篇 |
免费 | 1491篇 |
国内免费 | 6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21篇 |
大气科学 | 347篇 |
地球物理 | 1221篇 |
地质学 | 2314篇 |
海洋学 | 442篇 |
天文学 | 33篇 |
综合类 | 437篇 |
自然地理 | 3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70篇 |
2023年 | 141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365篇 |
2019年 | 307篇 |
2018年 | 232篇 |
2017年 | 355篇 |
2016年 | 363篇 |
2015年 | 326篇 |
2014年 | 378篇 |
2013年 | 449篇 |
2012年 | 422篇 |
2011年 | 391篇 |
2010年 | 279篇 |
2009年 | 334篇 |
2008年 | 347篇 |
2007年 | 346篇 |
2006年 | 339篇 |
2005年 | 289篇 |
2004年 | 236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90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1900年 | 3篇 |
1897年 | 1篇 |
18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建立上硬下软, 上软下硬, 含软弱基座和不含软弱基座4种斜坡的数值分析模型, 输入阪神地震波, 分析总结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计算结果表明:(1)从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无论是水平向还是竖直向, 上软斜坡均比上硬斜坡大。并且, 两种斜坡的水平向放大系数均比竖直向放大系数大, 基本在1.52.0倍之间。(2)从位移规律上来看, 软岩相比于硬岩, 其对地震波更加敏感, 上硬下软岩性组合在强震动力作用下更易失稳。(3)从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有软基斜坡地震动响应程度明显大于无软基斜坡。但是从边坡的应力变化来看, 软弱基座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入射地震波能量的作用, 反而有利于边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82.
83.
三维GIS环境下的地质体可视化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是三维GIS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三维GIS环境下的地质体可视化的两个关键方面是地质体的表面模拟和可视化实现,文章介绍了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基本框架,以带约束Deluanay剖分法为例阐述了地质体表面模拟的原理和方法,并从取景变换、消隐、光照模型、纹理映射等方面论述了可视化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以西部某铜矿为例,建立了三维可视化地质体模型(一个地层矿体综合模型和一个矿体三维模型),阐述了三维可视化建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地质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84.
根据同一试验场地厚层非湿陷性黄土状土中8根大直径扩底墩、2根等直径桩的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对扩底墩的竖向承载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扩底墩直径D的增大,虽单位面积极限端阻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墩的极限承载力Qu增大;当D和墩身直径d不变时,总极限侧阻力所占墩顶极限荷载的百分比随长径比L/d的增大而增大;d不变时,随长径比L/D的增加,各墩的墩顶荷载呈起伏变化,总端阻所占百分比(比等直径桩大)相应降低,平均极限侧阻力(比等直径桩小)相应增大,而L/D = 3时,其承载性状较好;在扩底墩墩身直径d与等直径桩相同、入土长度相当的情况下,前者承载力比后者大,且沉降小。 相似文献
85.
青海尕林格铁矿区地表有近200 m厚的第四系覆盖层,地质工作几乎无法开展,加之钻井控制有限,增加了该区勘探的难度。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小波多尺度方法分析了该区的平面磁异常,发现小波一阶、二阶细节突出了3线附近的断裂特征,同时对3线设计剖面作正演计算,也表明该剖面处在断裂位置。该推断已经被钻探验证。另外小波四阶细节(场源似深度456 m)表现为区域场特征,推断该区深度456 m以下存在磁铁矿体的可能不大,对位于异常中心的5号地质剖面的正演计算没有发现剩余异常,也映证了该区深部没有隐伏铁矿体。小波多尺度分析与2.5维人机交互反演技术等综合方法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对该区磁异常特征的认识,可以为钻孔布置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86.
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FLAC3D软件对某三级黄土边坡进行了动力反应分析。首先分析了静力作用下该黄土边坡剪应变增量和坡面、坡内、坡顶不同监测点的位移;在此基础上进行动力分析,得出黄土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静力作用下坡面上水平向位移明显大于垂直向位移,水平向位移从坡底向上逐渐减小;坡面处位移较大,位移在每级坡坡脚稍向上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剪应变增量由坡脚稍向上部位开始向周围扩展,范围明显增大,且随地震持时的增加剪应变增量增幅较大;塑性区变化显示该黄土边坡坡顶以拉破坏为主,坡脚稍向上开始以剪破坏为主并伴有拉破坏。黄土边坡对地震波具有临空面放大效应,地震波在坡体内传播过程中还具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87.
88.
既有基坑延深开挖稳定性评价与支护方案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北京市某特殊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选用Mohr-Coulomb准则,对基坑在现有支护方案条件下进行延深开挖,计算分析桩锚支护体系的变形、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基坑在现有支护方案条件下进行延深开挖将导致护坡桩抗弯性能不足、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过大、锚固体系失效等问题,要保证基坑延深开挖后的安全稳定,必须对护坡桩增设支点,增加支护力。根据设计变更要求及施工现场实际条件,对多种加固支护方案进行比选,最终选用对护坡桩增设锚索的方案进行延深基坑的预加固。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分析上述加固方案后的基坑延深开挖力学行为,预测基坑及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延深开挖预加固支护方案合理有效,表明该方法对于类似工程的设计优化及现场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9.
90.
对运用离散单元法模拟改性土流动特性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性土离散元接触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改性土坍落度实验进行了离散元数值模拟。在实验室内对标准坍落度实验进行了改进,坍落度实验数值模拟得到的改性土坍落后的形态再现了实验室结果,并且标记点的垂直位移与实验室实测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