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540篇 |
免费 | 5747篇 |
国内免费 | 90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27篇 |
大气科学 | 6687篇 |
地球物理 | 7712篇 |
地质学 | 14730篇 |
海洋学 | 5676篇 |
天文学 | 340篇 |
综合类 | 2590篇 |
自然地理 | 46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2篇 |
2023年 | 597篇 |
2022年 | 1199篇 |
2021年 | 1407篇 |
2020年 | 1577篇 |
2019年 | 1801篇 |
2018年 | 1536篇 |
2017年 | 1681篇 |
2016年 | 1829篇 |
2015年 | 1992篇 |
2014年 | 2217篇 |
2013年 | 2512篇 |
2012年 | 2231篇 |
2011年 | 2247篇 |
2010年 | 1831篇 |
2009年 | 2155篇 |
2008年 | 2122篇 |
2007年 | 2243篇 |
2006年 | 2084篇 |
2005年 | 1795篇 |
2004年 | 1623篇 |
2003年 | 1381篇 |
2002年 | 1282篇 |
2001年 | 1065篇 |
2000年 | 1007篇 |
1999年 | 898篇 |
1998年 | 833篇 |
1997年 | 732篇 |
1996年 | 638篇 |
1995年 | 555篇 |
1994年 | 515篇 |
1993年 | 397篇 |
1992年 | 259篇 |
1991年 | 216篇 |
1990年 | 147篇 |
1989年 | 104篇 |
1988年 | 120篇 |
1987年 | 83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6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利用卫星观测OLR资料以及海气耦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从每年波-频分析结果提取了各种传播模态的强度指数序列,分析了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的年际变化谱特征,探讨了热带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影响。主要结果如下:赤道外西传波和印度洋北传波以准2 a为显著振荡周期,赤道东传波、南海北传波和西太平洋北传波则都包含准2 a和准5 a两种周期,南海北传波是5种指数中惟一以准5 a为最主要周期振荡的模态。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各指数准2 a振荡、准5 a振荡既有加强作用,也有削弱作用。各海区比较而言,对赤道东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南海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西太平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赤道外西传波准2 a振荡、西太平洋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印度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82.
两步保形平流方案在高分辨率球面经纬网格下的跳点差分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用一个基于有限差分的两步保形平流方案(TSPAS)替代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第5版公用大气模式(NCAR-CAM5)欧拉-谱动力框架中的半拉格朗日传输(SLT)平流方案,并针对不同分辨率版本,计算水汽等物质的传输过程。通过设计保证守恒性的跳点差分法,解决了基于经纬网格的模式在高分辨率下由于极区纬向格距过小而造成的差分方案积分时间步长过短的问题,使得TSPAS在高分辨率下仍然可以使用较大的时间步长。理想试验表明:(1)跳点TSPAS在守恒性、数值精度(量级上)、保形性等方面均较好地保持了原TSPAS的特点,而积分步长可增大到与CAM5-SLT相同,比原TSPAS提高超过一个数量级;(2)较半拉格朗日传输方案,尽管TSPAS的耗散更大,但是在相同时间步长下更省时,且改进了半拉格朗日传输求解平流方程造成的不守恒问题。CAM5的比较试验表明:(1)采用跳点TSPAS的模式结果与非跳点计算结果相当,在高纬度跳点区域也并未出现模拟异常;(2)在高分辨率下,采用跳点TSPAS方案的CAM5模拟结果与原模式结果相近,并初步显示对东亚青藏高原南侧的虚假降水有所抑制。该工作确保了基于欧拉通量差分型的TSPAS在高分辨率模式下的大时间步长稳定积分,为解决有限差分方法在高分辨率模式发展中的相关计算问题提供了启示,为后续针对东亚地区的模式性能改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3.
984.
In order to consider both the deterministic and the stochastic property of atmospheric motion simul-taneously,in this paper,the weather prediction is proposed as the problem of the evolution of meteorologicalfield.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atmospheric motion is emphasized here.Based on time series analysis te-chnique,a stochastic-dynamical model with multiple initial fields is derived.Thus,weather forecasting is sum-meal up as a problem of solving a set of stochastic difference equations.For the barotropic atmosphere,thenumerical solutions of the equations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and examples of medium-range weather prediction are given here.Meanwhile,selecting the order oftime series,i.e.,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initial fields properly,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85.
986.
S. Pahl P. Winkler T. Schneider B. Arends D. Schell R. Maser W. Wobrock 《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1994,19(1-2):231-252
A resistance model to calculate the deposition of cloud droplets on a coniferous forest and some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of the indispensable input parameters are described. The deposition model is adapted to the coniferous forest at the Kleiner Feldberg site and verified by the data of a drip water monitoring station below the forest canopy. The measurements of liqud water content, wind speed and trace substance compounds in cloud water of the Ground-based Cloud Experiment (GCE) at Kleiner Feldberg in 1990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loud water deposition fluxes and the deposition of trace substances via cloud water interception. The calculated deposition of trace substances via cloud water interceptions is three to six times higher than via rain during the experiment. On a long term data basis the yearly amount of cloud water deposition is 180 mm year–1 at Kleiner Feldberg site (840 m a.s.l.)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amount is 1030 mm year–1. Due to higher trace substance concentrations in cloud water compared to rain the ionic deposition via cloud water interception and via precipitation were assessed to be of comparable magnitude. 相似文献
987.
华北地区夏季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利用NOAA HYSPLIT_4水汽轨迹模型及1948—2003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的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结果表明,华北夏季水汽轨迹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0—1970年代,华北地区850 hPa上的水汽主要是从南方输送来的,从1970年代开始水汽输送方向变以偏西为主,1980年代至今则以西北为主。另外,华北地区在1960—1964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存在最大值,1965年以后水汽输送通量值开始变小,1977年后水汽输送通量值较小且保持稳定。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轨迹的变化主要和东亚夏季风的逐渐减弱有关。华北地区1950—2000年代夏季(6~8月)逐月水汽输送轨迹变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988.
为了得到金属尖端在发生电晕放电时尖端处的电场强度,该文首先采用实验室实验得到不同高度、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金属尖端发生电晕放电时的环境电场阈值;再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二维泊松方程,得到尖端处电晕触发阈值,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环境电场阈值随金属尖端高度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减小趋势,随着尖端越来越尖,环境电场阈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高度、形状对金属物尖端处电晕触发阈值无影响,尖端处电晕阈值为定值;给出尖端处电晕触发阈值为158.75 kV·m-1与空间分辨率的拟合公式,可为今后电晕放电数值模拟中判断电晕放电的起始时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9.
RegCM3模式对新疆1996年降水和气温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12,6(4):38-43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降水和气温对模式分辨率、初始和边界条件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区域模式RegCM3对新疆1996年冬季和夏季的降水和气温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气温的模拟要优于降水。分辨率、初始和边界条件对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可以增强对气温的模拟能力,尤其是气温沿地形变化的特点。分辨率的提高,同样可以改进降水的量级和落区。相同分辨率下,不同初始和边界条件,对降水的模拟结果影响不大。无论分辨率和初始,边界条件如何变化,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均有虚假降水出现,说明该模式在刻画复杂地形方面,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990.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5.1对2011年1月1日贵州境内的一次冻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本次过程的大气层结、冻雨区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云物理特征,初步分析了冻雨形成的云微物理过程和成因。结果表明,贵州境内的冻雨区(26°N~29°N)具有冷性和部分"冷—暖—冷"的温度层结,在高层没有显著的冰相粒子,冻雨区是相对较强的水汽辐合中心,丰富的水汽输送在冷性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云滴,进而碰并产生雨滴,过冷雨水主要通过暖雨过程形成;雨滴继续下落至近地层并保持过冷雨水形式,最后接触到低于0°C的物体或地面,迅速冻结而产生地面冻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