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In this paper, a simple scenario and probabilistic approach is us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groundwater risk due to proposed overdraft remedial actions in cone of depression, Jining City, China. Focusing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hloride ions (Cl) and total hardness (TH),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recharge and reduced pumping on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is analysed by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groundwater flow and transport model, Visual MODFLOW, to simulate groundwater flow and transport within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scenarios, and utilizes SURFER software to map risk levels. Although 5, 10 or 15% reduced pumping with artificial recharge leads to more decrease in Cl and TH concentrations than the 25%, less volume increase is achieved for the remediation of land subsidenc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one of depression. The Cl concentrations in recovered groundwater are within the desired concentration of 200 mg/l; however, TH in some cases are above the maximum permissible limit of 500 mg/l, with an exceedence probability of about 0.67 for recharge and recharge with reduced pumping at 25%. The presence of fractures and hydrogeological complexity greatly determines impacts of remediation, and the 22% reduced pumping with artificial recharge offers an optimum strategy for overdraft remediation in the Jining cone of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22.
王周秀 《物探与化探》2002,26(6):461-462,469
探讨了影响吸附丝法吸附量的一些因素,认为活性炭的黑度、湿度对吸附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水分是影响吸附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选用一定黑度的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同时测试样品必须干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3.
四川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大 ,生物组合类型多样 ;合理建造坡坎生态系统是改善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生态功能显著 ;优化利用坡坎生态系统是提高土地持续生产力、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4.
IntroductiontoanInvariantQuantityMethodLiuGuifu(刘桂复)(NamingInstituteofMeteorology,Naming210044ReceivedMarch11.1995,revisedJun...  相似文献   
25.
三维绿色生物量的遥感模式研究与绿化环境效益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理论和技术上叙述了绿量的遥感模式研究和绿化环境效益估算,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提出了绿量的概念,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绿化的量化指标体系;(2)成功地修正了“逻辑斯蒂曲线”方程,并以平面量模拟立体量的方法测算了上海市全市的绿量,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提高了精度;(3)提出了模式林的概念及测定了以绿量估算绿化环境效益中所必须的标准换算量;(4)首次用绿量在全市范围估算了绿化群落的吸碳产氧、吸收二氧化硫、滞尘及夏季降温等环境效益。为分析现有绿化群落布局与结构的合理性,及为绿化规划乃至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6.
福建省热带气旋暴雨落区完全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近几年影响和登陆福建省的热带气旋区域暴雨过程的T106部分物理量场的分布特征,发现其中的k指数、比湿q、涡度ζ和垂直速度ω场对预报福建省热带气旋区域暴雨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它们分别反映了产生暴雨所必须的水汽、不稳定能量和辐合上升运动等基本条件。为了提高暴雨落区预报的效果,提出以动态方式确定物理量临界值的方法作热带气旋暴雨落区预报。通过对1995~2001年7~10月的144个个例T106物理量场的普查和统计分析,得到福建省热带气旋区域暴雨预报的着眼点和物理量诊断模型,建立了应用T213数值预报模式输出的物理量预报场,以动态方式确定物理量临界值,作为福建省热带气旋区域暴雨落区预报的完全预报(PP)方法。  相似文献   
27.
甘肃西北部黑河流域水资源对下游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流域尺度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有限性、可变性和上下游关联性的角度,探讨了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阈,阐明了不同水文年中游区的安全引水量和不同目标下下游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对水资源的需求阈.基于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7.8×108m3/a的安全引水量为13.97×108m3/a和枯水年份(95%保证率)的安全引水量为10.14×108m3/a,下游区初步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需水量为8.01×108m3/a.提出了中游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阈,即未来20年生产生活安全需水量介于22×108~23×108m3/a之间.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在中游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确保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28.
从大地测量技术、地震观测技术和钻孔应变观测技术3种地面运动观测方法在观测频频带和观测精度方面的互补性,探讨了钻孔应变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钻孔应变观测应将观测重点放在周期数十秒到数十天的短临信息频段,同时指出,钻孔应变观测可以同时用于声和高频地震观测,以获取更多的短临信息。  相似文献   
29.
甘肃武威市一次局地大到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FY-2D卫星云图、单站地面资料、NCEP再分析物理量场资料,对2013年8月6日发生在甘肃武威市对流性强降雨天气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低层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地面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是强对流天气能量的释放过程;湿度条件和水汽在本地辐合为大到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强烈的上升气流是大到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强烈的不稳定能量和不稳定层结是对流增强、雨强较大的必要条件;对流云团的发展和加强是降雨强度较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0.
改进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及其在水资源预测中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里首先对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的算法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灰色模型与马尔科夫模型结合。通过对灰色系统预测数据的修正,既发挥了灰色系统预测精确的特点,又利用了马尔科夫模型对预测波动性数据准确的优势,对于在任何时间序列上展开的具有一定波动性的数据进行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