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47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750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29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006年10月在黄海冷水团海域的三个站点开展了微型异养鞭毛虫、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密度和生物量调查,进行了微型异养鞭毛虫的现场摄食实验,通过荧光标记细菌法和消化系数法获得该海区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摄食率,并估算了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现存量及生产力的摄食压。结果显示,微型异养鞭毛虫、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密度分别为0.36×103~1.13×103,0.39×106~1.13×106和0.04×104~3.74×104cells/cm3,温跃层以上明显高于底层。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的摄食率为5.33~14.89个/(HF·h),对蓝细菌的摄食率为0.26×102~23.10×10-2cells/(HF·h),摄食率随深度而下降。微型异养鞭毛虫每天能消耗9.27%~33.08%的异养细菌现存量和8.12%~16.09%的蓝细菌现存量。同时,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日摄食量各占它们生产力的2.66%~13.10%和8.12%~16.09%。研究表明微型异养鞭毛虫的摄食可能不是秋季黄海冷水团海域浮游细菌及其生产力的主归宿。  相似文献   
82.
广东一次寒潮8级大风物理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NCEP1°×1°的网格点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1月4~7日广东寒潮造成的广东海面8级大风过程进行了物理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有着较深厚的强冷平流输送,加之高空动量下传的共同作用,故而造成了广东东、西部海面先后出现了8级大风过程.这为以后更准确地预报广东海面大风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83.
本文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Xplorer,以黑潮为例,阐述了基于过程的海洋形态特征提取方法,利用VC++,对MODIS水星SST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海表温度锋抽取,并分析了2003年东海黑潮表层温度锋位置的季节性变迁。结果表明,东海黑潮表层温度锋位置的季节性变化不大,只是在台湾东北部海域和北纬30°附近海域季节性变化比较活跃,由于夏季东海表层水温比较均匀,基本保持在28℃以上,温度锋位置难以确定。其他3个季节温度锋的位置由于受海底地形的影响,基本保持在200m等深线附近的陆坡区,而在台湾岛东北部有一个明显的先是气旋,后是反气旋的弯曲,冬季的温度锋位置相对稍偏东,秋季的温度锋路线比较曲折。  相似文献   
84.
本文将冷岛视为一个负的扰动加热源,即冷源,用小扰动方法求出了冷岛效应的分析解,给出了解例,并与热岛效应的结果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5.
推导了冷却物冷藏间内湿空气热物理参数计算方程,并编制了湿空气热物理参数计算程序。该程序能快速、精确地计算冷却物冷藏间内不同气流速度、不同气压的湿气热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86.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结果表明:NECVI能够较好表征东北低涡的气候效应;夏季东北冷涡强度与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降水偏多,前期2月北半球环状模(NAM)偏弱;东北冷涡偏弱年,降水偏少,前期2月NAM偏强。此外,夏季东北冷涡与前期的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前期NAM和中国近海海温的异常可以作为夏季东北冷涡异常的一个前兆信号,进而为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7.
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中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stability theory that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behavior of an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when it propagates in fluid‐saturated carbonate rocks. The proposed theory includes two fundamental concepts, namely the intrinsic time and length of an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system, and a theoretical criterion that involves the comparison of the Zhao number and its critical value of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system. The intrinsic time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ime scale at which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is formed, while the intrinsic length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scale at which the instability of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can be initiated.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reaction is a fast process, the critical Zhao number, which is used to assess the instability likelihood of an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propagating in fluid‐saturated carbonate rocks, has been derived in a strictly mathematical manner. Based on the proposed instability theory of a propagating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it has been theoretically recognized that: (i) the increase of the mineral dissolution ratio can stabilize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in fluid‐saturated carbonate rocks; (ii) the increase of the final porosity of the carbonate rock can destabilize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while the increase of the initial porosity can stabilize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in fluid‐saturated carbonate rocks; (iii) the increase of the mineral dissolution ratio can cause an increase in the dimensionless propagation speed of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iv) the increase of the initial porosity can enable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to propagate faster, while the increase of the final porosity can enable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front to propagate slower in the acidization dissolution system.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9.
90.
张掖绿洲“冷岛效应”对大气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艳香 《高原气象》1993,12(1):77-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