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538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地震站网全流程一体化监控平台是基于微服务框架,应用数据库、通信、并行计算等传统信息技术,结合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进行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Hadoop分布式处理方案,应用Spring Cloud框架搭建,进行Docker容器封装,以标准RESTful API作为服务接口的微服务架构,实现了各应用服务模块之间的高内聚、低耦合及灵活、可扩展的特性,最终实现对地震台站运行的实时监测、高效运维和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82.
83.
We calculate the expected flux profile of comets into the planetary system from the Oort Cloud arising from Galactic tides and encounters with molecular clouds. We find that both periodic and sporadic bombardment episodes, with amplitudes an order of magnitude above background, occur on characteristic time-scales ∼25–35 Myr. Bombardment episodes occurring preferentially during spiral arm crossings may be responsible both for mass extinctions of life and the transfer of viable microorganisms from the bombarded Earth into the disturbing nebulae. Good agreement is found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and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large, well-dated terrestrial impact craters of the past 250 Myr. A weak periodicity of ∼36 Myr in the cratering recor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un's recent passage through the Galactic plane, and implies a central plane density  ∼0.15 M pc−3  . This leaves little room for a significant dark matter component in the disc.  相似文献   
84.
利用FY-4A卫星闪电成像仪LMI、TBB、地基闪电ADTD数据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等,以2022年5月10日广东一次暴雨过程为例,对两个不同强降水区域对流云团发展演变的观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北部清远至九连山南侧的强降水1区属于典型的锋面低槽型暴雨,发生在低槽前部冷暖交汇区,珠江口西侧沿海附近的强降水2区则是暖区西南和偏南气流辐合作用的结果。此个例强降水发生前TBB迅速下降,强降水主要位于对流云团TBB低值中心梯度大值区。对流发展初期TBB逐渐下降到230 K以下,TBB变率较前1 h下降幅度可达-15℃以上,局部可达-30℃,对流云团移动前方的闪电对下一时刻对流的发展移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锋面降水中ADTD较LMI提前出现;成熟阶段TBB大范围下降到220 K以下,局部200 K以下,TBB变率减小,维持在0~-10℃,闪电达到峰值,密集闪电随着TBB≤220 K低值区移动。  相似文献   
85.
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不同类型云的辐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云分类产品和2B-FLXHR-LIDAR辐射产品4 a(2007-2010年)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单层云(高云、中云、低云)和3种双层云(如:高云与中云共存、高云与低云共存以及中云与低云共存)在南半球中高纬度(40°-65°S)的云量、云辐射强迫和云辐射加热率。其中云辐射加热率定义为有云时的大气加热率廓线与晴空大气加热率廓线的差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盛行单层低云和单层中云,其云量分别为44.1%和10.3%。并且,中云重叠低云在双层云中云量也是最大(8.7%)。不同类型云的云量也显著影响着其云辐射强迫。单层低云在大气层顶、地表以及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分别是-64.8、-56.5和-8.4 W/m2,其绝对值大于其他类型云。虽然单层的中云在大气层顶和地表的净辐射强迫也为负值,但其在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为正值(2.3 W/m2)。最后,讨论了不同类型云对大气中辐射能量垂直分布的影响。所有类型云的短波(或长波)云辐射加热率都随高度升高表现为由负值转为正值(或由正值转为负值)。对于大部分云,其净云辐射加热率主要由长波云辐射加热率决定。这些研究结果旨在为模式中云重叠参数化方案在区域的适用性评估及改进提供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86.
唐洁  郭学良  常祎 《大气科学》2018,42(6):1327-1343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针对高原夏季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大量观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原云微物理结构、云中水分转化和区域水分收支特征,本文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结合高原试验期间的各种观测资料,对那曲观测试验区2014年7月5~6日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夏季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基本再现高原夏季对流云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夏季对流云中具有较高的过冷云水和霰粒子含量,冰相过程在高原云和降水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面降水主要由霰粒子融化产生。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在霰胚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霰粒子胚胎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冰晶与过冷雨滴的撞冻过程,雪粒子和过冷雨水的碰冻转化及过冷雨滴的均质冻结贡献相对较小。霰粒子的增长过程在12 km(-40℃)以上层主要依靠对冰晶、雪粒子的聚并收集过程,而在其下层的增长过程主要依赖对过冷云水的凇附增长,对雪粒子的聚并收集和凝华增长过程较小。高原那曲地区净水汽收支为正,日平均降水转化率可达20.75%,接近长江下游地区,高于华北、西北地区。该地区日降水再循环率为10.92%,说明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高原降水的水汽来源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高原降水的90%仍然由外界输入的水汽转化形成。  相似文献   
87.
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已走向面向云服务的智慧城市地理平台时代。云GIS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及公众提供了可定制、弹性化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本文在研究云GIS下地理空间数据的整合模型、服务体系架构,以及部署方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Arc GIS云平台特点并设计了一套基于云平台的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兰州市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地理云服务集成了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创建了智慧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提高了社会管理效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88.
89.
毛乌素沙地3种飞播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渭寿 《中国沙漠》1998,18(4):372-378
在播区水平和群落水平上,讨论了毛乌素沙地3种沙丘类型区飞播后,沙地由流动到半固定和固定状态的变化过程中,籽蒿、羊柴和花棒3个主要飞播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各种状态下决定种群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在沙地处于流动状态下,不论是播区水平还是群落水平上,幼苗的分布格局都是由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决定的;在半固定状态下,种群的分布格局是植物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固定状态下,种群的分布格局几乎全部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0.
Direct physical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mass and number concentration indicate an increase in overall aerosol mass resulting from cloud processing, most likely through aqueous-phase chemistry (e.g., SO2 oxidation). Measurements conducted in the Pennines of Northern England reveal an average increase of 14 to 20% in dry aerosol mass (0.003<particle diameter<0.9 μm) after aerosol passage through an orographic cloud. The rate of in-cloud mass production is most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upwi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SO2 concentration, and cloud water acidity. Newly-formed mass appears in size range between 200 and 600 nm and enhances the bimodality of the particle number distribution after cloud processing. Furthermore, the cloud-produced mass is estimated to increase total light scattering, bsp, by 18 to 24%. The scattering efficiency of the dry, cloud-generated aerosol is 5.0±0.3 m2 g−1 and increases to 7.4±0.7 m2 g−1 when adjusted to 90% relative humidity by incorporating particle hygroscopicity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