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8篇
  免费   363篇
  国内免费   585篇
测绘学   964篇
大气科学   821篇
地球物理   377篇
地质学   1259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240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冰雹云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8~2001年6~9月在塔里木盆地普查得到105个降雹云团进行分类,按尺度大小分为雷暴云、对流云、中尺度对流系统、冷云核和系统云系云区5类。塔里木盆地2000年降雹云团出现最多,半数以上出现在5月和6月。塔里木盆地降雹云团尺度小、形状不规则、云顶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2.
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和南海季风爆发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1980 ̄1986年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格点资料和1980 ̄1992年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观测到的黑体辐射(TBB)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及其可能机制。发现亚洲夏季风建立征兆最早出现在中南半岛-南海地区,随后自该地区分别向西、向东扩展;中南半岛地区是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天然分界线,其两侧夏季风的建立特征和形成机制迥然不同。亚洲夏季风自东向西逐渐建立的格  相似文献   
143.
地形动力作用对华北暴雨和云系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菲  胡娅敏  洪延超 《高原气象》2009,28(1):115-126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变化对水平和垂直流场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地形高度增加有利于迎风坡附近水平风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这对云的垂直和水平发展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中高层云的发展影响最明显,并且能明显扩大地面降水的分布范围,地面最大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高度增加后能促进中高层云水的产生,尤其是零度层之上的过冷云水含量的增多,这大大促进了冰相粒子(雪和霰)的增多,从而使得以冷云过程为主的此次降水过程中,冰相粒子融化形成的雨水含量增多.虽然地形高度的增加会抑制云系发展前期的暖云过程,但对冷云过程有持续加强作用,而且不会明显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总体上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4.
三峡坝区截流期气候背景及径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贤为  鞠笑声  王有民 《气象》1997,23(6):13-18
根据宜昌最近四十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和一百多年流量资料,详细分析了大江截流期(10—12月)坝区的一般气候特征和可能影响施工的气温、降水、风、天气现象等演变规律。最后,着重探讨了坝址在截流期(11月)的流量和上游汇水区前期降水量的统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量的长期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45.
山西省层状云飞机云物理观测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省2008年-2010年64架次云结构的粒子测量系统(DMT)探测资料,配合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统计分析了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特征。发现:降水性层状云低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3g,m^3,中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5g/m30对比分析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量,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降水性层状云云粒子有效半径要达到10μm-14μm。对云系不同温度层的微物理特征和云中水分按不同粒子尺度的分配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降水性层状云在垂直方向上的微物理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也是分层的。高层主要是冰相粒子,主要是冰雪晶,随高度降低冰雪晶的尺度增大,在四个典型温度层的观测中,LWC、云粒子及降水的浓度、尺度相较有很大不同。云中水分按不同粒子尺度的分配可以看出,直径20μm、30μm的粒子含水量较高,对云中液态水含量的贡献较大,降水粒子主要由20μm、30μm的粒子转化。  相似文献   
146.
利用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对陕西82个站点1962~2006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平均分析,研究气候平均态下陕西降水季节及季节内振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以季节变化(年循环)为主,降水准双周振荡在全省范围都比较显著,降水30~60 d季节内振荡的显著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南,这种地域分布与副热带高压随东亚夏季风南北移动有很大关系;气候平均态下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幅度于4月中旬开始逐渐加强,7~9月振幅最强,10~11月开始逐渐减弱;降水准双周振荡显著时期主要在夏季,而30~60 d季节内振荡在全省全年都存在,夏季比冬季振幅大,陕南和关中地区最大振幅出现在7月初。  相似文献   
147.
霍娟 《大气科学》2018,42(5):1013-1022
本文运用CloudSat卫星上搭载的雷达探测数据和AQUA卫星搭载的辐射光谱仪探测数据,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地理位置位于(15°~45°N,145°~165°E)区域内(远海)发生的云场数据开展分析,研究云的物理结构特征与其光谱辐射特性的相互关系。不同光谱波段对云物理结构变化的响应情况各有不同,首先从MODIS光谱仪22个云相关光谱波段中分析并选择出与云物理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的光谱组合(包含13个波段),而后开展了这些光谱波段的云辐射特性与云物理结构特征的相互变化关系研究。统计分析表明,在外部大气、地表条件以及太阳入射辐射变化不大情况下,云的结构变化与其光谱辐射变化之间总体存在单调相关关系,物理结构变化不大的云廓线之间其光谱辐射的变化也小,反之也成立,即光谱辐射变化小的云廓线之间物理结构变化也小。从而,对于某些内部物理结构特征未知的云,利用与其光谱辐射特性相近的云结构数据可实现自身垂直结构信息的重建。基于光谱辐射相近则云物理结构很可能相近的特点,本文对未知云场的物理结构重建开展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光谱相近原则匹配物理结构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云物理结构的构建,为利用被动遥感数据推测云物理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8.
飞机探测云物理数据集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收集大量历史和现今的飞机探测云物理资料,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并进行统一整理、加工、规范和信息化处理,形成了具有规范格式和详细说明文档的"飞机探测云物理数据集"产品.该数据集产品具有分类查询、数据导出、格式说明等功能,可以按照时间属性、地理空间属性、数据种类等不同属性对该数据集中的各类数据进行多元化使用.借助于"气象科研数据共享平台","飞机探测云物理数据集"产品已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应用基础上,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许多科研或业务项目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9.
根据2002年4月5日河南省人工催化增雨作业数据,分别采用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区域趋势相关回归评估方案、区域趋势协变量多元回归评估方案、FCM(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评估方案、以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评估方案和以降水量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评估方案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协变量由降水量和整层大气降水量2个组成的CA—FCM方法,由于引入了不受催化影响的物理协变量作为控制因子.以及采用了聚类分析提高了对比区和影响区相关性,其评估效果最好,显著水平高于0.05;其他评估方法评估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0.
杨亚新  邱新法 《气象》2009,35(5):83-90
为提高热带气旋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分布的一般气候特征,季节、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局地SST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TC强度、路径与TC生成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存在4个TC高频源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附近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洋面,其中关岛附近洋面TC发生数最多,是TC发生的一个主要源地.TC生成位置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局地SST存在密切的关系,局地SST升高,TC生成位置偏西、偏北,反之,则偏东、偏南.同时发现,TC生成位置西北边界与月平均SST的27.5℃等温线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绝大多数TC都发生在月平均SST≥27.5℃的海区.TC强度、路径与TC生成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TC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其发展强度相对较强,路径偏东偏南,可导致影响我国南部海区和日本东部沿海的TC个数增加;TC生成位置偏西偏北,其发展强度相对较弱,路径偏西北,可导致影响我国东部和北部沿海的TC个数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