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2篇
  免费   499篇
  国内免费   672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180篇
地球物理   445篇
地质学   673篇
海洋学   230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45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31.
Short‐term (contemporary) and long‐term denudation rates were determined for the Blue Mountains Plateau in the western Sydney Basin, Australia, to explore the role of extreme events (wildfires and catastrophic floods) in landscape denudation along a passive plate margin. Contemporary denudation rat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40 years of river sediment load data from the Nattai catchment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basin, combined with an analysis of hillslope erosion following recent wildfires. Long‐term denudation rates (10 kyr–10 Myr) were determined from terrestrial cosmogenic nuclides,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and post‐basalt flow valley incision. Contemporary denudation rates average several times lower than the long‐term average (5·5 ± 4 mm kyr?1 versus 21·5 ± 7 mm kyr?1). Erosion of sediment following wildfires accounts for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5%) of the contemporary rate. Most post‐fire sediment is stored on the lower slopes and valley floor, with the amount transported to the river network dependent on rainfall–run‐off conditions within the first few years following the fire. Historical catastrophic floods account for a much larger proportion (35%) of the contemporary erosion rate,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events in reworking stored material. Evidence for palaeofloods much larger than those experienced over the past 200 years suggests even greater sediment export potential. Mass movement on hillslopes along valleys incised into softer lithology appears to be a dominant erosion process that supplies substantial volumes of material to the valley floor. It is possible that a combination of infrequent mass movement events and high fluvial discharge could account for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contemporary and long‐term denudation rat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2.
利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 ,甘肃省祁连山东部民勤、武威等 4站建站以来近 5 0a的气象资料 ,详细分析了祁连山东部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成因 ,造成的危害情况及变化规律 ,指出土地沙漠化和大风是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沙尘暴天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33.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2002,22(4):312-322
1999年 5期《第四纪研究》刊登的“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论文 ,内容丰富 ,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鲜讯息 ,发人深思。本文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认为根据新近若干冰期降温值较大的信息 ,就得出冰期降温幅度为过去认识的两倍的普遍性推断 ,还为时过早。青藏高原新近研究表明夏季降温值是较小的 ;冰川平衡线高度取决于以夏季温度为标志所提供的消融热量与全年降雪积累量的平衡 ,单纯就降温值 ,不能决定平衡线下降值 ;全球各地气候、地形差别很大 ,冰期变化也很悬殊 ,不存在全球均一的 1 0 0 0m左右平衡线下降值 ,干旱区的下降值多低于此数。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 (LGM)冰川堆积 (终碛、侧碛 )和侵蚀形态(冰斗、槽谷 )一般保存良好、形态鲜明 ,较易识别 ,近年已获取测年资料 ,证明过去地貌法判别的LGM冰川规模 ,并以此决定的LGM平衡线位置基本恰当 ,当然也有误判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研究者逐渐认识高原内部主要是中西部LGM平衡线下降值较小 ,经过多次改进的LGM平衡线高度分布图显示约有 1 /3左右地区 ,平衡线下降值不足 30 0m ,实为世所罕见。其原因可能主要在高原西北部是全球惟一高海拔寒旱核心区域 ,为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分布区 ,以现代西昆仑山崇测冰川、古里雅冰帽为例 ,平衡线高度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85,自引:3,他引:85  
马柱国  符淙斌 《气象学报》2001,59(6):737-746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 ,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最后 ,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及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研究表明 :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 ,后者为变干趋势。华北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而西北除东部的秋季和西部的夏季外 ,其它季节均存在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135.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资料 ,将过去 2 5 0 0年分为“好天时代”(SCL <11年 )和“坏天时代”(SCL >11年 ) ,发现在“坏天时代”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好天时代”。“好 (坏 )天世纪”与气候暖(冷 )期有好的对应 ;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  相似文献   
136.
近50年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朋群  石广玉 《高原气象》2001,20(3):225-233
利用特征向量分析与时序叠加分析和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50a来我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场中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的气候信号,强烈的火山喷发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喷发1a多以后降温最明显,并能持续约半年。除这个主信号以外,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都可能出现较为复杂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反映在二者的振荡关系上。在降水场中的火山信号较弱,表现为火山喷发后的秋冬季节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在青藏高原积雪和深层地温的变化中,没有发现火山和太阳活动信号。  相似文献   
137.
利用卫星资料试作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场的气候反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翁笃鸣  高歌 《气象科学》2001,21(2):162-168
利用 ERBE和 ISCCP卫星辐射及总云量资料 ,结合已提出的地表短波吸收辐射 ,大气逆辐射以及地表长波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 ,计算出 2 5°~ 4 0°N,75°~ 95°E间 2 .5°× 2 .5°经纬度网络点及高原 63个站点的各月平均地表净辐射 ,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 ,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8.
近50年浙江省旱、涝气候变化及特征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用1951-1999年资料详细研究了浙江省的年、季的旱、涝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浙江省夏季降水量表现出稳定的增加,其他季节(特别是秋季)的降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每年在浙江省出现大范围旱(或涝)的可能性很大(约80%)。1985年以后浙江每年都要发生大范围的季节性的旱涝。浙江省年、季降水量旱涝有年代际变化。旱、涝发生的气候频率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夏季。奇异谱分析与最大熵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夏季、秋季与年的降水量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变化,它们还有10年左右的周期,而冬季降水的2年周期振荡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39.
渭河流域3 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黄春长 《地理科学》2001,21(1):30-35
渭河流域全新世古土壤S  相似文献   
140.
论青藏高原隆起作用于大气的临界高度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晓东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6,15(2):131-140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及气候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在青茂高原隆起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度hc(-1.5-2km)。当高原隆起突破这一临界高度时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大气热力结构、亚洲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等一系列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