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9篇 |
免费 | 221篇 |
国内免费 | 1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篇 |
大气科学 | 504篇 |
地球物理 | 91篇 |
地质学 | 270篇 |
海洋学 | 121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5篇 |
自然地理 | 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982.
沙尘暴形成史初步研究--中国沙漠几个典型地质学记录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沙漠黄土边界带的榆林、阿羌和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为典型例证 ,讨论了 110 0kaBP以来中国沙漠沙尘暴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提出在过去的 110 0ka中该区总共记录了 4 2个沙尘暴时期 ,并与 4 1个间沙尘暴时期构成比较连续且交替进行的一系列沉积演化历史。其中 ,最强烈的沙暴期发生时间大致在 6 2 0kaBP和 6 80kaBP前后 ,最温暖的间沙尘暴期出现在 5 90~ 5 0 0kaBP和15 0~ 70kaBP。研究认为 ,110 0kaBP以来因沙尘暴期与间沙尘暴期交替出现而形成的沉积旋回 ,是自那时以来在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冬夏古代季风相互对峙、交替演化形成气候旋回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3.
本文根据应力与应变原理对地球上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灾害发生原因的不同,将其分为一般灾害和特殊灾害两种类型。本文还介绍了每种灾害类型的特点,危险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综合研究,掌握了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后,人类对各种灾害的预防工作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984.
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受泥石流危害与威胁的县级及以上城镇达150余个,分布在20个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58.82%。灾害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财产集中,因而泥石流的成灾率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重,并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及辐射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城镇选址困难,一些城镇不得不设在泥石流活动区;一些新建城镇选址时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设在了泥石流危险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区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和相应的防灾规划;与泥石流争地及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增多,增大了泥石流的危害范围、活动规模与活动频率;防灾工程标准较低等。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从其特征与成因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985.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几个问题:以南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认为本区土地沙漠化形成时代至少始于早中更新世,其发展模式为非沙漠化环境与沙漠环境之间的正逆交替过程。其生物气候带分别经历过干冷多风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更。土地沙漠化和生物气候带的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引起的我国北方生物气候带水平摆动相吻合。因此,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取决于当今全球气候波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86.
黄土的孔隙与湿陷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实验资料表明,0.02-0.08mm之间的架空孔隙是引起极强湿陷和强湿陷的主要原因;0.008-0.02mm之间的支架孔隙是引起中等湿陷和弱湿陷的主要原因;不同湿陷性的黄土孔隙组合不同,极强湿陷和强湿陷黄土的突出特点是架空孔隙组合成网格状;湿陷后减少的孔隙数量在0.8-20%之间;宏观孔隙对湿陷也有一定影响;黄土的湿陷性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化过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987.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年际振荡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通过对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年气温、降水和环流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从年际变化来讲,高原冬春积雪和冬春气温是明显的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高原冬春积雪的年际变化与前冬11月、12月高原降水的变化基本一致;1983年前,高原冬春积雪的偏多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气温的偏低,积雪的偏少则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降水的偏少;而自1984年后,高原冬春积雪的偏多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降水的偏多,积雪的偏少则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气温的偏高.多雪年前冬,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欧洲槽加深,乌山脊加强,东亚大槽从东北向西南明显倾斜,我国南海和阿拉伯海西岸各有一反气旋距平环流,而高原南部、印度半岛到孟加拉湾为一明显的气旋距平环流,有利于洋面暖湿气流抬升爬上高原;另一方面,从西伯利亚向我国出现北风距平,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东风距平,这一形势使得西伯利亚冷空气多流向高原,冷暖空气在高原交汇,产生降雪.同时这种冷空气流保证了高原温度偏低,因而冬春高原多雪;少雪年前冬,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欧洲槽变浅,乌山脊减弱,东亚大槽比较竖直,南海地区和阿拉伯海为气旋环流距平,而高原南侧为反气旋环流距平,西伯利亚为南风距平,形势基本与多雪年相反. 相似文献
988.
三峡大坝下游水位变化与河道形态调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三峡水库蓄水利用已有13年,对坝下游洪、枯水位和河道形态调整的影响已初步显现,通过对1955-2016年长江中游水位、河道地形等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① 坝下游各水文站同流量枯水位下降、洪水位变化不大,最低水位上升,最高水位下降趋势;② 2002年10月-2015年10月枯水河槽冲刷量占平滩河槽冲刷量的95.5%,冲淤分布由蓄水前“冲槽淤滩”转为“滩槽均冲”,不同蓄水阶段存在差异;③ 河槽冲刷过程中,上荆江及以上河段枯水位下降趋势趋缓,下荆江及以下河段下降速率增加,应采取防控措施遏制河道水位下降趋势;④ 枯水河槽冲刷是长江中下游航道水深提升的基础,枯水位降幅小于深槽下切深度,在河道和航道整治工程综合作用下航道尺度提升,提前5年实现了2020年航道尺度规划目标;⑤ 平滩水位以上河槽形态调整不大,在河床粗化、岸滩植被、人类活动等综合作用下河道综合阻力增加,出现了中洪水流量—高水位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三峡水库汛期调蓄作用可有效提升中下游洪水防御能力,但不排除遭遇支流洪水叠加效应,中下游洪水压力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989.
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在对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充填特征及沉积演化认识基础上,通过研究海平面升降变化及事件后认为:华南二叠纪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与其层序数量一致,升降型式可有两种且互成影像;二级海平面升降包括“二分式”和“单分式”,前者以扬子区为代表,后者典型见于华夏区;海平面升降事件发生在栖霞早期、茅口早期、茅口末期、吴家坪早期及长兴中后期;二级、三级海平面变化在升降样式、数量、相位上与欧美各地有所不同,其成因与所处构造域有关。 相似文献
990.
英台地区白垩纪均质粉砂岩储层中发育大量毫米级别的黑色泥质薄层——泥膜,其厚度在0.2~3 mm之间,成分主要为泥质,部分为破碎的碳屑粉末富集层。其剖面形态有三种:近直线形、锯齿形和不规则曲线形。泥膜的表面发育多种起伏不平的微变形构造,垂向规模通常在3 mm以内,按照平面形态特征可分为9种:直线形、C/S形、圆形、椭圆形、竹叶形、波痕形、树枝形、网状和不规则形,部分微变形构造较为严重可以使泥膜发生穿透。泥膜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的席状砂和河口坝砂体中,主要由短暂沉积间断的泥质沉降或侧向冲刷形成,而泥膜表面微变形构造的原因主要是同沉积干扰、差异压实、顺层滑脱拖拽、生物扰动和成岩收缩以及地震活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对泥膜的成因和微变形构造进行研究将对英台地区的沉积环境和储层精细空间结构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